"海圻"舰
1911年,清政府派军舰赴墨西哥保护华侨并索赔的事件,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次罕见的强硬行动。该事件与墨西哥革命期间爆发的“托雷翁惨案”(又称“托雷翁大屠杀”)直接相关,展现了晚清政府在维护海外华人权益上的特殊努力。以下为详细经过: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量华人劳工赴墨西哥谋生,主要参与铁路修建、矿业开采和农业种植。至1910年,墨西哥华人总数超过2.6万,托雷翁城(Torreón)因经济繁荣聚集了约600名华人。然而,墨西哥社会对华人积累财富的不满逐渐升级。
1910年,墨西哥革命爆发后,弗朗西斯科·马德罗(Francisco Madero)领导的革命军于1911年5月攻占托雷翁城。革命军士兵及暴民趁乱对华人商铺、银行进行洗劫,并展开针对华人的系统性屠杀,303名华人遇害(另有5名日本人被误杀),财产损失高达85万比索(相当于当时约300万美元)。此事成为美洲历史上最严重的排华事件之一。
时任清政府驻墨西哥公使张荫棠(中国首位驻外职业外交官)立即向墨西哥政府提出严正交涉,要求:
1、严惩凶手;
2、赔偿华人生命财产损失;
3、保障在墨华人安全。
墨西哥政府起初推诿责任,声称惨案系“革命期间无法控制的暴行”,试图逃避赔偿。张荫棠则援引国际法,指出墨西哥政府有义务保护外国侨民,并威胁将采取进一步行动。
为施加压力,清政府罕见地动用海军力量。
1911年6月,巡洋舰“海圻”号(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军舰之一)在程璧光舰长率领下,结束对英国乔治五世加冕典礼的访问后,奉命前往墨西哥、古巴等国“宣慰侨胞”,并展示武力。
“海圻”号上搭载两门203毫米主炮,排水量4300吨,是东亚地区最具威慑力的战舰之一;
途经古巴时,古巴政府迫于压力,承诺停止排华政策;
8月抵达墨西哥附近海域时,墨政府已同意赔偿,"海圻"舰未实际开火。
面对军事威慑,墨西哥政府于1911年底同意赔偿310万比索(约合当时1000万银元),并正式道歉。然而,由于同年10月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清政府迅速垮台,赔偿协议未能完全执行。
此次事件是清政府首次以现代外交手段和军事威慑维护海外侨民权益,打破了以往“弱国无外交”的被动局面。外交官张荫棠和海军将领程璧光的行动,被视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觉醒的早期标志。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继续与墨西哥交涉。1921年,墨西哥支付310万比索中的60万比索作为最终赔偿,其余部分因政权更迭和外交关系变化不了了之。
1911年清政府赴墨西哥索赔事件,既是近代中国维护海外侨民权益的里程碑,也是晚清覆灭前回光返照式的“强硬外交”。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清末新政期间军事和外交的有限现代化成果,更揭示了海外华人在动荡国际环境中的脆弱性。
"海圻"舰的跨洋航行,至今仍被视作中国近代海军史和外交史上的传奇篇章。
平台推荐及热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