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脱贫攻坚:
新中国的伟大壮举与历史性跨越
文/李生财
在新中国成立75年的辉煌历程中,脱贫攻坚战役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镌刻着无数的奇迹与荣耀。这是一场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伟大战役,在中国乃至世界减贫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贫困,是人类社会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中国,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贫困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尊严,也制约着整个国家的全面进步。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现象长期存在。许多贫苦百姓在温饱线上挣扎,难以享受到基本的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而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国内战争的破坏,更是让中国的贫困问题雪上加霜。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但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脱贫攻坚成为必然选择。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追求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脱贫攻坚正是朝着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迈进的关键一步。
从现实意义来讲,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圆满实现。这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贫困地区往往是生态脆弱地区、民族聚居地区,如果这些地区长期贫困,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役是一场旷日持久而又成效惊人的战役,它从2015年正式打响,到2020年取得全面胜利。
在这期间,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全国共有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面对如此庞大的规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开启了这场伟大征程。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无数的扶贫干部深入基层,扎根贫困地区。他们走村串户,详细了解贫困家庭的情况,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这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工作,通过建立精准的贫困档案,确定了真正需要帮扶的人群。例如,在一些山区,扶贫干部们翻山越岭,徒步几十里山路,只为了准确登记一户贫困家庭的信息。
为了实现脱贫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如在贵州的山区发展茶叶种植、在陕北的黄土高原发展苹果种植、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手工艺产业等。据统计,全国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脱贫的人口占到脱贫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易地扶贫搬迁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对于那些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的贫困群众,进行大规模的易地搬迁。全国累计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人口,相当于搬迁了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这些贫困群众从偏远的山区、荒漠地区搬到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新社区。比如,在宁夏的闽宁镇,通过易地搬迁,原来在西海固地区贫困的群众在这里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实现了从“苦瘠甲天下”到“塞上江南”的华丽转身。
教育扶贫斩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资助。无数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教育扶贫政策走进了大学的殿堂,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据统计,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以上,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
健康扶贫为贫困群众的健康兜底。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制度,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在一些贫困地区,曾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中国脱贫攻坚的规模在世界减贫史上是空前的。从人口数量上看,从2015 - 2020年,短短五年时间,中国实现了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这一数字相当于世界上一些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
从地域范围来看,脱贫攻坚覆盖了全国所有贫困地区,无论是偏远的山区,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都实现了脱贫摘帽。例如,西藏自治区,这个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曾经是深度贫困地区,但通过脱贫攻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逐步兴起,当地的藏族同胞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的推动下,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贫困县方面,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些贫困县的脱贫意味着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像兰考县,曾经是焦裕禄奋斗过的贫困县,如今已经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典型,在产业发展、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贫困村方面,12.8万个贫困村出列。这些贫困村从破旧不堪、基础设施匮乏的落后村,变成了美丽宜居、产业兴旺的新农村。许多贫困村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吸引着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
中国脱贫攻坚的速度堪称世界奇迹。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实现近1亿人口脱贫,这是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
对比其他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减贫的道路上进展缓慢。而中国以坚定的制度优势、高效的政策执行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创造了这一惊人的速度。
从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来看,在贫困地区修建公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速度令人惊叹。以“悬崖村”为例,曾经村民们进出村庄需要攀爬陡峭的悬崖,而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短短几年时间,一条钢梯修通了悬崖村与外界的联系,随后又进行整体易地搬迁,让村民们过上了现代生活。
在产业发展方面,贫困地区从传统的单一农业模式迅速转型为多元化的产业模式。一些贫困地区通过电商扶贫,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迅速推向全国市场。比如,在一些贫困县,原本滞销的水果、农产品,在电商平台的助力下,实现了销售额的几何级数增长,农民收入快速提高,脱贫速度大大加快。
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产业都是基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例如,四川凉山州的苦荞产业,不仅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而且苦荞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市场前景广阔。当地通过建立苦荞加工厂,开发苦荞系列产品,从苦荞茶到苦荞食品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且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确保了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通过教育扶贫,培养了大量贫困地区本土的人才。这些人才回到家乡,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有的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有的投身于乡村旅游的管理和营销,提升当地旅游业的竞争力。
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也增强了可持续性。在一些贫困山区,实施生态造林工程,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让贫困群众通过参与造林护林获得收入。例如,河北塞罕坝林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就业,同时塞罕坝的森林资源也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等可持续产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脱贫攻坚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减贫数量上看,中国近1亿人口脱贫,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这一巨大的减贫成就直接推动了全球减贫进程。
中国的脱贫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中国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一系列措施,被许多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应用。例如,非洲的一些国家借鉴中国的农业技术扶贫经验,在本国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减贫效果。
中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展现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范例。一个能够动员全社会力量,高效实现大规模人口脱贫的国家治理模式,对世界各国应对贫困、社会发展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依靠力量
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依靠的是多方面的力量。
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党的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上下形成了强大的脱贫攻坚合力。
其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脱贫攻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全国一盘棋,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进行对口帮扶,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帮扶,通过产业转移、技术支持等方式,带动了贫困地区的发展。
广大扶贫干部的奉献也是脱贫攻坚成功的关键因素。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与贫困群众同甘共苦。“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像黄文秀同志,放弃城市的繁华,回到家乡,为脱贫攻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还有无数像她一样的扶贫干部,他们的奉献精神成为脱贫攻坚路上最温暖的力量。
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也不可忽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激励下,贫困群众激发了内生动力,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
脱贫攻坚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中国制度优势、精神力量和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这一伟大胜利,在新中国成立75年的历史画卷上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也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不可逾越的贡献。
让我以一首七律《脱贫颂》为本文作结吧:
脱贫盛举震坤乾,伟业功成岁月镌。
亿众脱贫惊世界,数年奋战破穷渊。
乡村旧貌换新景,民众欢颜感党贤。
史册永留宏业迹,中华福泽万千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尽快通知编辑删除。
作者简介:
征稿启事
《今日作家》以发现作家、培养作家、展示作家、宣传作家为己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各种题材、各种体裁、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都在征稿之列。
征稿要求
1.小说、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文字稿每篇一般在3000字左右,特别优秀的可酌情放宽,但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诗歌等分行型作品包括多首组控制在100行以内;
2.来稿一律以电子文本为主,谢绝纸质稿件。每篇来稿,请在文末添加200字之内的作者简介,并配作者照片一帧;
3.投稿需关注《今日作家》平台,所投稿件需要原创,无稿费,打赏费用10元以上部分发放给作者(第一周),10元以下不再发放;不接受其他平台设置原创的作品;
4.平台对年度支持者的作品免费整理排版、装订成作品集,赠送作品集5册;
5.为了便于搜集管理所有稿件都以邮箱形式投稿。凡《今日作家》来稿,采用与否,一律在七个工作日内通知,若未得到采用通知者,作者可另行处理。
投稿邮箱:3043223205@qq.com
编辑微信:lianhe3001 今日作家~文妹
2020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