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开国后的一天,朝廷里传出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73岁高龄的姚燧大人与年轻的侍妾共度春宵。第二天,这位聪慧的侍妾向姚燧要了一首诗作为证物,没想到这首诗后来真救了她和孩子的性命。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说这事得从头说起。姚燧大人是个命运多舛的人。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幸好伯父姚枢把他抚养成人。那时候姚枢在朝中当官,算得上是元初有名的汉族大臣。姚燧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自然对为官之道有了深刻的理解。
18岁那年,姚燧被送到国子祭酒许衡门下学习。许衡是当时最有名的儒学大师之一,教导姚燧研读四书五经。在学习过程中,姚燧特别喜欢看韩愈的文章,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1275年,许衡向朝廷推荐姚燧做官。刚上任时,姚燧就看到了老百姓的艰难生活。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些对百姓有益的事情。每次审理案件,他都坚持秉公办理,从不徇私枉法。
在任职期间,姚燧经常微服私访,重新审查以前的一些大案要案。他纠正了不少冤假错案,还特别注重兴办学校,帮助穷人。老百姓都说姚大人是个难得的清官。
不过这位清官也有自己放松的方式。闲暇时,他喜欢和那些有才艺的艺伎一起吃饭聊天。有一次,姚燧办了场宴会,请来很多歌伎表演。其中有个南方姑娘特别引人注目,不仅舞姿优美,说话还带着好听的南方口音。
这位姑娘的来历更是让人意想不到。原来她是南宋大儒真德秀的后人,因为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才被迫卖进青楼。听到这个故事,姚燧立刻派人去找丞相,帮这位姑娘把户籍问题解决了。
在场的人都以为姚燧要纳这位姑娘为妾。谁知道姚燧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一个叫黄球的小吏身上:"黄球,我听说你还没成家。这位姑娘品行端正,不如我给你们做媒,你就认我做干爹如何?"
黄球没想到老天爷会给他这样的机会,连忙答应下来。后来,他不仅娶到了这位出身名门的姑娘,在姚燧的提携下,官运也越来越亨通。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1311年。73岁的姚燧刚完成《宗实录》和《武宗实录》的编写工作。一天沐浴后,他与一位侍妾发生了亲密关系。这位侍妾很是精明,第二天就来找姚燧说:"大人年事已高,万一我有了身孕,恐怕会遭人非议。不如您给我留个证物,以防日后..."
姚燧听完,提笔写道:"八十年来遇此春,此春过后更无春。纵然不得扶持力,也作坟前拜妇人。"这首诗后来真的派上了用场。没过多久,姚燧去世了,那位侍妾果然怀了身孕。
府里的人对这个孩子议论纷纷,认为不可能是姚燧的骨肉。关键时刻,侍妾拿出那首诗,这才平息了众人的质疑,保住了自己和孩子的名分。
姚燧一生为官清廉,处事公正,即便在蒙元统治时期,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他既能与达官贵人周旋,又时刻不忘为百姓做实事。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官员,晚年却有这样一段情缘,确实令人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