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11月29日
嘉德艺术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中国近现代书画(一)
12月1日 9:30
黄宾虹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Lot 2595
黄宾虹(1865-1955)
嘉陵江上小景
镜心 设色纸本
25×118.5 cm. 约2.7平尺
RMB:6,000,000-8,000,000
题识:嘉陵江上小景。写为汉泳先生属粲。八十五叟,宾虹。
钤印:黄宾虹
展览:“黄宾虹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包兆龙画廊,1980年6月6日至29日。
出版:
1. 《黄宾虹作品展》展览图录,香港艺术中心包兆龙画廊,1980年版。
2. 《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124-125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著录:《画家黄宾虹年谱》,第17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来源:中国嘉德2003秋季拍卖会,第169号拍品。
出版封面
费彝民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黄宾虹的作品仍主要在私人收藏家之间递藏。这些收藏家包括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以及收藏了三百余幅黄宾虹作品的“百虹楼”主人陈景昭等。从学界道友、学生弟子、族人乡亲,黄宾虹的知音范围一直在扩大。
费彝民,乃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1952年起一直担任香港《大公报》社社长,所发报章社评影响广泛,如《产业救国及其方案》、《航空救国》等。报人与传统文化须臾不离,所从事的是宵衣旰食,所贴近的是时代脉搏,所关注的是国家大事。费先生他深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在处理香港事务、增进国际友谊、联络和团结海外同胞方面工作突出,一生受到周总理50余次接见。除了办报以外,更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举办国家级专题讲座、电影招待会、摄影展览和文化艺术交流多种形式宣传祖国和弘扬华夏文化。1982年,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予费彝民荣誉骑士勋章,表彰其为推动中法友谊所作出的贡献。费彝民离世后,子女以其全部退休金成立了“费彝民新闻基金”。基金资助南京大学与美国高等学府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合办的“中美研究中心”,设立费彝民终身教授席。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法学论坛”并建立南京大学新闻研究院,作育英才。
费彝民旧藏—黄宾虹
《嘉陵江上小景》
黄宾虹艺术转折点的印迹
《嘉陵江上小景》外观
(一)江上小景
《嘉陵江上小景》为一横幅,装裱为镜心,但根据其尺寸(纵25横118.5厘米),当时宾翁是作为手卷来创作的。宾翁山水画风完全成熟后,年事已高,但仍经常旅行或迁居,居所每多窄小,而他又是笔不停挥,每到一地即执笔砚。或许是这几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很少作大幅,创作多用三尺、四尺纸,这幅手卷就是使用了一张略微裁窄的四尺整纸。
按照手卷的历时性阅读方式,它包含了一个如诗歌般完整的“起-承-转-合”结构:开卷处仅有远山,近处则以空白表示水面,中景和近景很快出现坡岸、丘陵(起),它们与远景之间用留白的云气作为间隔,增加景深感的同时,也给出了第一个透气口;然后由处于画面正中心点的亭馆建筑引导,山环水抱,渐入佳境(承),一片伸入中景的空白水面充当了繁密中的疏朗、浓墨中的透气口;然后观众的目光进入深山,进入遮天蔽日的阴翳(转),不意前方又出现一个小小的透气口——一位白衣高士,策仗行走于板桥之上;最后是一整片的墨团,铺写到纸的末端戛然而止(合),又在画面左下角留出一块较大的空白,避免闷塞。
《嘉陵江上小景》局部
画法是典型的“黄氏积墨法”,层层叠加,无穷无已。但是这种叠加决不是随兴所至,更非平均用力。“起”的部分笔法相对简单,笔速也相对缓慢;而后的“承”逐渐加快,变化也繁复起来;最后“转”与“合”笔飞墨舞,使用更多的短线和点子,使笔尖触纸的节奏有如急管繁弦,积墨叠加遍数也明显增加。显然,这已经不能用画面的空间处理规律如“三远法”来解释,而有着极为鲜明的音乐特性。宾翁能抚古琴,这一点人尽皆知,但尚未见有人探讨琴理与其画理有何关联。笔者青年时代在杭州师从徐晓英师学琴,受益良多。观宾翁画卷,总有似曾相识之感:开卷之舒缓如“散弹”,中部则入“板眼”,主题乐句的反复叠咏,以及最后的高潮与速结,亦是古琴曲的常用手法。他本人1948年8月在上海美术茶会上的演讲《国画之民学》提到:“虽音乐博弈,也有与图画相通之处。”浓墨深处要留出透气口,可以说正是围棋的“弈理”。起承转合每一步骤之后必配合一个透气口,诗法严谨,布局理性。而不断制造极密与极疏对比、黑白对比,则是借鉴了印章的章法,尤其是宾翁珍爱如命的古玺印,不拘一格,活泼天真,最宜启示画面布局。至于用笔的浑厚含蓄,如锥划沙,如屋漏痕,尽合书法之旨,更是早就为研究者们反复指明的特点。诗歌、琴乐、围棋、印玺、书法,多方面的修养,和书画鉴赏、美术史论研究一起,构成了黄宾虹作为文人画家的厚度;多维艺术的融合浑化,也是他能在最难以突破的领域——山水画当中,戛戛独造,变古出新的重要原因。
《嘉陵江上小景》局部
《嘉陵江上小景》局部
《嘉陵江上小景》局部
《嘉陵江上小景》局部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Lot 2596
黄宾虹(1865-1955)
致唐天如秋山楼阁
手卷 设色纸本
庚辰(1940年)作
26×152 cm. 约3.6平尺
RMB:5,000,000-8,000,000
题识:余近十年来游览山水归,多求观宋元名画,以会其趣,喜而有得,图之卷册。天如先生索为拙作,捡此即奉郢正。庚辰春日,黄宾虹,时年七十又七。
钤印:黄宾虹、我爱其静、片石居、黄质朴承父长寿印信
签条:唐天如(1877-1961)题:黄宾虹山水长卷。庚辰之春,藤香室藏,天如。钤印:藤香室
上款:“天如先生”为画家友好唐天如(1877-1961),字恩溥,广东新会人。少年举孝廉,后为国史馆总裁。历任广东高等学府教职。晚年移居香港,曾任香港红十字会会长。工诗擅书,香港艺术馆藏有其书法。与文化艺术界来往频仍,30年代与黄宾虹过从尤见密切。
展览:“黄宾虹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包兆龙画廊,1980年6月6日至29日。
出版:《黄宾虹先生画集》,第47页,艺林轩(香港),1961年版。
来源:中国嘉德2005秋季拍卖会,第2349号拍品。
著录、出版封面
黄宾虹与黄居素、张虹、刘作筹、吴鸣等粤港澳友朋弟子之间关系亲密,唐天如也为其中关键人物之一。1925年黄节有致黄宾虹书信:“唐君函来,云承法见赐,深为感动”之语。唐君指唐天如,可见黄宾虹与唐天如在二十年代就有相交往来。《黄宾虹年谱》中多处记述黄宾虹赠画唐天如。《黄宾虹先生画集》收有为唐天如作《九龙山水》、《设色山水》等,《致唐天如秋山楼阁》,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卷,见证了二君四十年代的颇深过从。
唐天如曾任吴佩孚秘书长,是梁启超广东新会的同乡。据说其精通中医,当时梁启超在北戴河疗养,给唐天如发电报。唐天如诊断后,开了十味中药,吃后感觉疗效十足。唐天如晚年移居香港行医,频繁往来于粤港两地。
1928年夏,黄宾虹途经广州。广东国画研究会举行盛大欢迎会,黄宾虹在会上作即席演讲。此行是黄宾虹的首次过粤,从画学思想上给广东国画研究会带来了冲击与影响,也曾短暂到达香港。受到了粤港两地鉴藏家和画家的热切欢迎,无疑扩大了其影响范围,对艺术声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1935年夏,黄宾虹再次过广东,赴广西讲学,途经香港。在香港停留数日间,唐天如多有陪伴。在港期间下榻于黄居素之双树翠屏馆,登太平山顶写生,游九龙海景。《黄居素自述》中所言,在场画家有张谷雏 、黄般若等。随宾虹游览香港、九龙的有唐天如、黄般若等。香港期间由黄居素友人派船乘船环游香港海景海峡,即席写生资料甚多。与黄居素登港山顶实地写生。由黄般若摄影并宾师亲自题记“时乙亥年秋日也 ”。此时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主要人物多数已避居港粤之地。到8月底,蔡守也赶往香港,宿张虹寓所。翌日与黄宾虹同游沙田听讲山水画法秘诀,由张虹记录,整理成《宾虹画语录》,从绘画实践、画学思想、画理研究等等方面将黄宾虹画论系统地记录下来。
基于知音的难遇,黄宾虹十分看重这些友人,经常以画作相赠,而且极其用心,希望以此表达自己的感荷之情。他常讲“文艺只是可为知者道,平常毁誉可以置之不理”。知己者,先生是“构思画成,不欲草草,以报知音”,否则“概不应酬,虽投润亦不受”,“作画惠润受之有愧,至交可不计此而”。用这样一种高尚的情怀对待艺术,充满真诚的艺术情感。
《致唐天如秋山楼阁》局部
宾翁一生少有图卷之作,此卷《秋山楼阁》,乃1940年,宾翁为学界道友唐天如所作。尚在宾翁患眼疾之前,因而作画相当认真繁复。是年黄宾虹先生七十七岁,正值遍览名迹,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过渡的时期。取材于自然景色,横向铺陈构图,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意远,石径蜿蜒曲折,茅舍掩映,屋宇相叠有致,显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盎然气象。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山野逸人独行其间,江水直贯画中,使画面气脉相通,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同时宏观此图可见宾老对于景物的剪裁,颇见手段,能在似与不似之间,营造出幽邃的境界。
《致唐天如秋山楼阁》局部
宾翁这一时期用墨十分讲究,以嘉靖间歙派罗小华桐烟墨为之,纹理细腻,持久固色,当为得意之作。展卷细视,浓墨、淡墨、破墨,满幅“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不齐之齐”的点和线,山水树屋几乎全是活泼的、有生命有呼吸的书法线条,浓淡相织,诸法交互,组合成一幅天趣横生的宇宙图像。远观,树木房舍山石,历历在目,画面上的书法线条融合成一幅天然图画。
Lot 2596
黄宾虹(1865-1955)
村居静坐
镜心 设色纸本
辛巳(1941年)作
26×117 cm. 约2.7平尺
RMB:5,000,000-8,000,000
题识:辛巳初夏,仁伯先生属粲。宾虹。
钤印:黄宾虹、取诸怀抱
上款:“仁伯”即谢仁伯。早年任职于香港洋行,后移居加拿大多伦多。
本作在原藏家家中悬挂场景
黄宾虹与粤港因缘殊胜。1907年宾翁因“革命党案”被缉拿而亡命上海,第一个予以援手的是顺德人邓实与黄节;1955年宾翁逝世时,在追悼会上为先生致悼词的是普宁人赖少其。在黄宾虹半个世纪的书画生涯中,交游的书坛画界朋友,或以粤港最多,若要开列名单,当在百人以上。这是一种缘分。
1912年4月,宾翁发起旨在“保存国粹,发明艺术,启人爱国之心”的艺术研究团体—贞社。并与蔡寒琼、黄晦闻、邓尔雅、陈树人等于广州创办支社。同年9月起在广州《时事画报》先后发表《荀楼画谈序》、《宾虹集印叙目》、《贞社同仁印课序》等文,显示了他和粤地传统中国画的亲密关系。与此同时,在蔡守的力荐下,宾翁又参与了高奇峰主编《真相画报》的出版工作,为画报的顺利问世出谋划策。及此开始,岭南之地新、旧两派的艺家均开始与宾翁的半世画缘。
《村居静坐》局部
1937年4月,宾翁自沪出发赴北平。7月闻变,南归无计,遂蛰故京,潜心文墨丹青,直至1948年。居故都十余年间,黄宾虹的生活一度十分拮据,但与粤港仍音讯无辍,彼此频繁往来鸿雁,切磋艺事。困境往往为黄宾虹赢得精进画艺的时间与空间,他谢绝各种应酬,潜心作画,“五笔七墨”在此期间得到了更完整的论述,“浑厚华滋”的艺术意境也渐具雏形,他之前吸收的所有给养在这个时期得到进一步反刍与消化。画法上,从严处、繁处、密处、实处入手,意境上从高处、大处、深处、厚处入手,养浩然之气,作品呈现出高华拙厚、不粘不脱的艺术风貌。
《村居静坐》局部
此件黄宾虹为谢仁伯所绘的《村居静坐》作于1941年初夏,正是宾翁画艺精进时期的作品。画中点画披离、墨渗渍化,坡石树屋欹侧欲摧,但又似被一种神秘郁勃的内力牢牢吸引。构筑这种矛盾极限中的大平衡,是宾翁大心力、大腕力的结晶。其落笔如重锤,尤其最后一遍之焦墨点苔,如斩钉截铁般砸向画面,无论气势亦或质感都给人前所未有的声色激荡及心灵震撼。画中树木、山石先用淡墨勾染,中锋出笔,再反复皴擦,柔韧刚劲,线条之间施加形态各异的苔点,使色墨融于波磔的点线之中。山石、树木局部以浅绛提亮,呈现“丹青隐墨、墨隐丹青”的效果。
相关阅读
向上滑动阅览
旧王孙的无尽江山——中国嘉德秋拍隆重呈现溥心畬巨制《江山无尽》卷
老藤放纵 渴骥奔泉——黄宾虹致陈柱草书《千字文》、李白《草书歌行》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