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低头做牛马,生产资料才是关键丨2024

文摘   其他   2024-12-09 00:11   日本  
01. 你是“生产资料”吗?
每天朝九晚六,满负荷运转,拼命完成任务、对接需求,夜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嘴上还安慰自己“努力总会有回报”。这是你吗?
再看看你身边的人——那些会议桌前神采飞扬的管理者,那些提着爱马仕逛咖啡馆的老板,或许只需签几个文件、做几个决定,就能轻松拿下你一年的收入。他们看似悠闲,但却掌控了你每天的KPI和未来的方向。
为什么?因为他们掌握了“生产资料”,而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什么是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经济学里的一个概念,指那些可以被利用来创造价值的东西,比如机器、土地、技术等等。听上去离我们的日常很远,但其实,你或许已经成为别人手中的“生产资料”。
如果你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完成别人的任务;如果你的工作,只是公司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如果离开这家公司,你手里的技能很难独立创造价值,那么对不起,你很可能就是生产资料。
举个例子:一个会计每天录入数据、核对账单、报税报表,虽然工作不可或缺,但大多数流程其实已经模块化、标准化,甚至未来会被AI工具替代。这样的会计,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参与价值的流动”,依附于某个固定的环境,价值也随之消失。
创造生产资料的人是谁?
与“生产资料”相对立的是“创造生产资料的人”。这些人是什么样的?
他们是能够设计系统、定义规则的人。比如企业创始人、设计师、产品经理,甚至某些顶尖的自由职业者。他们的价值不依附于任何单一环境或平台,因为他们是“规则制定者”或者“方向指引者”。简单来说,普通员工是执行任务,而他们在设计任务;普通人是使用工具,而他们在创造工具。
比如,一位平面设计师,每天用PS工具做海报,属于“生产资料”;而发明PS工具的人,或者设计软件标准的产品经理,才是“创造生产资料”的人。他们不仅掌握了工具,还定义了整个行业的规则。
同理,不带一点夸张地说,当生产资料革命浪潮席卷而来时,并不会因为你做的是创意型工作还是执行型工作而有所区别。例如,在服装设计领域,AI 的发展已经进化到了“取代”设计师的程度,下面这个视频提到的 yibaiaigc,就是鲜活案例——
当然,传播这些信息的渠道,同样也是加入这场浪潮的“生产资料创造者”
02. 为什么你只是“生产资料”?
现实是,大多数人都只是“生产资料”。即便你觉得自己“很重要”,但其实,你的存在可能只是被用来让整个体系更高效地运转。
1. 过度依赖现有系统
我们从小接受的是“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的教育:完成作业、考上好大学、进入一家公司——整个过程,都是在教我们如何成为“系统中的一环”,而不是“创造系统”。
当我们习惯了完成任务,而不是设计任务,习惯了使用工具,而不是思考工具的底层逻辑,我们就很难跳出“生产资料”的身份。
2. 技能固化,丧失竞争力
很多人在职场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的成长速度大幅下降,甚至陷入瓶颈。原因在于,很多技能是“跟随性技能”(注:即跟随惯例进行的技能,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只能满足当下需求,却缺乏延展性和创新性。
比如一个编程人员,熟练掌握某种语言,几年后可能因为技术更新而被淘汰。如果他只懂得“按规则完成代码”,而不懂得“设计规则、定义标准”,那么他就始终是技术进步中的被动角色。
而有些人则不一样,他们面对新事物会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接触以及尝试,去寻找创新性的方法去完成不一样的目标。
3. 缺乏自主思考,容易被替代
被动接受任务的人,最容易被AI或者更廉价的劳动力取代。
现在,乃至未来,每一份重复性工作都会被(逐渐)自动化。
如果你的价值是建立在完成既定流程上的,那么随着技术发展,你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快被边缘化。
03. 如何从“生产资料”变成“创造生产资料”的人?
成为“创造生产资料”的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以下是一些方向:
1. 从“执行者”到“思考者”
问更多“为什么”:不要只满足于完成任务,而要去了解任务背后的逻辑。比如,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最终目的是解决什么问题?有没有更高效的方式?
参与规则设计:如果你是市场部员工,试着参与活动策划的规则和标准;如果你是设计师,试着探索新的视觉风格,甚至优化工具。
2. 提升延展性技能
技能的价值在于它的可迁移性。掌握那些能应用于多个领域的技能,比如:
学会系统思考:了解行业生态,找到更多连接点。
•培养创造力:无论是技术、艺术还是产品,创造性的思维是不可替代的。
3. 构建自己的“系统”
一个“创造生产资料”的人,往往能建立自己的“系统”。这些系统可以是:
•内容体系:比如打造个人品牌,建立持续输出的能力。
•人脉资源:搭建一张支持你成长的人脉网络(此处推荐硅谷人脉王、LinkedIn 创始人、PayPal 黑帮成员 Reid Hoffman 的成长轨迹和相关内容输出)
•商业模式:从单纯劳动者转型为能够创造收入流的创业者。
美国创投大佬 Paul Graham 曾强调过写作的重要性;硅谷知名投资人Naval 曾将媒体与编程视为“2大最佳杠杠”;Not Boring 创始人 Packy McCormick 从一档播客节目开始逐渐缔造了属于自己的商业版图;Tim Ferries 用一本《每周工作四小时》打开局面;《原子习惯》作者 James Clear 则凭借一本书成为蜚声国际的畅销书作家。
构建自己的系统,才能更好、更快、更容易地实现“10X is Easier Than 2X”的效果。
4. 主动寻找“杠杆”
有杠杆的人,可以用更少的努力撬动更大的成果。这个杠杆可以是资源、工具、技术甚至影响力
举个例子:一个资深课程讲师,不是每天亲自授课,而是录制课程,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然后用平台将课程传播给千万人。这样,他的影响力和收益将大大超越传统授课模式。
04. 写在最后
“生产资料”只能被动适应规则,而“创造生产资料”的人则在定义规则。
在这个信息飞速迭代的时代,执行者将越来越多被工具替代,而掌握创造力、拥有延展性技能的人,将成为真正的稀缺资源。
所以,不要满足于成为“工具人”,更不要让自己成为体系中的“齿轮”。与其耗尽一生成为生产资料,不如用时间和精力,成为那个设计规则、定义未来的人。
未来的生产力革命中,你愿意做参与者,还是推动者?
答案,掌握在你手中。


注:我的微信-wenser8

添加请备注「公众号读者」,否则不予通过。

时间宝贵,珍惜彼此。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温伯恩先生
一个热衷新奇体验的多面体骰子。 你能看到的每一面,都只是我的侧面。 陈述对世界的偏见,然后以其为利剑斩开执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