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我个人是不怎么喜欢追综艺的,特别是真人秀节目,我认为看别人“生活的表演”,会浪费时间,影响自己的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再见爱人4》的杨子因为NPD表现火了,我想也不过是各方为了流量的夸大表演,在当下这种情况下,没有特别夸大的部分,是很难被大众关注到了。
两周前红树林心理的直播助理提到李行亮与麦琳的某些现象,说比杨子和黄圣依还火,我不以为意。
也许是麦琳太火了,身边人见面总在讨论,打开手机,也是铺天盖地的“麦神”信息,已经封“神”了,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李行亮和麦琳互动的名场面
麦琳与李行亮互动,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她太作了,让人无语,甚至窒息。
她自己“节俭”,看朋友被老公送奢侈品,要求李行亮送;李行亮给她买了她又嫌贵又要退掉。她让李行亮给她制造浪漫,她又各种挑剔,始终不能让她满意,甚至让她失望。
她爱吃青团,李行亮为了让她开心,为了制造惊喜,特地坐飞机从北京飞到上海给她买青团,她也不满意,嫌李行亮机票钱都花了,为啥不多买点其他东西。
而且她还说自己第一口吃到的不是自己最爱吃的口味蛋黄,而是豆沙的,她不高兴,李行亮把所有口味都买了,不然会被她骂死!!因为没有百分百满足她,就会被“骂死”!
“你是真傻啊,还是假傻?……”,真是讽刺!
“就算我说1+1=3,你李行亮也要服从。”,真让人瞠目结舌!
高控制、难满足、不稳定、折磨人、指鹿为马、睁眼说瞎话,提离婚条件是“财产归我,孩子归我”……
这么难以相处而又自我中心的一个人,李行亮的愿望还是“白头偕老”。
麦琳可恨吗?李行亮可怜吗?表面上两人的关系特别不平衡,麦琳凭什么这么骄纵?!李行亮凭什么这么憋屈?!如果从两人底层人格特点构建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了。
有一本书叫《无处不在的人格》,正是我们内在的人格特质,决定了我们外在的选择和行为。
我们底层人格有某些特殊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外在行为的表现,如果人格偏离大众常态太远,就会有大众不太能理解的行为表现,比如麦琳和李行亮,太偏离大众价值选择了。
李行亮和麦琳关系的施受虐特性
有一本很专业的心理咨询领域书籍:《生与死的战斗:与施受虐的对抗》,听名字是不是就感受到张力。
这本书描述的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互动情况,探索了影响日常生活中施虐和受虐的心理病理。
书中的案例,来访者有在他们自身的亲密关系中体会痛苦的需要,并且会在任何试图接近他们的人身上引发这样的痛苦,这就是书中所涉及的受虐与施虐的主题,这类情感阻碍了人们享受亲密关系。
施受虐关系的连接纽带就是“痛苦”,对某些人来说,只有痛苦的关系才是有连接感的。“痛苦”是虐恋的永恒主题,也是最难舍难分,最能体会到高浓度情感的一种关系。
并且痛苦的情感具有更强烈的刺激性,它可以激活施受虐双方本来都很低迷的生命活力与存在感。
正是施虐和受虐的潜意识愿望,把李行亮与麦琳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也许两人需要这种关系的痛苦来体验彼此的存在感。
李行亮与麦琳关系的施受虐特征:
爱与恨的矛盾
麦琳在与李行亮的关系中同时包含爱与恨、依恋与分离、联结与毁灭,而且双方的强度都很高,矛盾冲击充斥着这段关系。
强迫性重复行为
李行亮从早年选择麦琳到现在受尽委屈还期待“携手到白头”,也有潜意识受虐愿望的满足。
李行亮自我贬低的行为已经内化,成为一种本能,绝望而痛苦地跟麦琳待在一起,没想起离开麦琳。
生命中对施虐客体的需要
李行亮选择麦琳,是因为生命中需要一个客体去承接、容纳他内在矛盾冲突的爱恨情仇,体会这份自我贬低的痛苦联结。
痛苦成了他跟亲密爱人联结的方式,让他不至于退回到一种自恋的封闭境地,也不至于融合进另一个具有强大吞噬性的生命中。
任何形式的差异都是无法容忍的
施受虐可以被用来应对或者消灭伴侣间的差异,当个体感知到有差异时,就会出现恐慌。
麦琳是无法忍受李行亮与她不同的,即使是尽人皆知的公理,麦琳也要自己说了算, 所以麦琳说“就算我说1+1=3,你李行亮也要服从”。
自我需要的唯一性和排他性
麦琳开始意识到他人的需要时,她就相信她自己的需要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能够关注到他人的时候,就看不到自己。
似乎她只有父母状态和婴孩儿状态,并且这两种状态是隔绝的。
伴侣咨询中的关系动力
我们在伴侣咨询中也会见到各种关系动力的伴侣,有杨子和黄圣依式的;也有葛夕和刘爽式;还有李行亮和麦琳式。
似乎在关系中总有一方努力在维系着关系,而另一方又在无意识中破坏着关系。
这样的关系相互纠缠,不止不休。如果心理咨询师能够站在关系的视角,就能理解关系中的两个人为何如此纠缠。
经常有来访者谈到自己父母相互折磨的关系,感受到疑惑:我的父母为什么不离婚?意识层面上好像相互折磨,潜意识中彼此满足了施受虐的愿望。
这些伴侣关系通常陷入原始的本能中而无法自拔,如果双方都能觉醒,能够共同努力重建关系动力,从而享受伴侣关系;如果有一方面觉醒,而另一方执迷不悟,则伴侣关系就会走向破裂。
弗洛伊德在关于生死本能的论述中说道:
我们的工作是从生死本能的大对立中开始的。我们看到,当这些本能处于争斗的时候,力比多就会固着下来,客体会以激烈的方式被贯注,裹挟在主动或被动的欲望力量中:占有和被占有、吞噬和被吞噬、战胜或屈从,甚至摧毁或被摧毁。
受虐者和施虐者彼此嵌套,既渴望又反抗共生式的融合。这些相对立的力量使我们需要去考虑自体的存活、他者的存活和关系的存活。
我们在伴侣咨询中通常会探讨伴侣的关系动力,以关系为核心看待伴侣,而不是以某一方为核心来要求伴侣。
施受虐的人格特性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轻微的施虐和受虐其实是平凡生活中的一种游戏,让关系保持着新鲜感和活力。当施受虐脱离了游戏的性质,影响我们人际和生活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做调整。
在我们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如果你感到窒息、被困住、被巨大的焦虑拖着下沉,继而麻木、无助、内疚,被锁死在这种人际的漩涡里,不知如何解脱,可能陷入了施受虐的关系。
其实,施受虐总会或明或暗地活跃于各类人际关系中,如果没有经过学习和训练,识别关系中的施受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李行亮和麦琳需要的是伴侣或个体咨询。
施受虐包含了非常精细复杂的心理机制,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觉察不到的内心模式,从而寻找可能性,改变伤害自己的模式。
文章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