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EST研究论文:深入研究近中性条件下Sulfite/UV过程中铬的有效选择性还原:亚硫酸盐自由基生成的关键作用

文摘   2024-10-31 12:08   河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章信息

深入研究近中性条件下Sulfite/UV过程中Cr(VI)的有效选择性还原:亚硫酸盐自由基生成的关键作用

第一作者:Ziyu Wang

通讯作者:李旭春副教授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7010









研究背景

从废水中高效去除铬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通过将高毒性、可移动的Cr(VI)降低为低毒性和易沉淀的Cr(III)物种(Cr(OH)3),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分离来控制Cr污染是可行的。但由于Cr(VI)的相对惰性,仍面临着高化学消耗、密集的能量输入和严格的条件(pH)。先进的去除过程(ARPs,如sulfite/UVKI/UV),利用强大的反应还原物种(例如,eaqE0 (aq/eaq) = −2.9 VNHE),可以有效地去除各种有毒和难降解性污染物。但严重遭受强烈的抑制作用,特别是需要添加电子牺牲剂(如硝酸盐和氧),并且在中性条件水环境中。因此,非常需要开发在近中性条件下,无需通过化学物质调整pH,就可以实现复杂水中Cr(VI)的有效去除方法。








研究背景

近期,浙江工商大学李旭春副教授等人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Insight into the Efficient Selective Reduction of Cr(VI) in Sulfite/UV Process under Near-Neutral Conditions: The Critical Role of In Situ-Generated Sulfite Radical研究论文,本研究揭示了在近中性条件下,亚硫酸盐自由基(SO3·−)在近中性条件下有效选择性还原毒性Cr(VI)中被忽视但关键的作用。在Sulfite/UV过程中,pH 7左右的Cr(VI)的快速去除是由于SO3·−HCrO4(5.3×106M−1s−1)的高反应性。此外,通过瞬态反应质子化的Cr (V)Cr(IV)中间体对S(IV)进行单电子氧化,可以在快速原位生成SO3·−。因此,SO3·−的特殊反应活性对硝酸盐产生了积极作用,导致真实地表水和工业废水中Cr(VI)的有效出去。此外,本研究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来模拟过程中Cr(VI)的去除,从而定量地证明了活性物质的作用,即SO3·−对地表水中Cr(VI)还原率为93%。总之,本研究为SO3·−Cr(VI)还原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见解,并强调了其在污染物选择性还原和降低毒性中的意义。








本文要点

要点一:近中性pH条件下Cr(VI)的去除动力学。             

Cr(VI)的两种主要形式,即HCrO4CrO42−,在接近中性的pH下表现出良好的光稳定性,且对S(IV)的反应性可以忽略不计。在Sulfite/UV过程中,Cr(VI)的快速去除遵循了伪零级动力学,并且磷酸盐缓冲液对反应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反应物种eaq不是S(IV)在这个过程中导致CrVI)的去除的活性物质。此外,尽管有很强的紫外吸收(ε(HCrO4)254nm=2086M−1cm−1ε(CrO42−) 254nm=2622M−1cm−1)Cr(VI)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直接光解(<5%)。有趣的是,最快的Cr(VI)去除率(1.6μM min−1)出现在pH 7.0左右,大约是pH 9.2 (0.8μM min−1)2倍。这与pH通过eq 1对活性物种产生动力学的积极影响形成了对比。除此之外,Cr(VI)0-2.0mM浓度下的去除率约为0.1−2.9μM min−1,并对S(IV)浓度产生线性依赖(k1.4×10−3min−1)。并且,Cr(VI)去除与S(IV)消耗的摩尔比约为0.61,表明S(IV)Cr(VI)Cr(III)的三电子还原过程中提供了两个电子。考虑到S(IV)Cr(VI)的反应性很弱,而eq 1的活性物质的贡献较小,因此S(IV)可能作为电子供体在接近中性条件下的过程中发挥了复杂的作用。

1(a) Cr(VI)的去除动力学; (b) pH依赖性;(c) S(IV)依赖性;(d) 以及Sulfite/UV过程中Cr(VI)去除和S(IV)消耗之间的关系。在(b)中,实曲线表示模型预测;在(c)中,虚线表示最佳线性拟合,实曲线表示模型预测;在(d)中,实线表示最佳线性拟合。

要点二:SO3·−Cr(VI)的去除中的作用。

使用N2O, NO3, NO2,MCAA作为淬灭剂,实验表明,在接近中性条件下,eaq在清除过程中的作用较小。但是,NO3促进了Cr(VI)去除,形成线性依赖(k2.4×10−3min−1),但NO2显著抑制了Cr(VI)去除。当SO32−光解过程中同时产生SO3·−时,可以观察到S2O62−SO42−(Δ[S2O62−] / Δ[SO42−] = 0.8(±0.2)1)通过平行的歧化反应和重组反应生成。然而,在pH 7.0Cr(VI)还原过程中形成的S2O62−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研究推测SO3·−pH值为7.0时参与了Cr(VI)的去除。

此外,降低pH促进了Cr(VI)的质子化,从而提高了Cr(VI) (E0 (HCrO4 / Cr3+)=1.35 VNHEE0 ((CrO42− / Cr(OH)3) = −0.13 VNHE)对还原物种的氧化能力。考虑到S2O62−(∼40min 0.27μM),在pH 7.0下,SO3·−的浓度估计7×10−10M。因此,在接近中性的条件下,SO3·−应该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a)清除剂对Cr(VI)去除的影响,Cr(VI)去除动力学对(b)硝酸盐的依赖; (c)亚硝酸盐的依赖;以及(d) Sulfite/UV过程中二亚硫酸盐(S2O62−)的形成。

要点Cr(VI)的还原途径。

Cr随着Cr(VI)减少,因此最终产品CrVI)去除的过程中可能是Cr(OH)3(s)。该反应首先由eaqSO3·−引发,它们是由SO32−光电离产生的。然后生成反应氧化中间体,即质子化的Cr(IV)Cr(V)(CraqOH3+HCrO42−),然后与S(IV)快速反应再次生成SO3·−,同时还原为稳定的Cr(III)。生成的SO3·−进一步快速与HCrO4反应,产生反应性的HCrO42。因此,SO3·−的特殊反应性和快速原位生成使其在近中性条件下的Cr去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Sulfite/UV过程中接近中性pH去除CrVI)的机理和途径。

要点真实废水中的Cr(VI)的去除。

尽管水化学,包括溶解氧、温度、碳酸盐/碳酸氢盐和天然有机物均对Cr(VI)去除有影响=,但Sulfite/UV工艺在地表水和工业废水中仍然有效。考虑到水矩阵的特点,模型成功预测CrVI)去除地表水(R2 > 0.98),结果表明,水成分对紫外光的筛选作用,而不是对硝酸盐的筛选作用,导致地表水中Cr(VI)的去除效率略有降低。此外,水生环境中的硝酸盐(1mM)Cr(VI)去除没有显著影响(<5%),而亚硝酸盐(50μM)70 min内使CrVI)去除降低约9%。并且,在光解和硝酸盐还原过程中形成的亚硝酸盐由于其轻微生成,其影响非常有限。

该模型高估了工业废水中Cr(VI)的去除动力学。这可能是由于共存的螯合剂。Cr (V)Cr(IV)可以通过许多螯合剂(例如羧酸结合Cr (V)Cr(IV))和对S(IV)的反应性被显著抑制,相应的二级速率常数从1.9×103M−1s−15.2×104M−1s−1降低到0.013−0.033 M−1s−11.2−4.6 M−1s−1。因此,SO3·−将被显著抑制,导致Cr(VI)去除的降低。虽然高浓度的硝酸盐几乎可以完全清除eaq,但该模型表明,该过程对硝酸盐的良好耐受性归因于SO3·−生成的增强。

4(a)活性物种在近中性pH下引发Cr(VI)还原的作用; (b)在真实地表水和工业废水中Cr(VI)的去除; 以及(c)活性物种对Cr(VI)的第一个单电子还原步骤的贡献。









结论

本研究为SO3·−的有效原位生成提供了定量分析,并揭示了SO3·−Cr(VI)的特殊反应机理。考虑到通过S(IV)的单电子氧化生成SO3·−的可行性,SO3·−应该显著参与许多均相和多相体系(如过渡金属催化、电催化、光催化、地球化学过程)。因此,SO3·−的发现不仅将阐明减少修复和风险控制的氧化污染物,还提高了对自由基化学的基本理解(SO4·−)降解污染物的氧化过程(例如Cr(VI)/S(IV), Mn(VII)/S(IV), Fe(VI)/S(IV))。总的来说,本研究不仅定量揭示了SO3·−的关键作用对于选择性减少污染物,也扩大了S(IV)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文章链接

Insight into the Efficient Selective Reduction of Cr(VI) in Sulfite/UV Process under Near-Neutral Conditions: The Critical Role of In Situ-Generated Sulfite Radical 

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7010

SEETECH

整理:王敏杰

编辑:郝云蛟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MOFs帮助环境
推送MOFs基环境功能材料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