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新版GMP指南 实验室洁净区的环境监测

健康   2025-02-06 18:00   江苏  

关于我们

德大医械成立于2014年,专注从事医械产品上市前的法规、技术领域咨询等服务主营业务:产品注册,临床试验、同品种评价、海外注册、进口注册、质量体系建立及维护、技术转移、医工转化、概念验证等。经过近10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德大建立了一支行业实操经验丰富,充满活力的服务团队,并与国内多家临床机构及检测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德大团队坚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管家式服务,旨在帮助客户最大程度降低注册风险、缩短项目周期、 加速产品早日上市。

公司特点:针对不同品种医疗器械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

德大医械有若干技术讨论群,欢迎医械行业同仁进群,与大家交流技术及工作问题。

来源:制药小同学

13.4 实验室洁净区的环境监测


《 中国药典》 指导原则9205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室等受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药品洁净实验室是指用于药品无菌或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区域、 隔离系统及其受控环境。药品洁净实验室的洁净级别按空气悬浮粒子大小和数量的不同参考GMP 分 为A、 B、C、 D4 个级别。为维持药品洁净实验室操作环境的稳定性、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对药品洁净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监测和控制, 使受控环境维持可接受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水平。内容包括人员要求、 监测方法、 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 监测标准、 警戒限和纠偏限、 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 微生物鉴定和微生物控制。


GMP 中规定, 为降低污染和交叉污染的风险, 厂房、 生产设施和设备应当根据所生产药品的特性、 工艺流程及相应洁净度级别要求合理设计、 布局和使用。生产环境, 包括空气、 设备和设施表面以及操作人员是药品生产中的主要污染来源, 除设置空调净化系统外, 还需定期对房间进行消毒处理并对操作人员的着装有特别的要求。环境监测是用来评估生产环境控制是否有效的工具。为了使洁净区的环境质量能得到有效控制并被客观评价, 应对其实行全面监测。监测项目包括空气悬浮粒子、 空气浮游菌、 沉降菌、 设施和设备表面的微生物以及操作人员的卫生状况监测等。所有洁净区应制定系统的环境监测方案。通过环境监测获得代表性数据, 进而评价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等状况。环境监测方案不仅要能对清洁、 消毒措施的效果以及人员本身对环境中微生物学质量的影响作出合理评价, 还要通过所获得的监测资料进一步证明洁净区环境是否在良好的受控状态下运行。


实验室洁净区可参照以上《 中国药典》 和生产区洁净区环境监测进行设计。实验室洁净区物理参数的测试应当在微生物监测方案实施之前进行, 确保操作顺畅,保证设备系统的运行能力和可靠性。主要的物理参数包括高效空气过滤器完整性、气流组织、 空气流速(平均风速)、 换气次数、 压差、 温度和相对湿度等。测试应在模拟正常检测条件下进行。


本节从实验室洁净区监控的日常操作, 悬浮粒子、 微生物监测及人员监测方面介绍。本节内容可结合《无菌制剂》 分册无菌制剂部分“ 14.2 环境监测方法” 内容,制定实验室的环境监测控制策略, 各个监测项目的超标调查可结合本指南“ 12.8 微生物数据偏差调查” 内容制定调查方案。


13.4.1 悬 浮 粒 子 的 监 测


悬浮粒子是空气净化的直接处理对象。此处所称悬浮粒子是指既包括固态微粒,也包括液态微粒的多分散气溶胶。


除取样点的选择和数量、 取样量和取样时间外, 洁净实验室悬浮粒子的监测可参考《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 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另外,可参考ISO 14644《 洁净间以及相关环境控制第 一部分:空气洁净度级别》 、 GB/ T25915.1-2021 《 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第1部分:按粒子浓度划分空气洁净度等级》 的方法, 动态监测点数可与定级测试的点数不同, 由企业进行评估确定。以下结合行业内的做法进行归纳描述, 供参考。


A. 洁净区悬浮粒子取样点的选择和数量


悬浮粒子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局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设置:


● 空调系统初始验证的结果;


● 房间(或区域)的面积和布局;


· 使用的空间, 如实验室空间设计和操作区域空间; 
● 房间(或区域)的用途;


● 与暴露产品的距离;


● 人流、 物流方向;


● 人员活动频率;


● 和无菌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部件;


● 人员进出房间频率。


一般对于高效过滤器装在末端(天花板)的空气净化系统及层流罩, 只需在工作区(离地0.8~1.5m 处)设置监测点即可;而高效过滤器装在空调器内及末端为亚高效过滤器 (效率≥ 95%) 的空气净化系统 , 除在工作区设置测试点外 , 还需在每个送风口处(离风口约0.3m) 设置一个测试点。


悬浮粒子洁净度测定的最小采样量和最少采样点数目参见《 中国药典》 指导原则9205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中的规定。


采样点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 需考虑洁净室布局、 设备配置和气流的特点, 可以根据风险情况在最少取样点数量基础上增加取样点。推荐最少取样点数量 (N)见表13-4,各洁净级别空气悬浮粒子标准见表13-5,推荐的药品洁净实验室的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请见表13-6。 
B. 洁净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


· 仪器;用于洁净环境中空气悬浮粒子监测的仪器多为光散射粒子计数器, 它通过测定洁净空气中离散粒子的粒径及浓度, 确定洁净等级。其原理为:样品空气从光散射粒子计数器的进气口以恒定的流速被吸入, 进入到测量腔, 悬浮粒子被光束照射发生光散射, 散射出与粒子大小和数量成比例关系的光脉冲信号(粒子的大小由散射光的强度决定, 而粒子的数量由光脉冲数决定),该信号被光电转换器接收并转换成相应的电脉冲信号。通过对一个检测周期内电脉冲的计数, 便可得知单位体积采样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个数, 即悬浮粒子浓度。


空气悬浮粒子计数监测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 洁净区关键区域的悬浮粒子监测可采用悬浮粒子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由单台或多台尘埃粒子终端监控设备组成, 监测数据统一发送到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分析。悬浮粒子在线监控系统实际上是一套单点或多点式悬浮粒子实时测试、 集中式数据处理的监控系统, 能够实时监测整个生产过程关键区域的悬浮粒子水平, 确保监测的准确和有效。


为了避免环境监测操作对样品检验结果造成污染, 悬浮粒子监测一般放置在检验操作后进行。如条件允许, 在A 级区建议采用适当的在线监测系统对空气悬浮粒子进行连续性监测。注意根据所监测环境中选择合适的系统, 确保设备经校验合格,并且在校验有效期内。
 操作仪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o 严格按照仪器生产商要求操作和使用设备;
o 事先确认洁净区通风系统运行平稳后, 方可进行取样;
o 监测单向流时, 将计数器取样口正向对着气流方向;
o 监测紊流时, 宜将取样口垂直朝上;
o 在单向流系统中, 应采用等动力学的取样头;
o 在确认级别时, 应使用采样管较短的便携式尘埃粒子计数器, 以避免在远程采样系统长的采样管中≥ 5.0 μ m 尘粒的沉降;
o 选择监测系统时还应考虑生产操作中物料带来的风险, 例如有活的生物体或放射性药品的操作。
● 关于取样的建议
o 在空调系统验证时进行三天静态测试, 确认洁净区的级别, 继续进行三天动态测试, 确认空调在该级别下能够稳定使用。验证监测点需根据风险评估进行确定。
○ 日常监测是着重于满足检验需要, 可通过风险评估确定日常检验时的监测点, 进行动态监测才真正具有代表性。
o 可根据风险评估及日常收集的数据, 对监测点进行增减。
o 采样头应放置在朝向气流的方向。被采样气流方向是不可控制或不可预测时(例如非单向气流),采样探头的开口应垂直向上。每个取样点的取样量至少为 2L, 取样时间最少为1分钟。相同级别的采样点单次取样量应相同。● 结果处理
o 结果记录:记录每次采样测量的结果, 即相应ISO 空气洁净度等级所关注粒径的每个单次采样量中粒子数。
注:对于带有浓度计算模式的粒子计数器, 无需手动计算。
o 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在某个点进行两次及以上采样时, 依据各单次采样的粒子浓度, 按公式计算并记录该点关注粒径的平均粒子数目。 
C. 超 标 调 查


一旦发现监测结果超标, 一般可以采取以下行动进行调查和评估:● 监测设备的确认、 使用等过程是否存在异常;


● 回顾检查人员活动的水平;


● 回顾检查/进行气流方式/烟雾试验;


● 回顾操作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


● 检查区域压差;


● 对机械设备潜在的污染源进行评估;


● 检查、 评估房间的完整性(例如油漆剥落, 天花板、 墙和地面上的裂缝);


● 回顾检查检验过程中的异常操作;


● 回顾检查其他区域环境监测的数据;


● 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评估;


● 与操作人员交流, 寻找潜在的风险。 
13.4.2 微 生 物 的 监 测


洁净区的微生物监测包括空气微生物监测、 表面微生物监测以及人员监测。空气微生物测定的目的是确定浮游的生物微粒浓度和生物微粒沉降密度, 以此来判断洁净区是否达到规定的洁净度。因此, 空气微生物的测定有浮游菌和沉降菌两种测定方法。根据中国国家标准 GB/T 16293-2010 《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和GB/T 16294-2010《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规定这两种方法可以并存, 沉降菌和浮游菌可以同时测试, 也可根据风险评估、 取样可行性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以下结合行业内的做法进行归纳描述, 供参考。


表面微生物也是可能的污染源。在生产时, 有的表面会直接接触产品(如设备表 面 ), 有 的 表 面 虽 然 不 直 接 接 触 产 品 的 表 面 ( 如 墙 面 、 地 板 等 ), 也 可 能 通 过 空气污染产品。因此, 应该监测所有的区域, 而不仅局限于直接接触产品的设备表面。


人是洁净区环境的最大污染源, 人员的数量、 动作幅度、 活动范围将直接影响着整个洁净区的环境质量。需重视对人员的微生物监测。


根据历史数据, 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建立合理的监测位点及频次。环境监测的具体位点选择依据实验室布局设计, 以及检验过程的风险控制策略不同而不同。对于每个检验过程都应仔细评估其位点的选择是否合理。并考虑容易污染样品的位置。在选择位点时建议考虑以下因素:


● 受微生物污染后, 对样品有直接影响的位置;


· 在实验室, 容易滋生微生物的位置;


● 不容易清洗、 消毒的位置;


● 该区域的某些操作容易引起微生物的污染、 传播;


● 考虑取样操作是否会带来污染或使得样品不具备代表性;


● 考虑把取样安排在每班检验结束的时候。


另外, 还应考虑到有可能污染产品的位置。与样品直接接触的, 例如:压缩空气、 空气、 检验设备、 工具、 容器、 手套及水等;与样品不直接接触但可能会间接影响样品质量的, 例如:墙面、 地面、 天花板、 门、 凳子、 椅子、 检验设备及过道等。对于实验室使用的特殊设备, 在日常环境监测控制时, 针对设备的特点制定环境监测策略;例如;生物安全柜, 除了满足日常检验的洁净级别的环境监控, 还需考虑微生物外溢的监控。微生物检测位点选择如表13-7所示, 供参考。
 
取样频次根据以下因素不同而不同:产品的种类及特性、 设备/流程的设计、 人员活动的多少、 微生物环境监测的历史数据等。频次的设定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监测频次设定的关键是要能反映系统的潜在风险。


在以下情况, 应增加环境取样频率:


● 环境监测数据有上升趋势时, 应增加相应区域的监测位点频率;


● 安装新设备, 改造现有设备时, 可增加现有位点的频率;


● 增加操作人员或操作班次时, 根据操作范围和时间增加位点和频率;● 改变无菌操作技术;


· 无菌实验和环境监测超标时, 要增加相应检验区域的环境监测频率。例如, 当最终产品出现阳性结果时, 实验室应当增加环境监测频率。


如果有历史数据表明监测结果比较稳定, 也可适当减少频次。在减少频次之前,应回顾历史数据, 并且经由质量保证人员复核并批准后方可执行。减少频次之后,应定期回顾, 以确保该频次仍适用。


13.4.2.1 洁 净 区 空 气 微 生 物 监 测


A . 洁 净 区 空 气 微 生 物 监 测 位 点 选 择


建议空气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局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 空调系统初始验证的结果;


● 房 间 ( 或 区 域 ) 的 面 积 和 布 局 ;


● 使用的空间, 如实验室空间设计和操作区域空间;● 房间(或区域)的用途;


● 与暴露产品的距离;


● 人流、 物流方向等。
 浮游菌的测试点选择可以与洁净区悬浮粒子数监测的一致或自定义。


沉降菌的测试点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和气流扰动较小的地方。


空气微生物测定的最小采样量和最少采样点数目参见《 中国药典》 指导原则9205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中的规定, 通过风险评估确定监测点。


B . 洁 净 区 空 气 微 生 物 监 测 频 率 ( 取 样 计 划 ) 和 限 度


(1)洁净区空气微生物监测的限度要求参考表13-8进行。 
单个沉降碟的暴露时间可以少于4小时, 同一位置可使用多个沉降碟连续进行监测并累计计数。如果试验时间少于4小时, 则仍应使用表中的限度。


(2)建议洁净区空气微生物监测的频次参考表13-6并通过风险评估进行。


C. 洁净区空气微生物测试方法


洁净区空气微生物测试应在动态下监测。


· 仪器与材料:经校验合格且在校验有效期内的空气浮游微生物采样器。


可以选择预倾注平皿, 也可以选择自制平皿。如果选择自制平皿, 则须按照《 中国药典》 指导原则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和本指南中培养基的配制方法的规定制备培养基, 灭菌并制备成φ 90mm 的培养皿。取样人员于取样前检查琼脂平皿。不能使用已被微生物污染的、 水汽过多的、 过于干燥或分装不均的平皿。


● 浮游菌采样器原理:浮游菌采样器一般采用撞击法机制, 可分为狭缝式采样器、 离心式或针孔式采样器。狭缝式采样器由内部风机将气流吸入, 通过采样器的狭缝式平板, 将采集的空气喷射并撞击到缓慢旋转的平板培养基表面上, 附着的活微生物粒子经培养后形成菌落。离心式采样器由于内部风机的高速旋转, 气流从采样器前部吸入从后部流出,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 空气中的活微生物粒子有足够的时 间撞击到专用的固形培养条上, 附着的活微生物粒子经培养后形成菌落。针孔式采样器是气流通过一个金属盖吸人, 盖子上是密集的经过机械加工的特制小孔, 通过风机将收集到细小的空气流直接撞击到平板培养基表面上, 附着的活微生物粒子经培养后形成菌落。


· 取样:对于浮游菌采样, 将测试仪器放在一个稳定的平台上, 取样口置于取样点的合适高度(0.8~1.5m), 开始采样。对于沉降菌采样, 用无菌容器(如不锈钢储物盒)将预先培养的无菌平皿带至待监测区;监测时记下平皿打开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并在碟底面上标明监测点等信息;将培养皿按采样点位置放好后, 打开培养皿盖, 使培养基表面完全暴露经验证的时间后, 将培养皿盖盖上收集好。将浮游菌或沉降菌采样的所有培养皿培养。● 结果评估:对每个培养皿的菌落数进行计数。D. 超标调查一旦发现空气微生物监测结果超标, 一般可以采取以下行动进行调查和评估:● 回顾检查人员活动的水平;● 回顾操作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 回顾实验室内更衣要求;● 回顾实验室的清洁/消毒程序, 消毒间隔时间和消毒效率;● 检查区域压差;● 对机械设备潜在的污染源进行评估;● 检查、 评估房间的完整性(例如油漆剥落, 天花板、 墙和地面上的裂缝);● 回顾检查清场记录, 对清洁和消毒方法进行评估;● 回顾检查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操作;● 评价消毒剂对分离菌的杀灭效力;● 回顾检查其他试验中发现分离菌的情况;● 回顾检查其他区域环境监测的数据;● 鉴定所有独特形态的分离菌;● 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评估;


● 与操作人员交流, 寻找潜在的风险。 
13.4.2.2 洁净区表面微生物监测


除了用空气微生物取样来监测生产环境的微生物负荷外, 表面监测也用来监测生产区城表商以及设备和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量。监测的方法必须考虑取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基本时监测方法包括接触碟法、 擦拭法以及表面冲洗法。每种提供的数据都可以用于产品质量的评价、 测试方法可以定性和定量。由于取样的准确性受救集和处理样品的过程影响, 因此必须对取样进行培训和测试。表面微生物测定的目的是确定洁净区中物体(包括工作服)表面微生物污染的程度以及洁净区消毒的效果、 通常采用直接接触法取样、


A. 洁净区微生物测试点选择


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局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 空调系统初始验证的结果;


● 房间(或区域)的面积和布局;· 房间(或区域)的用途;


●与暴露产品的距离;· 人流、 物流方向;


· 关键的实验区域等。


B . 洁 净 区 微 生 物 监 测 频 率 ( 取 样 计 划 ) 和 限 度


(1)洁净区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限度参考表13-9进行。 
 C. 洁净 区表 面微 生物 测试 方法


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必须在动态下监测。


· 仪器与材料:建议使用商业化的接触碟, 如自制接触碟, 则须按照《 中国药典》 指导原则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和本指南中培养基配制方法的规定配制琼脂培养基, 用于接触碟的制备。


● 取样:表面微生物监测基本方法包括接触平皿法、 弹性膜法、 棉签擦拭法和表面冲洗法。表面微生物监测的方法可以提供定量、 定性信息。取样人员于取样前检查琼脂平皿。不能使用已被微生物污染的、 水汽过多的、 过于干燥或分装不均的平皿。


(1) 接触平皿法 由于其操作简单 并且能提供定量结果, 因此 , 接触平皿法
被广泛采用。它适用于对平整的有规则性表面进行取样监测。通常的碟子为直径
50~55mm, 培养基充满碟子并形成圆顶, 取样面积一般约为25cm²。培养基可以根据
使用添加中和剂。取样时, 打开碟盖, 无菌培养基表面与取样面直接接触, 均匀按压接触碟底板, 确保全部琼脂表面与取样点表面均匀充分接触, 再盖上碟盖。确保全部琼脂表面与取样点表面均匀接触至少5秒, 接触期间平皿不可移动。


取样后, 需要立即用适当的消毒剂擦拭被取样表面, 以除去残留琼脂。该方法有以下局限性:


● 不适用于不规则表面;


● 如果培养基比较湿, 会造成微生物的混合和漫延;


● 必须将培养基的残留物从取样点的位置清除干净。


(2)弹性膜法 将培养基置于弹性物质表面, 和接触平皿的使用是一样的。可以按照既定的取样面积决定膜的大小, 将膜贴到平整的表面。培养和技术方法同接触平皿法。


该方法有以下局限性:
 ● 不适用于不规则表面;


● 如果培养基比较湿, 会造成微生物的混合和漫延;


● 必须将培养基的残留物从取样点的位置清除干净。


(3)棉签擦拭法 本方法适用于平皿接触法不适用的设备和不规则表面的取样。棉签的种类可以选择棉质、 涤纶等。棉质和涤纶棉签可以浸入到肉汤培养基内以提供定性结果。


无菌棉签头在取样前应先行浸湿(通常为无菌生理盐水或0.1%的蛋白胨溶液约 50 ml), 取 样 握 住 棉 签 柄 , 以 约 30 ° 角 与 取 样 表 面 接 触 , 缓 慢 并 充 分 擦 拭 , 取 样 面 积24 ~3 0 cm² ( 可用 特定的 无菌 模板确 定擦拭 面积), 然后 将取样 头折 断放入 上述溶 液内 ,充 分 振 荡 , 再 用 平 皿 涂 布 法 、 倾 注 法 或 薄 膜 过 滤 法 计 数 。如 果 棉 签 头 的 材 料 为 藻 酸钙 , 则 要 用 稀 的 盐 溶 液 作 为 稀 释 剂 ( 如 1 % 枸 椽 酸 钠 溶 液 ) , 这 样 才 能 让 棉 签 头 完 全溶解。擦拭取样的面积一般约为25 cm²该方法有以下局限性:
● 取样的技术对结果的影响很大;
● 需要样品培养的操作。
( 4 ) 表 面 冲 洗 法 当 需 要 确 定 设 备 内 表 面 的 生 物 载 荷 时 , 或 面 积 较 大 时 采 用 该法。用无菌水来冲洗内表面, 然后收集、 膜过滤后, 得到计数结果。该方法有以下局限性:
● 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 取样的技术、 取样程序对结果的影响很大。
D. 超 标 调 查一旦发现表面微生物监测结果超标, 可以采取以下行动进行调查和评估:
· 回顾检查人员活动的水平;
● 回顾操作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
● 回顾实验室更衣要求;
● 回顾实验室的清洁/消毒程序, 消毒间隔时间和消毒效率;
● 检查区域压差;
● 对机械设备潜在的污染源进行评估;· 检查、 评估房间的完整性(如油漆剥落, 天花板、 墙和地面上的裂缝);· 回顾检查清场记录, 对清洁和消毒方法进行评估;
● 回顾检查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操作;
● 评价消毒剂对分离菌的杀灭效力;
● 回顾检查其他试验中发现分离菌的情况;· 回顾检查其他区域环境监测的数据;
● 鉴定所有独特形态的分离菌;
● 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评估;


● 与操作人员交流, 寻找潜在的风险。 
13.4.2.3 洁净区人员微生物监测


人员是洁净区最主要的污染源, 因此洁净区人员的选择及培训非常重要。所有相关人员应有更衣资质并定期做更衣监测。洁净区的全体人员至少每年应进行一次再培训和资格的再确认。除此之外, 所有人员每年至少应参加一次模拟分装。所有的再培训和资格再确认的文件都应存档, 作为员工档案的一部分保存。


A. 人员监测取样位点的选择手套和操作服表面的微生物监测是人员监测的关键。手套取样时应包括双手的手指和手掌, 操作服表面取样主要是前臂的袖管部位、 前胸等, 鞋套的取样部位宜在套筒的上侧面(此部位在穿戴时易被污染);为避免干扰, 宜在生产活动结束时取样(人员离开无菌生产区时取样)。日常更衣检测通常在操作人员退出洁净区前, 使用接触平皿对操作人员的无菌服和手套进行检查, 建议检查位置应包含如下位置:● 在洁净服的两个袖子的肘部和腕部之间, 对下侧或里侧取样;● 在胸部表面拉链处取样;● 对两只手的手指部位进行取样。人员更衣资质确认的取样位点除了日常更衣监测的位置外, 还建议适当增加额外的位点, 如前额、 面部、 颈部、 后脑、 拉链、 腿部等。B . 人 员 监 测 频 率 ( 取 样 计 划 ) 和 限 度人员微生物监测的频率(取样计划)和限度可参考表13-6及表13-9,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制定。C. 人员监测的测试方法人员监测的方法与表面微生物监测方法中的接触碟法相同。( 1 ) 取 样 取样人员于取样前检查接触琼脂平皿。不能使用已被微生物污染的、水汽过多的、 过于干燥或分装不均的平皿。● 在接触平皿上通常标明以下内容;o 操作员姓名;0日期;


o 取样部位, 标明左或右; 
o 取样人姓名。


● 注意事项如下:o 建议对进入B 级(含)以上洁净区工作的人员均进行检查;o 如操作人员自行取样, 需有监控;o 取样前不得对手套消毒;o 取样后, 操作人员对手部彻底消毒;o 取样后立即离开无菌区。(2)培养、 结果观察和报告 建议将包括阴性对照在内的所有平皿先于20~25℃培养72 小时, 再转至30~35 ℃ 培养48 小时, 或根据风险评估确定需要的培养时间。培养结束时, 对每个培养皿的菌落数进行计数并报告最终结果。对于从无菌区操作员的无菌服和手套上分离得到的微生物, 必要时进行菌种鉴定。污染的平皿经121℃高压灭菌处理后方可销毁。D. 超标调查(1 ) 一 旦 发 现 人 员 微 生 物 监 测 结 果 超 标 , 可 以 采 取 以 下 ( 但 不 局 限于 ) 行 动进行调查和评估:● 评估人员可能对产品的污染;● 审核灭菌数据● 审核其他区域环境监测数据;● 审核用于手套消毒的消毒剂的配制日期及有效期;● 鉴定污染菌(人员或环境); ● 评估操作人员的培训情况;● 与操作人员交流潜在的原因。(2)操作人员再培训/再确认,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再次训练, 更衣资格再次确认或者无法达到资格确认的要求需要调离无菌区工作岗位;● 如必要, 增加取样, 加强观察。(3) 如果连续两次结果超过行动值, 或者在4周内, 3次检查结果超过行动值或者连续两次结果超过行动值, 建议将相关的无菌区人员和支持人员应调离该工作岗位, 直至完成以下要求:● 重新进行培训;


· 复习更衣程序; 
● 向合格的无菌区代表成功演练更衣过程;


● 连续三次更衣验证结果合格。


13.4.3 环境监测微生物培养及计算


A. 培养基的选择


一般来说, 微生物测试应选择《 中国药典》 中规定的培养基进行。考虑到药品的生产和质量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也可以根据各自企业的情况选择其他国家药典收载的培养基进行微生物监测的培养, 但所有使用的培养基都应按照《 中国药典》 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


例如, 环境监测用培养基的类型和培养条件取决于所选用的检测方法, 但必须具有广谱性。通常, 大豆胰蛋白胨琼脂 (TSA) 培养基属于全能型培养基。此类培养基适用于多数环境微生物(包括真菌)的分离生长。但是, 对专用于酵母菌分离生长的特定培养基, 可另行选择, 如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等都是常用的真菌培养基。如果被监测环境中使用过消毒剂或有抗生素, 则要向表面监测用培养基中加一些添加剂(聚山梨酯80、 卵磷脂、 偶氮凝集素或β - 内酰胺酶等),以中和或尽量减少消毒剂或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例如, 在对非抗生素生产级区环境设施表面监测时, 通常是在大豆胰蛋白胨琼脂 (TSA) 培养基内添加0.7%的聚山梨酯80和0.1%的卵磷脂。应对环境监测用微生物培养基进行适用性检查, 证明其在适当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检出真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和细菌的能力。


用于环境监测的培养基, 首先应检查其可靠地恢复微生物生长的能力。所有配制好的培养基, 建议应按灭菌批进行培养基适用性试验, 详见本指南“ 12.5 培养基"。


B. 微生物培养和计算


一般来说, 微生物的培养只针对总菌落数。而有些时候需要将总细菌数和总真菌数分开报告, 此时有三种培养及计算方式可以参考。


(1)分别进行总细菌数和总真菌数采样, 即在每个取样点分别使用细菌培养基和真菌培养基进行采样, 并且分别按照要求进行培养。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 ,培养3~5天;真菌培养温度为20~25℃ ,培养5~7天。分别计数分别报告或加和报告总菌落数。


(2)每个采样点使用总菌落培养基进行采样, 可根据评估确定培养温度的先
 顺序和培养时间。一般选择的培养温度为30~35℃ 和20~25℃ 。根据最后的观察结果及菌落形态获得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 必要时需进行鉴定, 分别在同一培养皿上计数分别报告或加和报告总菌落数。


(3) 每个采样点使用总菌落培养基进行采样, 选择在一个比较适合细菌和真菌同时繁殖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培养。如在25~30℃ 培养5天, 分别在同一培养皿上计总细菌数和总真菌数分别报告或加和报告总菌落数。


13.4.4 环 境 微 生 物 的 鉴 别


建议对受控环境收集到的微生物进行适当水平的鉴定, 微生物菌群信息有助于预期常见菌群, 并有助于评估清洁或消毒规程、 方法、 清洁剂或消毒剂及微生物监测方法的有效性, 尤其当超过监测限度时, 微生物鉴定信息有助于污染源的调查。关键区域分离到的菌落应先于非关键区域进行鉴定。更多微生物鉴定的内容参见本指南“ 12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检验” 和《 中国药典》 指导原则9204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


13.4.5 环 境 监 测 纠 偏 限 和 警 戒 限


在环境监测的计划中应明确规定纠偏限和警戒限(表13-10)。


参考《 中国药典》 指导原则9205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行动值的规定应符合GMP 的规定。各企业也可根据自身供应市场所在地相关GMP 的要求, 制定更为严格的规定。关于警告值的选择没有固定的做法, 各企业可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及历史数据自己制定。 
13.4.6环境监测数据管理


定期回顾、 分析环境监测的数据有助于评估生产能力的稳定性及环境控制的情况。由于数据量非常大, 所以建议采用可追踪的电子系统来记录环境监测的数据。如果采用专门的软件, 在使用前, 应对此系统进行验证、 确认。


A. 数 据 收 集


日常监测的数据应录人到统一模式的数据库中。记录的信息建议包含以下(但不局限于)信息:● 监控日期;●取样位点;●取样方法;


· 接受标准、 警戒限、 行动限;● 菌种鉴别的结果;


●产品批号信息。


在进行数据分析前, 必须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B. 数据分析和报告


定期总结不同级别房间、 不同位点、 不同人员的数据, 并且作趋势分析。如果发现微生物有增加的趋势, 应 立即通知质量、 生产和工程等部门, 并共同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系统进行纠正。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德大医械不对其准确性、立场性及观点负责。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德大器械产业管家或联系电话17712584826,我们将立即处理,以保障各方权益。

德大器械产业管家
德大医械产业管家专注从事医械行业技术领域和法规注册领域的医械全生命周期服务,包括技术转移服务、项目开发、质量体系建立及维护、国内外产品注册、临床试验等。坚持客户为中心,以“产业管家”的新模式面向医械同仁,促进医械产业服务健康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