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视角——
工厂有很多产能=机器设备+工人,正常产能值为100。
然后工厂要寻找客户——
客户说——
于是产能值只发挥50%,意味着设备+工人闲置。
工厂的一般应对——
被裁的员工,不管继续制造业还是进入服务业,都依然会面临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而工厂躺平过冬,意味着上游广义财政部门的收入要下滑(垄断)。
降价在短期内,影响的是其他国内同类工厂的订单,容易引起恶性内卷。
提升品质,需要投入大量前期研发费用、试错成本,最关键是要有市场需求能接住。
综合考量后,财政决定给予生产补贴(先稳住失业率和上游收入)——
有了补贴后的工厂,一起降低价格奔向“做大蛋糕”——
于是国内价格下行、出口价格也下行。
前者看起来像通缩,后者帮助消费经济体降通胀。
并且使得消费经济体有了选择权。
什么选择权?
对于它在意的商品,它采取关税,以保护本土产业,而征收得来的关税变成了它发放给居民的财政支出;对于它不在意的商品,它一概笑纳(因为降他们的通胀就=减少它印钞发债的限制)。
也就是说,生产国对生产的财政补贴,最终部分补贴了消费国的居民。
这一怪圈,在债务率低的时候不明显,而且很少人去问为什么商品在国内销售要缴纳高比例的增值税,而出口却可以退税,这也不是变相补贴海外客户?
把这些,和我画的那张中美广义gov债务/财政收入历年对比、中美居民部门债务收入比历年对比结合起来看,貌似结果就是——
中国中低收入居民部门一直毫不知情的在补贴美国中低收入居民部门,导致两个关键性债务指标都反超,并不断扩大。
与其这样,那为什么不直接对国内的中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给他们增加转移收入)
因为,被...挤出了。
从转移中获利的,并不单单只有消费经济体。
换句话说,如果不想让消费经济体插入吸管,就首先得拔掉内部的吸管。
嗯。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每天不到1块2-扫下图二维码(星球1满4000人后,可以进星球2,每天更新内容一样)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