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跨越60余年,这群年轻人传好了这支挺膺担当的“接力棒”……

文摘   2024-12-25 18:53   北京  

作者:本刊记者 王晓芸;通讯员 李秋丽 郑大庆

在广西钦州平陆运河建设调度指挥中心内,有一幅西南水系分布图,图中,桂江、黔江、红水河等主干河流组成了状似手掌的形状,平陆运河恰在“大拇指”的位置上。
这是一条有生命的运河。北起南宁横州平塘江口,向南直抵北部湾,广西所盼、桂运所系、江海联运、山海协同的平陆运河打开了西部陆海新通道,铺开了“一河贯通,八桂向海”的壮美画卷。
这也是一条有灵魂的运河。塔吊林立,机械轰鸣,无数名建设者日夜奋战,组成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善战,战之必胜”的平陆战队,扛起了建设“世纪工程”的神圣使命。
这更是一条有活力的运河。在整个工程项目2万多名建设者中,有7000多名是青年建设者,他们将“工位搬到工地”,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成为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这里甚至有一个以“青年”命名的工程枢纽,它是整条运河3个梯级航运枢纽中最下游、离海最近的一个,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青年枢纽项目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攻坚任务。
记者深入青年枢纽工程现场采访后发现,这里的一砖一石比人更会讲故事,比如,“青年枢纽”何以得名?这项伟大的世纪工程背后又潜藏着何种惊人的青春力量?很多答案,都在等着我们去揭晓。
青春的浪潮奔涌在这条通江达海的运河之上,顺着水流的方向,通往的,是梦想的远方,抵达的,是可期的未来。

平陆运河青年枢纽航拍图


工位在哪?在工地上!


2023年7月,中交四航局青年工程师、被任命为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项目总工程师的刘飞刚到项目点就接手了一个紧急任务:为实现青年枢纽船闸主体早日开工建设,青年枢纽泄洪闸需要在2023年年底建成通水,这就意味着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完成填筑围堰、抽水、基坑土石方开挖、结构混凝土浇筑等多道复杂工序。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他,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工期在前,没有退路。
时间紧,任务重,平陆集团牵头相关单位,在项目现场紧急组建起了一支青年枢纽攻坚青年突击队,包括刘飞在内的一百余名青年突击队队员迅速投入到了抢夺工期的“主战场”,对施工进度进行精细化调度管理,将每个施工环节都精确把控到分和秒。
在青年枢纽泄洪闸工程冲刺的最后两个月,需要克服施工作业面狭小、交叉作业、施工场面复杂等多重因素影响,完成近1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任务,平均到每一天的浇筑量大概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的体积。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青年突击队队员们主动把工位搬到了工地上,以“移动办公”模式进行现场施工协调,就连吃饭都不离岗。
但更多时候,对于现场办公的队员们来说,能够安静地吃完一餐饭也是奢侈的,因为“根本没有安静下来的时候”。
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工作环境:喧嚣而繁忙的施工现场,日晒与风吹,尘土与汗水,巨型吊车起吊的碰撞声与混凝土搅拌机的翻滚声,各种声音混合着被无限放大,以至于人与人对话,无论是用手机还是对讲机,都只能“输出全靠吼”,一天通话下来,令人感到“耳朵很疼,就像被磨出了茧”——刘飞记得,最忙的一天,从早到晚,他总共接打了300多通电话。
2023年12月31日,平陆运河青年枢纽泄洪闸顺利建成通水,有人做了个统计,在约半年的时间里,青年枢纽攻坚青年突击队总计完成了124万立方米土石方开挖和1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
“没什么可说的,就是埋头干。”当记者采访刘飞时,他这样答道,“我们不能退缩,也没有退路,大家心里都只有那一个念头:按期完成任务。”

平陆运河青年建设者在项目现场验收跨江钢栈桥


“摸着石头过河”


青年枢纽是平陆运河流入海洋的最后一个梯级枢纽,防止海水上溯是这里的一项重要工作。“海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混凝土构件很容易受到海水中氯盐的侵蚀,长期下去,其耐久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师、平陆运河集团青年突击队队员钟广达坦言,这项技术在国内并不多见,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钟广达和队友们在集团公司带领下与多个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启了漫漫攻关路,为混凝土制定了十余个“配方”。“不同的配比可以造成混凝土不同的性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钟广达说,“哪怕更改一点点数据,都得重新做实验论证。”
最终,在进行了近200组试验、2000余个试块测试后,这群“找配方”的年轻人找到了混凝土防咸的最佳配合比。

平陆运河青年突击队队员奋战施工现场


“我们不能慢,慢一步,工期就会延误。”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钟广达直言“压力真的很大”,那段时间,他注意到大家都成了“夜班专业户”,长期熬夜令长相各异的同事们呈现出了同一种面貌特征:脸色蜡黄,眼圈黝黑,眼睛里布满了一条条红血丝,有人新长出了白发,而有人又长出了新的白发。
另一项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任务,就是要防止海水上溯对上游水环境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
“看到了吗?那里就是青年枢纽的船闸位置,海水和淡水在那儿汇合,海水冲出闸口的时候就有可能污染上游水质,影响到饮用和灌溉的水源。”在平陆运河青年枢纽施工现场,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部工程师、平陆运河集团青年突击队队员原国智向记者介绍道。
为了有效阻隔船闸内的海水上溯,包括原国智在内的平陆运河集团青年突击队队员们联合相关单位开展了集中攻坚,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决定在上游设计出一个集咸坑,利用海水高密度的特性,将流经船闸的海水截留在坑内,并结合输水系统的使用将截留的海水排至下游;同时,在上闸首预留气幕结构,作为防止盐水上溯的安全储备措施。“我们进行了模型试验,经过截留后,船闸上游的氯离子浓度能控制在低于千分之一,符合环保要求。”原国智说,自己有幸参与建设并完成了这项国内船闸首次设计使用的防盐水上溯水工结构施工,感到很自豪。


让工程建设“更有温度”


“青年枢纽位置特殊,这里聚集了多种适合在咸淡水交汇处生存的鱼类,为了方便鱼儿们洄游,我们要为它们打通‘回家的路’。”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部业务副经理、平陆运河青年突击队队员覃晓凤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鱼道效果图,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见成排的鱼道被布置在青年枢纽泄洪闸左岸,曲折回旋。
给鱼“修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要考虑到不同种类鱼的洄游能力,让鱼儿在鱼道“游得动”。经过精密地测试,鱼道建设团队逐渐掌握了这一流域鱼类的游泳能力参数,经过反复试验论证,最终决定采用垂直竖缝式鱼道和鳗鱼道相结合的建设方案,以满足不同鱼类的洄游需求。
另一方面,还要保障鱼儿顺利找到鱼道“不迷路”。为此,鱼道建设团队在进鱼口轴线与河床水流夹角等方面动足了脑筋,把鱼道进口安排在电站尾水下游坡段的左岸侧,利用尾水的诱鱼作用引导鱼儿进入;同时,鱼道内还设置了休息池,让鱼类在洄游过程中能够得到休息,从而顺利游完这条漫长的“回家路”。
整个青年枢纽鱼道的建设,覃晓凤和其他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全程参与其中,大家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无数次开会研讨,无数次设计论证,连续加班是“常有的事”。
“鱼道建设是青年枢纽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决不能落下。”覃晓凤说,在她看来,工程建设既要“有速度”,也要“有温度”,小小的鱼道承载着工程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企盼,将是平陆运河上一道无比美丽的风景。
“截止到目前,在整个平陆运河工程建设过程中,青年突击队发挥了生力军作用,思路多、点子活正是年轻人的优势。”平陆运河集团团委副书记、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潘剑谈到,在他看来,运河的青年建设者们身上都有一股闯劲儿,“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座右铭。

平陆运河青年枢纽施工现场


传好这支跨越时间的“接力棒”


平陆运河青年枢纽何以以“青年”命名?对于这个问题,每一批来到青年枢纽项目的青年建设者都很好奇。
在钦州市档案馆提供的一份资料里,我们也许可以找到答案:60多年前,为了抵御当时频发的洪涝灾害,钦州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工地一线,组建了一支超7000人规模的青年突击队,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建起了一座青年水闸,保护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巧合的是,现在的青年枢纽工程,恰在距离当年青年水闸原址几百米的地方,“青年”的名字也因此被保留了下来。

平陆运河青年突击队队员彻夜奋战


这是一场跨越60余年的不期而遇,当年的年轻人建成青年水闸,守护了一方水土,百姓安宁;如今的青年枢纽正在新一代年轻人手中拔地而起,全长134.2公里的河道承托着八桂向海的希望。
这也是一场跨越60余年的青春接力,以“青年”为名,一种担当精神穿越时空,仿若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时代与个体相连,将“小我”与“大我”贯通,让两代人的青春得以一脉相承。
“在平陆运河青年枢纽工程与钦州青年水闸之间,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这条脉络不仅连接着两处地理位置上的点,更串联起了不同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支点。”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青年突击队队长程耀飞谈道,“我们要传承好这种担当精神,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魄力,扛起建设‘世纪工程’的神圣使命,书写好平陆运河高质量建设发展的青春答卷。”
跨越60余年,如今,平陆运河的青年建设者们,正在以实际行动传好这支挺膺担当的“接力棒”。

最受读者关注的文章

(2024年第51周)

习近平主席寄望澳门青年成长成才 ➠
封面故事|山东共青团:“青年优居计划” 为青春寻一处安身之所 ➠
以青年之语解青年之问 ➠
基层吹哨 青年报到 ➠
2024赣州马拉松:“小橙子”们的闪耀时刻 ➠
集聚“青春力量” 赋能基层治理 ➠
打造“青春 奔跑 吃苦 担当”四维工作体系 构建河南农大共青团思政育人新格局 ➠
为一堂“青马”金课,赴一次圣地延安 ➠
中建二局西南公司:凝聚青年力量,击鼓催征启新程 ➠

编   辑  |  张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校   对  |  郑迪方 张希哲

统   筹  |  胡同洲

审   定  |  杨振宇

中国共青团杂志
指导工作的载体,交流经验的平台,理论研究的阵地,干部成长的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