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一个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咨询之旅

文摘   2024-12-17 07:36   山东  

作者简介:张海音,“中德班”(精神分析)中方负责人和中方教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上海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上海精卫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侯任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

本文选自《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一书,心榜仅做分享,推荐大家购买、阅读原书。

 01 

我是怎样走上心理咨询道路的

我大学就读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来改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读大学期间,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时不时地跟同学炫耀心理学相关知识,现在大学同学聚会时还会被提起,可见我的兴趣爱好给同学们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

我大学毕业那年,首次实施毕业分配的双向选择,相当于现在的招聘。因为在我们之前的毕业生都是学校统一分配,不能自主选择就业单位,所以大家可能很难想象双向选择的新鲜感,只有20世纪60年代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体会。那是第一届双向选择,各个医院都到校园摆摊招人,我走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摊位前。当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代表是人事科科长和医务科老师,那位医务科老师是王祖承教授,也是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导师,后来他成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院长。

双向选择要根据学习排名来决定。我的基础课成绩较差,好多不及格,但临床实践分数比较好,拉回一些分数,所以毕业的时候,我在班级的综合成绩排在40多名,属于中等成绩。我记得很清楚,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摊位前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说自己特别喜爱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我是否具有较高的专业认同。除此之外,我还说了自己的一个优势,就是动手能力强,这个优势是临床科室的老师对我的反馈,这也是我唯一能说出口的优势。

20世纪80年代后期非常流行出国,大家都学习英语,考取GRE和托福准备自费出国留学。所以,精神病院很少能指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毕业生来工作,当他们听到我是医科大学毕业的男生,能力还比较强,很自然地就把我招聘了。经过了6年医科大学的学习,毕业以后我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尽管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我却对自己的选择非常自豪和庆幸。很多跟我一样到精神病院工作的人目标都很明确,他们不是为了做医生,而是在那边学英语准备出国,医院只是一个跳板。

我在大学里学的知识都偏理论,尽管有几个星期在医院的科室实习,但毕业后还是不能直接胜任工作,因此,到了精神科以后要从头开始学习。除了看一些精神病教材外,我还主动看一一些精神病教材外,我还主动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那时的书很稀缺,能真正指导实践的书非常少。印象特别深的是陈仲庚教授的《人格心理学》,让我受益匪浅。

刚工作大概1个月左右,我在临床工作中收了自己的第一个病人,他是一个在工厂工作的22岁男性,在单位受了刺激发病,比较严重,经常发出怪声和乱叫,行为混乱、胡言乱语,属于精神病类疾病。看到这样的症状,当时我毫不犹豫给他下了一个诊断——心因性精神病。虽然是精神病,但症状程度明显比精神分裂症要轻。这个病人是非常典型的青春型精神病,但当时我比较重视他受刺激的诱发因素,所以诊断为心因性疾病。

后来我发现,很多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同行,都比较关注病人是否受了刺激。当时我印象很深,上级医生修改我写的病史时说:“再仔细看看,这个人到底有多少症状表现,精神症状内容是不是跟他受到刺激的实际因素有关,虽然受了很严重的刺激,但发病内容跟刺激因素没有直接关系,也没有反映刺激内容,是不是可以考虑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上级医生这样循循善诱,使我一个新手并没有太过焦虑于自己的错误判断,反而鼓励我仔细去思考这个病人的症状。这对我这样的新医生太重要了。

在职业生涯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非常重要。如果本职工作都做不到位,那就更别指望自己的独特追求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在同龄人中,我比其他人对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更感兴趣。而在年底医务科考核中,无论是收治的病人数、值班数还是病历的书写数量,我都获得了名次。本职工作获得的认可,对我的心理学追求很有帮助。

1990年,我们四个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年轻医生联合在一起,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创办了上海市第一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运行到现在已经30年了。那段时间是我成长中非常关键的一步,让我成长很多。我们四个人分工合作,写材料、准备方案和物质方面的东西、招募志愿者。志愿者主要是年轻医生和研究生。我们每天晚上免费接听心理热线。每次接到电话后都会睡不着,反复想应该在电话中怎样应对及回答。那时没有很好的培训,全凭着一股热情及对专业和人性的理解来做这份工作,这让我很投入,也很有成就感。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对我走向心理咨询这条道路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参加中德班学习。中德班开得比较早,但早期没有连续培训项目。1990年,我进入在青岛举办的中德班参加家庭治疗的学习,虽然从那时开始进入中德班的大家庭,但没有系统学习怎样做心理治疗。现在来看,连续培训项目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如果临时培训几天就散伙,这样很难取得有效的成长。因此,从1997年开始,中德班举办连续三年的培训,每年2次,每次5天,针对同一批学员和老师,中间还有个案和作业,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文献,3年一轮。我们当时是第一轮。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在第一次的5天培训中我们被留级了。做精神分析培训的德国老师非常注重第一次见来访者的印象和感受,咨询师对来访者是喜欢、讨厌、厌恶还是没有感觉,这种感受对我们医生来说很难理解,因为医疗系统比较强调理性分析、诊断和治疗,很难理解这种感受,而且医生总是以病人为中心,我们不太适应这种模式,感觉出不来,所以就被留级了。

第一年第二次的培训还是5天,重复第一次5天培训的内容,感受跟来访者互动时自己的情感体验。第二次培训让我们开始意识到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因为这是觉察移情、反移情和潜意识各种感受时特别重要的部分,我们要放开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头脑做理性的判断。尽管现在大家都达成共识,比较注重治疗中的感受,但在1997年的中期,做这些理解还比较困难。

工作几年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给我们医院一个学习日语的名额,这也是整个上海唯一的一个名额,当时医务科选择了我,把我送到卫生部学习一年日语。学习回来后,正好有森田疗法的专家到我们医院来访问,我担任翻译。由于我积极努力的表现,又获得了一个去日本学习一年森田疗法的机会。我既有西方的精神分析培训知识,又懂东方非常实用的、操作性强的森田疗法,所以在单位里我被定位为从事心理治疗的精神科医生。当时在医院里,心理治疗还是比较冷门,生物学派依然占主流。

过去20多年里,精神医学的发展得益于日益增加的实证医学的证据,变得更加安全和耐受,发展出很多新药物,但对病人的治疗效果并不比20多年前好。现在的药物虽然副作用比较小,但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还是很困难,诊断后如何治疗精神病人,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前,心理治疗以心理动力学治疗为主,现在,以心理动力学为框架的主流慢慢向生物学框架转变。

 02 

我为什么要成为心理咨询师

成为心理咨询师,要对人的生活方式及人的内心、情感、幻想和思维有着丰富兴趣和探索欲望。首先,推动人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能力来源于好奇心。一个人的好奇心应该被满足,因为每个人都有好奇的欲望,只不过这个欲望被理智化的东西防御掉了。潜意识里好奇的动机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否则这个职业就很难坚持。如果否决好奇心,那么这个职业就会很枯燥,成为厌倦的牺牲品,很难跟来访者工作,每次50分钟的咨询就是不断询问,很没意思,也很自虐。

毫无疑问,过于无情的好奇心也会让来访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不要一味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让来访者过早或过多进行痛苦的暴露,所以我们要对好奇有一定的节制。我想强调的是:在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中,好奇和探索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自我察觉和理解,而不是满足我们自己的好奇心。

其次,心理治疗工作是通过非常私密的方式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心,去理解和领悟另一个人,领悟的追求和传递也是克服对陌生人恐惧的一种方法。言下之意,每个人对世界、他人及自己的内心都会有很多的不确定,通过咨询的方法,去了解和理解一个人的内心,就会减少这些不确定,内心就会变得踏实。再通俗一点来说,我们看到别人内心里面有很多跟我们共鸣和类似的东西,就会对自己有更多的肯定。

成为心理治疗师有一个潜在的动机,即通过这样的工作,弥补自己潜意识中的内疚感。内疚感是人类共同的强烈情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只是有些人能察觉到,有些人察觉不到。我们通过这个职业帮助别人,做一些利他的事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们也修复了自己的内疚情感。利他是一个成熟的防御机制,通过分享我们吃过的苦和对生活的理解,让别人少走弯路,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好处。

从精神分析层面来看,一个人内疚的来源,是在小时候超我还没有形成之前,本我愿望占上风,什么都想独占,什么都要满足,不希望有人分享。如果有个弟弟、妹妹或弱者存在,会产生想掐死他/她的冲动,因为所有东西都要归我所有。当我们长大有了超我以后,这样的冲动和欲望马上变为内疚感。

我们对于潜意识动机的探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成为治疗师。以我自己为例,我在这个行业工作了30年,最近几年好好反思了一下,人到中年到底是怎么活的。一年多前,我生了一场大病,在那之后就特别关注饮食、健康、运动及内心,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觉察到自己是不是从小在内心中隐隐存在某种强烈的羞耻感;羞耻感的存在是不是反映了我内在深深的自卑;这种自卑是不是来源于没有得到养育者情感的充分肯定;当我面对内心贪婪时,是不是害怕失控,会不会在依赖感产生的时候感觉到无助和软弱等。这些感觉每个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人。

我们在做了很多努力之后,还是无法掌控周围的一切,自己的内在像一个无助的婴儿,总是无法真正满意,因为自己内心的需求没有被看见和肯定,就会产生委屈和无奈。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者之间有差距,这个差距是调节一个人内在自尊感的重要部分。做一份职业,特别是跟心理相关的职业,能够看到每个人都有创伤部分,有时候看到来访者的内心比我自己还痛苦,就会得到宽慰,因为很多人跟我一起痛苦,那么我就不孤单了。所以说,从事心理治疗这个行业,除了养家糊口外,还可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看到自己的内心。

 03 

我的治疗体系和咨询理念

至今为止,我接受比较多的训练主要是两个流派——精神分析和森田疗法,森田疗法跟正念有关,它是正念的典型理念。

我非常认同精神分析疗法,它强调一个人的早年情感经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人一辈子,影响很多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和家庭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由学历、知识及懂得的道理决定,而是受到早年冲突的影响。

我非常强调客体关系的治疗理念,一个人被怎样对待,决定了我们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任何一个流派,最重要的都是处理好治疗关系,好的治疗关系会在80%~90%的程度上帮助一个人。我经常会把治疗关系和亲子关系并列,这在精神分析中叫平行关系。我们小时候的亲密关系模式会影响现在的亲密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会在心理治疗中重现。因此,我们面对来访者的过程,相当于父母面对孩子的过程。在整个互动过程中,人的本性在这方面有很多相同的部分,我们总是用这个框架去治疗关系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精神分析既有感性的一面,也有从深层角度去体验和感受人性的一面,这是它的一种风格。

森田疗法是另外一种风格,它非常强调行为,为所当为是它的理念和风格。森田疗法强调再复杂的、不可理解的想法和感受都要搁置在一边,只关注当下,因为这是整个环境和现实要求我们做的事情,至于感受、想法、体验、认知和生理感觉,可以留意,但不刻意对抗。

精神分析和森田疗法的整合对临床治疗非常有帮助。相对短程的、需要支持性的个案及有一定自我功能的个案适合森田疗法;而一些希望内在成长、偏长程的个案,适合精神分析的理念。在我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就是流派之间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部分。

例如,当一个人陷入苦恼中,不管是精神分析还是森田疗法,对苦恼有着共同的解释——一个人在过去的情绪反应中缺乏自我觉察、内在探索和反思。森田疗法中有一个专业术语——情绪本位,即感觉与现实状态不同;而精神分析将苦恼解释为卷入太深,进入潜意识或移情状态中,没有立足于现实,是一种早年经历和情绪再现。

如果一个人有过生离死别,那么,以后他在面对任何一种丧失之痛时,都会陷入同一种情绪当中。也就是说,我们碰到一件事情,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这个反应并不是由这件事情单独引起的,而是触动了我们潜意识里面的东西,虽然不同流派用来解释的专业术语不同,但都是描述同一种心理现象。森田疗法强调思想矛盾的精神交互作用,这个概念用精神分析来理解,就是一个人经常卷入过去的情绪中来判断当下。经常有人说,我在讲森田疗法的时候听起来像精神分析,在讲精神分析的时候被认为是森田疗法,其实这都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部分,包括现在非常强调的专业术语——第三只眼、悬浮式注意、自我观察性、察觉反移情和修通等,都可以从正念、感知当下和体验当下来理解。我们要对各种疗法都有所了解,然后看到它们共性的部分。

有时候我们会显得比较消极,强调阳性赋义,激起资源取向。有些人经历了很大的创伤、冲突和痛苦后,会发挥出自己的一些天赋,将这些天赋用在一些创造中,用这种方式努力接受创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习惯于内心的痛苦和孤独,他们获取人生意义感的方式,是用自己的天赋适应痛苦,而不是找可以倾诉的朋友。

我在心理治疗中发现,有一些人通过自我疗伤来避免在现实中跟人过多纠缠,这是保持心境平和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念,我们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人自我处理的方式。

对有困扰的人阳性赋义,欣赏他的优点,这对建立治疗关系非常重要。承认和接纳一个人的多样性,会体现在很多具体的事情上,例如,如果一个人很孤僻、人际关系有问题,在治疗的一开始,我们就建议他多跟人交往,多出去走动,虽然这样的建议出发点是好的,但会引起来访者的厌烦和抵触。我们要觉察一下,当我们有这样的建议时,是不是我们自己内心有某种焦虑,而我们自己面对这种焦虑束手无策,于是渴望别人做到。

在从事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会动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专业能力给来访者做深度解释,或者提供很好的建议和不同的观察角度,这样做到底正确还是不正确?其实,跟来访者讲话的内容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时候讲、怎样讲、用什么情绪状态讲,讲的方式是不是让对方感到亲切,解释时是不是充满理解、关心和支持。例如,很多年前,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对我帮助很大,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来看我,陪伴我很长时间,讲了很多道理,其实他当时讲了什么内容我早就忘记了,但我仍然感激他,因为他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他跟我说话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他想帮我,让我平静情绪,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支持。因此,态度在人际互动和适应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做心理咨询时,一定要有所节制,可能我们的作用有限,能做的只是见证和陪伴,类似拐杖或者镜子的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都要独立寻找人生的意义,哪怕一个人本身有能力跟人建立关系,但最后是否跟人交往,还是决定于他自己内在的选择。因此,我们要保持深度的关切和基本立足点。

人跟人之间有很大差别,一个人能否在人际互动中得到帮助,取决于这个人能不能在别人面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尽管很多人在意识中认为自己什么都不顾忌,什么都可以说,但潜意识里却还是会害怕被别人冷落、怠慢、反对、戏弄、驳斥和否定,担心自己刚刚说的话是不是很傻。因此,我们要有这样的预判和思想准备,即来访者刚开始在陌生人面前表达感受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个人能不能在别人面前充分、安全、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跟童年经历有关。如果从小感受到照料者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婴儿期无忧无虑地在母亲的陪伴下独自玩耍,在共生阶段得到非常安全的照料,回应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就会产生融合的体验。有了早年情感的基本安全感,才能在长大以后接受挫折和分离,成为独立客体,在需要的时候安全地走进自己的内心,这是理想的状态。

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可以比较安全地表达自己,不管说的内容是什么,其背后都有它的背景和理由,所以咨询师不能仅在态度上理解,还要在非言语上表达对来访者内心声音的理解和反馈,让来访者在被理解的感受上形成安全的咨询关系。当来访者对咨询师崇拜时,你没有无所不能地为他包办一切;当来访者对你有敌意时,你也没有报复他;咨询关系艰难时,你依然努力坚持没有退缩。用这些非言语的互动,让来访者逐步感受到内心的安全。

虽然心理咨询师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也做很多分析体验,但真正实践的时候,有时候还是会很模糊,很难作出真正的判断。尽管我们可以作出准确判断,但我们不得不具备一些延缓判断的能力,特别是刚进入精神分析领域时,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要先搞清楚来访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移情和心理动力假设。通常情况下,咨询师和督导师对这些问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需要承受某种不确定性,不能一下子看到事情的本质。心理咨询总是在不确定和无知的情况下开展,不要过早作出判断,过早的判断分析是一种防御,我们要把精力放在倾听来访者讲的话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共情,从而理解心理治疗过程中的潜在动力。

 04 
自我感受觉察:

个案咨询中最重要的部分

我认为,咨询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就是在治疗中察觉自身的感受。在心理咨询实践过程中,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移情和反移情上,也就是潜意识中两个人的互动上,这比理论分析重要。一个人早年的心理成长年龄、早年创伤及现在处在什么心理发展期,这些问题虽然也重要,但不是关键。精神分析的关键,是两个人在现场互动时呈现什么样的模式。

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咨询师处理个案的经验和功力,最后还是体现在觉察自己的反移情上,做不到这一点,很多治疗很难走下去。治疗中有时候会有盲点,有些盲点来自来访者的投射,有些盲点来自咨询师自身,这些盲点都需要咨询师通过自我觉察来突破。察觉自己的反移情并不是为了分析自己,而是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来访者。

心理治疗师跟来访者互动的时候,治疗师要能够察觉自己的感受,并且通过自己的感受很好地共情来访者,这是理解来访者的第一手资料。在咨询现场中,咨询师会被激发出各种感受,保持对这些感受的觉察,就需要咨询师有一定的自我功能。治疗结束后,我们不仅要观察当天的治疗效果,还要注意来访者是否听懂了我们讲的话,既要注意、理解、观察和分析来访者,又要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同时还要看见自己的状态,这对治疗师的自我功能是很大的考验。

心理咨询还有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回顾咨询中到底问了什么问题。有时候,精神分析经常被质疑为什么总是回顾过去,而不是面向未来。其实,详细回顾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是要寻找塑造我们人格的那些感受,揭示驱使我们行为的动机,这些感受和动机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连贯的、条理分明的叙述,就像叙事治疗和写传记一样。

我们并不见得能够成功消除病人的症状,也不见得能改变一个人的基本人格结构,但是,我们可以让一个人从自己混乱的生活当中找到连贯的意义。这就是发现人生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一个人的帮助非常大,对自我接纳非常重要。

一个人痛苦并不是因为他倒霉,而是他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倒霉,当他有更深的理解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释然。

 05 

对心理治疗发展的三点思考

我对今后心理治疗的发展有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方面,以西方为主的心理治疗流派已经发展得非常充分,有各种治疗流派和实践操作。从这一二十年的趋势来看,东方的智慧和理念越来越融入到西方心理学界,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正念、禅修和冥想,在我们今后的实践中,这部分比较强调领悟的理念需要更充分的发展。东方文化中有许多很好的治疗理念,但不太容易操作,我们需要的是简单明了、可以自我掌控和练习的方法和步骤,每个人通过实践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在实践的体验互动中,示范非常重要,任何一种好的心理治疗方法都是言教和身教共同成长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

我同时也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些流派的风格,比如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给人的感觉是只注重感受,行动力比较差,但其实这个特点跟流派没有关系,而是跟咨询师的人格特征有关——不同的咨询师用同一个流派做治疗,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以后会有更多实践性强但操作简便的方法。

我在想,人有时候要活得简单一点,不要那么深刻,总是活得那么深刻也是蛮累的。这些都是阶段性的感受,比如,有一阶段我不想看跟心理治疗有关的书,跟这方面有关的东西都不想思考,这就是卷入太深、太累也太耗竭的缘故。所以,我们有时候可以让自己轻松点,从这个地方拔出来,过普通人的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再卷入进去折腾,如此循环反复。

 06 

年轻的咨询师,我想对你说……

毫无疑问,要继续学习。心理治疗不是看几本书或听几堂课就能掌握的东西,它的实践性非常强,大家公认这个行业赚钱很困难,因为需要投入很多钱,听很多课程。心理咨询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而且学习方法很关键,首先要对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催眠及团体治疗等疗法有个基本的学习,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系统的深入学习。

学习后要不断练习。中德班是比较成功的培训模式,在一起学习的小组成员水平都差不多,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学习一到两年的时间,互相见证,互相支持,彼此认同,形成一个团体,这样一个连续学习的过程不仅有连贯性,而且收获非常大。

任何学习都不能仅仅是理论,还要结合案例督导。

考虑参加学习的成本和精力,投入和不投入各有利弊。我曾经有个阶段,投入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在心理治疗学习上,虽然功力大有长进,但也有耗竭感,有些时候会不想听课,也不想看书。因此,投入成本多,动力会比较强,但过度投入就会有耗竭,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一个平衡。

实践是最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对刚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所以要比较有把握以后再开始治疗。虽然这样的态度很好,也很认真,但是“把握”肯定没有底线。我们不要低估自己的实践能力,只要用心、真心、真诚地帮助来访者,哪怕没有经验,也可以一边接受督导一边实践,这样收获才能更大。

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后,在提高实践能力时,一定要建立基本的设置:要有固定做心理咨询的工作室或者其他地方,有固定的频率、时间和收费。这些东西一旦建立,会对一个人产生考验和压力,因为是否收费和时间的固定与否,对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互动关系和发展完全不一样。

有些人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心理咨询只是业余爱好;有些人做心理咨询是公益目的;有些人做挂牌心理咨询;有些人合伙开心理咨询工作室;有些人在医院和学校里从事这个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选择,各有利弊。我们在实践的同时,还要跟这个领域的人交流,因为案例讨论非常重要,对一个人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很多流派在专业培训中都强调个人体验和自我体验,这是一个人成长中重要的一步。不存在没有问题的人,心理咨询师也不可能解决自己的全部问题,但我们至少要知道自己有什么类型的问题没有解决,通过问题的修正,使我们更好地接受现实。因此,我们要重视自我察觉和自我了解。

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一些课程和培训活动看起来好像有神奇的效果,参加以后感到整个人都通透了,大小周天都打通了,像打了鸡血一样,但不到一两个月又被打回原形。一个人很认真地投入,可以短暂地感到通透,有很深的领悟,但你即使带着很强的动机作出努力,想要彻底、完全地改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在职业生涯中,咨询师有的时候会被来访者勾起创伤,对此,需要辩证来看待。其实,来访者能勾起我们的内心冲突,可能是我们的内心比较糟糕,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机会,帮助我们更深地领悟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修通这部分。修通有很多方式,有些人选择激烈的方式,有些人则喜欢慢慢来修通,方式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最后,我给大家推荐几本书:《精神分析入门》《精神分析治疗指南》《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治疗》《人我之间》《客体关系心理治疗》。此外,关于精神分析发展过程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一书,对精神分析的前因后果和发生的历史脉络介绍得简单明了,非常值得看。如果大家希望在这个领域进一步发展,可以选择性地看这些书,然后再实践。

结构派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秦在晚年回顾了自己几十年的家庭治疗临床和教学经验,写了《大师的手艺与绝活:米纽秦家庭治疗精髓》(The Craft of Family Therapy)一书,可以说是米纽秦对家庭治疗这门功夫的精辟总结。作为家庭治疗界的开山鼻祖,米纽秦在晚年依然带领一群家庭治疗的初学者,试图用传承的方式手把手教这些后继者做家庭治疗。由此可见,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门手艺

宋代文坛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欧阳修在短文《卖油翁》中写道:卖油老头对射技高超、当世无双的康肃公的剑术不以为然。康肃公问道:“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意思是:“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的箭法还不够精湛吗?”翁曰:“无他,但手熟尔。”于是,卖油老头将油从铜钱中间的小孔倒进油桶里,没有溅射到其他地方。卖油翁展示了自己的手艺后对康肃公说:“吾亦无他,惟手熟尔。”

这是一篇跟手艺有关的文章。手艺就是从事手工的技艺,工匠们靠着常年熟练的功夫做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和装饰品。熟练的手艺活不仅需要时间的付出,更需要头脑和智慧。新手想要得到一门手艺的传承,首先要找个专业的师傅,跟着他一点一点学习、练习,然后不断打磨自己的手艺,就像山东章丘的铁锅一样,一口好锅的出品需要经过36000次锻打,可见一个手艺人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做事,并且要不不断追求极致。

学习心理治疗的过程也是学习手艺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条锻打之路上不断地磨炼自己。

- END -

文章 | 整理自网络
图片 | 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分享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赞赏

 为你推荐

成员招募 | 心理学交流社群 招募成员了~
心理咨询师扶持计划|全免费
心理咨询师公益督导服务
【限量领取】房树人必备表格、制度、文档49份

【50部必看的经典心理学电影】在线下载收藏

免费领取: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经典案例汇编

【限时免费】90份心理咨询经典案例报告逐字稿

【免费领取】学校心理辅导ppt经典案例+反校园霸凌(逐字稿)

免费领取:40份萨提亚治疗必读文档+萨提亚冥想音频22首
免费领取【心理咨询师必备常用表格、制度、协议80份】下载收藏

心理咨询师专用表情大全,不要笑!

16岁儿子抑郁自杀后,我才看见了他心里的那根刺

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48部电影

如果各心理学大佬会发朋友圈,会是怎样…

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是生命的福祉

90岁心理医生对人生的终极建议:活着不必太用力

【心理漫画】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一亿,图解告诉你该怎么做

对不起,我要回去学心理学了,别再找我了!


心师之友
心师之友是一个专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免费的就业辅导 专业培训及就业服务的公益性质平台 为了让更多想加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朋友从中获益,我们特筛选出有严格的受训背景的资深心理咨询老师为同行们提供公益督导 课程 读书会等专业的系统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