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来?中国创新药快“死”了...

文摘   2024-08-14 15:05   上海  
大家好,我是二姐,一个每天捶你起来赚钱的女人。

最近新冠疫情卷土重来,广东上个月新增1万多例。

幸好新毒株在往跟人共存的方向演化,致病性减弱。

大A新冠概念医药股还没炒两天,又重新趴了回去。

正好让我关注起了,近一年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变化。

长话短说,中国创新药行业的中小公司都快死了。

2023年底,从港股上市创新药企业的中位数看。

账上的现金流,只够他们再烧钱研发2.9年。

3年内,这些企业再融不到钱,就要批量倒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法有很多种。

美联储加息导致资金流出,经济不好融资艰难。

对岸制裁药明系,投资人对中国创新药有顾虑。

当然还有一个,大家都不敢说的理由,集采。

医疗服务,跟世界上绝大多数稀缺资源一样。

存在一个,“便宜、优质、全民”的不可能三角。

花钱多、质量差、排大队,你至少要占一样。

我们选择用公立晋升体系,压缩医护人员待遇。

用集采压缩药企利润,每年支出巨额财政补贴。

这才让尽可能多中国老百姓,在医院看得起病。

但财富并不会被凭空创造,任何决策都有代价。

创新药企业两大金主,是大型药企和风投资本。

大规模集采的代价,就是药企投入研发减少。

医药行业利润下滑,逐利的资本转投其它行业。

没钱,中国医药行业就要落后,落后就要被割。

去年12月以来,有5家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被海外巨头药企,以很便宜的价格抄底并购。

从12亿美元的亘喜生物,到百亿的传奇生物。

收购不了公司,就趁火打劫买断优质研发管线。

药明系的同润生物,研发的B细胞双抗新药。

被默沙东以6亿美元低价,买下了全球权利。

可默沙东买下授权,并不是为了产业化推新品。

而是为了消灭潜在竞品,为自家产品挖护城河。

中国人不缺创新能力,也不是搞不出创新药。

而是融资环境太差,拿不到生存亟需的资金。

海外巨头撒点蝇头小利,就能消灭竞争对手。

2020新冠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井喷。

在加息造成短暂收紧后,今年又有复苏的迹象:

而中国创新药行业,2024年的投融资市场。

看起来依旧萧条,并没有任何的好转的迹象。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国产替代创新药缺位。

未来医保谈判时,海外药企就会拥有更强话语权。

咬死不降价,不愿意以价换量进医保,你能怎样?

当然啦,这段时间国家可能也发现了这个隐忧。

药监局在北京和上海,都推出了优化创新试点。

上海给在本地注册,开展1/2/3期临床试验。

产出1类新药的创新药企,1000-3000万元。

最高可以到,40%项目研发投入的资金支持。

还把审批时间、药物临床试验申请时间缩短。

很多地方,还送地皮送厂房,给真金白银投资。

但我觉得,这还是个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玩法。

除非国家级产业基金,完全接管创新药投融资。

不然创新药,还是资本市场医疗产业的一部分。

上游做投融资,下游产业化变现,刷估值上市。

这个良性循环没跑通,再多支持也是杯水车薪。

而在整个医疗行业内,类似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国内三级公立医生,平均工资仅为每年12万元。

是红十字会的二分之一,中石油的三分之一。

而且这个数据还去掉了实习医生、规培医生。

正高级的主任医师,平均收入才20万元左右。

全球范围内,医生收入平均在社平工资7倍以上。

但在咱们国家,这个数字只有1.5到2倍左右。

在医保财政都缺钱,想办法压缩待遇的背景下。

未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医护人员。

奔私或者去海外执业,赚远高于内地的薪资。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记住一个朴素的真理。

国家本身不创造财富,国家只是分配财富。

如果一件事儿让你占便宜,必然有人吃亏了。

吃亏的人可以用脚投票,选择不继续伺候你。

所以希望大家,珍惜身边吃亏的白衣天使们。

趁人家还没提桶跑路,分清一顿饱和顿顿饱。


二小姐笔记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里游走,你该学点跟钱相关的硬核功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