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国金融》2024年第20期
作者 | 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 洪宇高
建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信息科技基础设施是商业银行发展数字金融的必要条件。金融科技行业不断合作共创,以科技服务作为商业银行自有能力的有益补充和有力支撑,是数字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借助于专业的金融科技服务,深化业务创新,不断探索高效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新挑战
从ATM到移动支付,商业银行的服务早已深深与信息技术发展联系在一起,广大消费者也已习惯通过数字终端和通信网络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金融服务,可以说商业银行从来不缺数字化的基因。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与各互联网平台基于场景化金融的合作,不断从数字化获客、数字化风控、数字化运营等方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建设,从信用卡、消费信贷等零售业务领域拓展数字化产品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变化与挑战。
挑战一:场景化金融的高要求
为了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互联网平台不断丰富多元化产品服务,通过精细化的客户分层分群经营策略,推出创新的营销活动,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体验。这对商业银行系统在产品创新迭代、客户体验、高并发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适配创新性的产品,商业银行系统需要具备丰富的产品能力,在快速变化的需求中以简便、灵活的产品服务实现业务规则、营销配置等调整,同时能进行流量控制与灰度验证,分批分层面向客户,确保业务安全、有序开展。
保障客户体验一致,需要商业银行充分考虑各个业务环节的衔接,跳出以往系统建设分而治之的经验,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客户体验与互联网场景高效联动,系统上需具备完善的异常处理机制,并且做到多活高可用,7x24不间断为客户提供服务。
适应大促峰值的高并发,伴随着各互联网场景大促营销以及新兴的直播电商业态,商业银行系统需要在支持大促峰值并发量的情况下确保金融交易稳定性、连续性,系统资源应能伴随业务变化按需伸缩。
挑战二:海量数据的安全使用
随着商业银行在场景、渠道的不断拓展,各个业务环节积累的海量数据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得到高效使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是大量的结构化数据需要数据清洗和提炼能力,系统需要连续进行大规模的加工、计算,人力与系统能力的不足限制了中小商业银行对数据的有效利用;二是有价值的数据往往分布在业务的各个环节、涉及不同业务部门或者不同决策团队,由此产生的信息孤岛,往往阻碍了商业银行进一步整合和匹配数据资产;三是形成数据资产后如何高效使用、发挥数据价值,需要有安全可控的环境进行验证观察。
挑战三:新技术的引入应用
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兴技术在诸多行业不断落地,另一方面,技术引入融合的复杂性、投入产出的波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前沿技术在金融场景的深化应用。此外,已在头部互联网平台、大型商业银行落地的方案经验很难快速复制,资源有限、科技和人才相对更加薄弱的中小银行难以分享新技术在行业应用的成果。
综合来看,为应对挑战,商业银行需进一步促进生态连接和敏捷协同,做到对内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对外整合渠道、与场景高效联动强化客户体验,同时需在过程中重视安全、把控风险。
非驻场信息科技外包服务
在零售信贷领域实践
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联数据)自2003年成立起持续推进各类金融服务的融合创新,目前已为国内外200余家发卡机构提供了包括银行卡发卡核心系统、外围增值产品以及咨询与数据分析服务在内的专业化非驻场信息科技外包解决方案,同时为数亿张卡片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营服务。
在新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下,银联数据在总结沉淀信用卡服务经验基础上,以创新的金融、场景、科技的三元融合模式,助力商业银行完成多家互联网场景助贷业务的“自主”升级,落实监管要求。目前已经高效落地60余家金融机构的互联网贷款核心系统,保障亿级互联网贷款账户平稳运行。通过非驻场信息科技外包模式助力互联网贷款核心系统的回归,将业务核心环节、业务数据回归到商业银行科技信息管理域内,全面接受监管机构、银行的监督管理。确保业务连续性、用户体验不打折扣的同时,做到应用、数据按机构隔离,全面提升数据安全性、科技合规性。同时,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以行业领先的技术底座打造智能数据分析平台,有效提升了数据治理、数据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协助商业银行形成多维度数据资产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平台具备每日处理单家银行TB级增量数据、万级计算任务的能力,可充分满足场景金融海量数据的需求,并能使用体系化的BI工具快速建立可视化报表,帮助银行业务人员产出资产分析视图,可灵活应用于监管报送、风控决策等场景。在行业合规转型浪潮中,银联数据非驻场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为消费信贷业务健康、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非驻场信息科技外包服务
在金融领域的展望
金融是惠及民生、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率先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业务发展的典型。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通过非驻场信息科技外包模式采用成熟的科技服务,减少了在基础设施层面的投入,并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产品,是科技管理敏捷转型的有效实践。
《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聚焦效能和安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加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外包等风险管理,鼓励科技领先金融机构向中小金融机构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服务。非驻场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作为信息科技服务一种重要业态,在确保信息科技外包合规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高效承载科技输出的需求。金融领域的非驻场信息科技外包服务提供商需要严格遵循《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要求,并积极落实金融机构对服务提供商在信息科技外包治理、信息科技外包准入、信息科技外包监控评价、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要求,助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总体来看,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化监管合规要求。金融领域的非驻场信息科技外包服务需要围绕业务自主管理、科技风险统筹管理等要求,通过统一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将商业银行与生态场景合作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技术标准规范化,提供相应的合规科技能力,跟随市场发展和监管趋势及时更新,兼顾金融安全与科技创新。同时需要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最新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充分接受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坚守科技合规底线。此外,还需要对标行业要求,通过多种管理体系认证持续确保服务质量管控。核心应用服务需要兼顾业务合规与安全性,关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评测、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能力认证等要求。
二是安全应用新架构新技术。《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指出科技能力建设需要稳妥“推进传统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转型,主要业务系统实现平台化、模块化、服务化”,从架构设计层面提出要求,强调科技建设的灵活性,从而全面支撑业务应用的创新与扩展。从互联网金融到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的技术运用更加广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应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非驻场信息科技外包服务天然兼具从底层架构到业务应用优化的灵活性,并能通过统一的运维体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的质量提升,更好支撑业务的创新发展。新技术的运用更需要安全风险把控,商业银行需参照《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要求,落实信息科技管理的主体责任。
三是强化数据治理与应用。非驻场信息科技外包服务应响应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助力商业银行挖掘数据潜力、加速开发利用数据资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归属商业银行,服务提供商仅提供对应的数据管理能力、数据质量保障措施、数据治理服务以及数据分析可视化等工具,降低数据应用门槛,帮助商业银行快速建立数据应用能力,提升数据分析对实时业务应用、风险监测、管理决策的支持。
金融领域的非驻场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产生与发展,是在数字金融新业态下,通过技术能力高效支撑金融应用创新的有益尝试,特别是对中小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广泛链接互联网金融场景具有积极意义。展望未来,伴随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更多的信息科技外包服务必然不断涌现,服务提供商应以服务产业发展和落实监管要求为出发点,紧抓技术驱动、数据支撑、业务赋能,从各领域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纵深发展,以高标准助力数字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