韫龢:溥仪胞妹,前半生追随兄长受尽苦难,一手开创新中国幼教先河,90岁安然离世

文化   历史   2024-06-22 22:47   江苏  
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老路

1912年元月,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与隆裕太后等其他皇室成员幽居于紫禁城中,中国从此再无封建王朝。

清室垮台前,京中有一户人家极为耀眼,家宅被称之为“潜龙邸”。

因为这间宅子中,走出了晚清最后的两位皇帝,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

想必您已经猜到了,这户人家便是醇王府。

两代醇亲王都是“本生皇考”,也就是皇帝的生父,因此身份极为显贵。

不过,今天老路不再多赘述老王爷们往日的光辉,而是要介绍一位醇王府的女眷,溥仪的胞妹韫龢。

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一位曾经的皇族女性最典型的思想变迁。

1911年积贫积弱政府已限将,宫外的王府却迎来了一桩喜事。

这一年,醇亲王载沣的第二个女儿出生,取名为韫龢

韫龢出生时,仰赖着载沣皇考的身份,醇亲王府每年还能分得四万多两银子,日子依旧过得奢华。

即便在溥仪逊位后,龢也常被家人带去皇宫,和大哥溥仪一起玩耍。

在这12年间,两人起了十分亲厚的兄妹情,也为日后韫龢成为溥仪身旁一股重要的力量埋下了伏笔

1924年,因冯玉祥强硬逼宫,清室众多贵族子弟被逐出了紫禁城,溥仪也被迫离开了北辗转来到天津,定居在静园宅邸之中躲避纷争。

在此期间,即便自家祖坟清东陵遭到贼人入侵,各位祖宗的陪葬珍宝被孙殿英等人洗劫一空,“手无寸铁”的溥仪也只得忍气吞声。

这一事件,也间接促使了溥仪轻信日本人蛊惑,北上长春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

除了皇后“婉容”,以及身旁的部分亲信之外,追随溥仪北上的队伍中还有一人,令溥仪本人都出乎意料。

这个人,正是自己刚满20岁的胞妹,不肯舍弃“皇妹”身份的韫龢

来到东北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溥仪将韫龢当作拉拢人心的筹码,嫁给了“伪满洲”的“总理大臣”郑孝胥的孙子郑广元。

这个郑孝胥,正是劝说溥仪北上的主要运作人,是日本人的一条忠实走狗。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一桩以利益交换为前提的政治婚姻。

因此,意识到自己被当成了棋子的郑广元,最初并不愿接受这桩婚事

可婚后不久,郑广元便惊讶地发现,韫龢和那些封建家庭的女孩子都不一样,她前卫又自信,很有自己的思想。

作为在当时极为罕见的“先婚后爱”的典型,两人此后还结伴共赴英国留学,直观地见识到了西方世界的摩登与先进。

学业完成后,两人启程回国,准备继续追随溥仪,不料却亲眼目睹了伪满洲国的垮台。

时隔30余年,溥仪再一次宣读了逊位诏书,把亲人全都丢弃在东北,带着几名亲信准备坐飞机逃出国门。

临走之前,他最后一次以“皇帝”的身份下旨,命令韫龢和郑广元夫妇留下,料理好族人的生活。

带着这么一大家人,龢夫妇不知该去何处容身,只好开始在东北四处流浪。

好在,一行人流浪到临川县时,碰到了曾经的宫廷御医安东。

当年在北京时,安东和韫龢的关系素来很好,他建议韫龢尽快回北京,还送给她一箱草药和眼药水。

除此之外,他也无能为力。

流浪到通化时,龢夫妇的积蓄已经所剩无几,日子过得很是艰苦。

这时,恰好通化流行起了眼病,夫妻二人想起安东赠与的眼药水,便拿出来试着给邻居用。

很快,许多人开始排队来家求药,用馒头、贴饼子来换,勉强填饱了龢一家人的肚子

到了夏天,韫龢和郑广元又开始学着认野菜,种地瓜,蒸熟拿集到市上去卖。

然而,出身名门大族的夫妻俩,连大街都没上过几回,更别提在街上叫卖,实在抹不开脸面。

白薯蒸好,他们只好催促自己的两个女儿沿街叫卖。

在东北流浪许久,龢夫妇终于回到北京,找到了父亲载沣,希望能够改变现状。

可今时不同往日,载沣家里也没有什么财物,彼时其他兄弟姐妹也陆续回了北京,家里十几口人根本吃不上饭。

无奈之下,载沣只好把宅子卖了,把钱分给子女,让他们自谋生路。

靠着这笔钱,韫龢家终于买了间平房,过起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为了养家糊口,郑广元省吃俭用,买了一辆独轮小推车,打算转行做搬运工。

“郑大公子”生平第一回推车,刚开始自然是百般不适应,只能走走停停。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郑广元终于能像老百姓那样,平稳地推着货物前行,靠力气赚钱了。

不久之后,夫妻俩又领到了选民证,标志自己终于成为了普通百姓,不再是封建思想的代表。

那天,夫妻俩高兴得一夜没睡着觉。

后来,得益于两人的海外留学经验,夫妻俩都分配到了工作,郑广元做了一名工程师,韫龢也来到了居委会工作

在居委会工作时,韫龢认识了一位鲁大姐,通过闲聊得知,这位大姐曾在宫里做过宫女。

更令韫龢意料不到的是,鲁大姐偷偷告诉韫龢,她早已认出了韫龢“醇王府二格格”的身份。

过往重叠的经历,使两人很快熟络了起来。

五十年代,国家曾发起过号召,妇女应该走出家庭,出来工作。

这一时期,整个社会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女人出来工作,家里孩子没有人带怎么办?

这时,韫龢和鲁大姐两人发现了商机,她们可以帮人照看孩子。

不久之后,新中国第一个街道家庭托儿所,在韫龢手下诞生了。

起初,很多家长对韫龢带娃的本领不放心,托儿所只招收到了三个孩子。

不过,由于两人都是经历过生活苦难的人,有很强的同理心,为孩子们提供的服务十分周到,很快就做出了口碑,陆续收到了几十个孩子。

为了帮孩子们早日开蒙,韫龢就把自己多年来在海内外的所见所闻汇总起来,编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那时最流行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的故事。

由于出身特殊,有次韫龢正在讲故事,竟突然有人闯了进来,夺过她手里的书,仔细检查里面的内容。

自己尽心尽力做事,却还是不被信任,感到委屈不已,甚至打算放弃继续做托儿所。

多亏了身旁鲁大姐的鼓励,韫龢终于重拾信心,随着托儿所效益越来越好,姐妹两人还领到了工资。

第一个月的工资拿到手,韫龢啥也没给自己买,而是跑到街上买了主席的画像,张贴在托儿所内。

彼时,恰开展儿所大,多亏了这张画像,她们儿所因想觉悟高,被评为了全区业内第一名。

韫龢很开心,她觉得自己努力终于得到了新社会的认可,和丈夫的路一定会越来越好走。

往后余生,韫龢始终深耕于她所热爱的基础教育事业,身旁的伙伴从鲁大姐一个人,逐渐发展到一群人。

50年间,讲台前来来往往,唯独她一人岿然不动。

2001年,龢于北京安然离世,享年90岁。

时代的火车头呼啸而过,恰好碾过韫龢的前半生,由于血统和曾经的错误选择,受到了诸多苦难。

可不管身处何种境地,她都努力改变自己,尝试顺应时代特点去做事,这才让她得以在每一个时期都能安稳立足。

不论何时,我们都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循守旧的人,终将被时代无情抛弃。

 往期好文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  陈粹芬:追随孙中山20年,是保姆更是保镖,终生未得名分,离世30年方才入祖坟

|  席与时:富家千金下嫁破产少爷,不顾家人反对,卖光首饰助其创业,结局如何?

你的「赞」+「在看」,老路都看得见👇

老路如是观
让文化走进生活,用知识温暖人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