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声明:本平台发布的作品严禁“360doc个人图书馆”收录转载。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开心一笑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就是说:一个练太极拳的人要是连《天下太极》微信都没关注,简直都不知道他是怎么练太极拳的..
杨氏太极拳的“转腰”法
“以某一胯为轴”,就是身体的转动以某一胯作为支点。这样,身体就可像是一般房屋之轴在一侧的门,别人推其身体的中轴部位,就可能会像是推一扇虚掩之门的中间部位,如果推门者站着不动用力前倾着推,这扇门所推的部位不仅向后移动,而且向旁移动而离开了推门者所用之力的方向,推门者往往会因为用力落空失去站立平衡而往前跌倒。太极拳“沾粘连随”之“引进落空”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
具体举例说:
揽雀尾左掤抱球时的转身,模拟的是右手臂往上承接住前方攻击者的手,由于借对方之力自己随之而动的向右转身,自己的中轴偏右部位位于对方攻击之力的方向线上,因此自己不能以脊骨为轴向右转动,如果身体向右转动以脊骨为轴从而半个身躯各前后转动,自己的中轴部位仍在原处,而且左肩胯外侧转向正对前方敌人还更靠近对方而形成背势,而是必需以左胯为轴转动整个身躯,从而左肩胯外侧始终不靠近和不暴露给前方攻击者,与其接触的右臂也始终不与其发生顶抗而可以形成捋。
右搂膝拗步转左搂膝拗步时的转身,模拟的是右手臂往前承接住前方攻击者的右手,同时左小臂贴附在对方的右臂外侧,然后借对方攻击之力随之而动的向右转身,对方攻击开始时自己的中轴偏左部位位于对方攻击之力的方向线上,因此自己也不能以脊骨为轴向右转动,不然自己的中轴部位也仍在攻击之力的方向线上,而且左肩胯外侧还转向正对前方敌人并更靠近对方而形成背势,因此必需以左胯为轴向右转动整个身躯,从而左肩胯外侧始终不靠近和不暴露给前方攻击者,自己与其相接触的左、右臂也始终不与其发生顶抗而可以形成捋。
二、以腰为力点
太极拳“沾粘连随”的特点是“不先不后”地“随人而动”,从而身躯能够像水上葫芦既有浮力又没有顶抗那样最大限度不接受对方攻击的力量,这样,“以某一胯为轴”转动的身躯为了保证这样的效果,自己的两胯就必需像是浮置似的放松,从而可以像润滑的轴承那样借人之力灵活地被动而动,而为了被动而动更灵活,太极拳的转腰还必需由自己所控制的由脚而起的“四两”之劲力发生恰到好处的主动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四两”劲力不能作用在作为转动轴的这一胯。因为如果这样,就是杠杆的力点与支点相重合了,对身躯的转动,“四两”的小劲力必然不够,要能起到促使身躯转动,主动的劲力就必然会较大,或者说身躯转动的主动成分就必然较大,这样就很难合拍地“不先不后”地灵活地“随人而动”,身躯就很可能会接受到对方攻击的力量。而且,胯对转身发生力点作用,这一胯就很难放松,这一胯的“随人而动”的灵活就必然会受到影响。
可见促使身躯转动的劲力是不能作用在作为转动轴之这一胯的,不然就是错误的。但是,“四两”之劲力也不能作用在不是转动轴的这一胯,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就是杠杆的力点与阻力点几乎相重合了,“四两”之劲力对身躯转动的作用就必然较大,也就是身躯转动的主动成分较大,身躯也必然很难合拍地“不先不后”地、灵活地“随人而动”而很可能会接受到对方攻击的力量。
既然如此,太极拳的身体转动,这由脚而起的力量应该作用在哪里呢?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的“主宰于腰”、“气如车轮,腰似车轴”、“腰为纛”、“命意源头在腰隙”等已经作出了回答,那就是这由脚而起的力量必须先作用于腰脊,再由腰脊作用于躯体至胯。
所谓“主宰于腰”,是因为太极拳全身肢体的动作都是由两胯的动作所引起的,而两胯的动作又是腰脊的作用所引起的,因此,“腰”就成了全身肢体“主宰”性的枢纽了。“主宰于腰”显然就是这样的意思。“腰为纛”(dào)、“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是这样的意思。
古代的“纛”是指军队中的大旗,是大本营的标志;但在“腰为纛”这一句中,“纛”不是指大旗,而是与古代的“土木”借代指建筑工程、“帆”借代指舟船一样,是借代指军队出发与汇集的大本营,是枢纽的意思;而“命意源头在腰隙”中的所谓“命意”,按现代语言,是指中枢神经所支配的神经反应,所以这两句都是说腰脊为全身肢体动作的中枢、都是“主宰于腰”的不同说法而已。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是“主宰于腰”等更具体的说法,这“气”指的是包括“劲”的大小不同的传递性的人体力量,由此可见“腰似车轴”正确地理解是不能撇开“气如车轮”的,显然“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不是指腰脊为人体转动的轴,而是指腰脊为人体传递性力量运行的中枢、腰脊是躯体运动的力源,就腰脊支配传递性力量而言,就像是车轴支配车轮一样;躯体运动的力源显然不等于躯体运动的轴,这就像杠杠的力点不等于支点一样。将“腰似车轴”理解成腰脊为躯体的转动轴显然是属于断章取义的牵强附会。
所以,太极拳的转身虽然几乎都是以一胯为轴的,但胯不是动力的所在处。具体举例说,揽雀尾左掤抱球时的转身、右搂膝拗步转左搂膝拗步时的转身,虽然躯体的转动轴都是左胯,但左或右胯都不能作为力点,对身体转动发生力量作用的必须是腰脊,两胯(也就是两髋关节)都是必需不用力的,这是两胯能够像浮置似放松、灵活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腰脊作为身躯转动的力源”也是太极拳“转腰”的特性之一。
三、转动轴的胯也可移动
任何武术的攻击都可分为单手与双手。双手攻击者其两手外侧的宽度往往可以控制被攻击者整个胸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被攻击者作为转动轴的这一胯始终在原来的空间位置不动,那么,这一胯的肩与胸胁就始终处在对方攻击的范围之内,这一胯的肩与胸胁也必然会与对方发生顶抗。
由此可见,对于太极拳而言,转身时作为转动轴之胯如果总是在与身体前后移动线平行的原来的直线中,那还是不够的,必需在不少情况下,作为转动轴的这一胯也是应该有向外侧横向的移动。
具体举例说,揽雀尾左掤抱球时的转身、左搂膝拗步转右搂膝拗步开始时的转身,左肩胯都可能是有向外侧略微移动的。这样,这种转身如果有必要足够大,原来身躯位置的空间就会全部成为前方攻击者的扑空之处,这正是太极拳技艺在某些情况下所需要的。而即使原来身躯位置的空间没有全部成为前方攻击者的扑空之处而实现了“借人之力、引进落空”捋的效果,这种转身也是这种捋的良好条件。由此可见“身体转动轴之胯可移动”也是太极拳“转腰”的特性之一。
四、身体呈弧形兜圈般的转动
太极拳的往后转身,不论转动轴之胯是否有往外侧移动还是没有往外侧移动,这种转身都不是呈平板的,而是呈兜圈般弧形的。这种弧形移动就像是有一个贴附着自己胸腹部的水平的圆盘向自己移压过来,为了自己胸腹部不受到这圆盘的压迫,胸腹部又不能完全离开这圆盘,就需要胸腹部贴着这圆盘的圆周往后又往旁的弧形兜圈般的移动,这种弧形移动其实又属于身体的转动。
这就是说太极拳以一侧胯为轴的往后转身,不是非转动轴之胯领先身体呈平板的转动,而是耻骨联合上缘某胯内侧的腹股沟上的小腹部领先转动,感觉上就像是某侧小腹部先变成为向后凹的弧形,然后这弧形扩大或移动,同时以转动轴之胯为支点转动身体,非转动轴之胯倒是最后被后凹的小腹拖着转动的,就像是橡皮膜风轮被风吹着的转动。
这样的转身,腹股沟上的小腹部如同有一个圆球从一胯内侧滚压向另一侧,从而造成整个腰胯的转动。或者说这种往后转身的感觉是小腹某内侧先往内往后收吸,然后收吸依次往另一侧延伸,最后非转动轴之胯才被收吸拖着往后转动。必须明白这种收吸的感觉不是意念活动所引起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神经反应与躯体活动,但这种收吸也仅仅是在腹部,背臀部是几乎没有变化的。
当然,这种转身开始锻炼阶段需要有意识地体验,形体也可以有明显的变化;但体验是为了形成不需要意识支配的条件反射,而不是总是保持这种体验;就是说一旦这种转身形成了条件反射,体验将淡化消除。而且,明显的形体变化也要消除。这种转身如果转动轴之胯有往外侧的移动,那么,转身其实也是转动轴之胯领先的绕平圆圈的弧形移动。
太极拳的“沾粘连随”,肢体首先的“随人而动”是在对方攻击的着力部位,而身躯手臂等形体“随人而动”首先就是弧形后凹的反应。这样的弧形后凹,对于前方的攻击者而言,太极拳功夫高者甚至没有大的动态,身躯与手臂会起到锅底形的弧形滑坡之捋的效果,对方往往会由于其自己用力而被弧形外捋。这样,太极拳功夫高者使得前方攻击者落空就不必自己的身躯移开原来的空间位置了。可见这种弧形转身是太极拳十分重要的一个技法。
具体举例说:
揽雀尾左掤抱球,右手小臂是模拟向上移动其手腕外侧与对方攻击之手相接触,所以首先是右侧腹股沟内侧向后凹吸,这向后凹吸依次向左延伸,就像有一个球从右向左滚压,引起身躯似乎贴着一个水平圆盘以左胯领先向左弧形移动,身躯移动与向后凹吸延伸的方向一致;这身躯移动又是以左胯为轴身躯右后转;右侧腹股沟内侧向后凹吸则又引起两股力量,一股水平弧形向左胯伸展、另一股斜向上向右手臂伸展膨开,就像花朵开放那样,从而形成揽雀尾左掤略微右侧身和右臂的向外向上提起。
左搂膝拗步转右搂膝拗步开始时的转身,右手小臂是模拟与对方向自己身躯中间攻击的手相接触,所以可以首先是左侧腹股沟内侧向后凹吸,这向后凹吸依次向右延伸,就像有一个球从腰胯左内侧向右滚压,从而引起最先向后凹吸的左侧腹股沟内侧两股力量一股向右伸展带动右手臂弧形地向内再向右后捋,另一股向左伸展带动左手臂弧形右摆,同时造成身躯以左胯领先向左弧形移动和身躯右侧以左胯为轴向后向左转(右转身),身躯向左弧形移动与向后凹吸的方向相反。从而能够起到“引进落空”的效果。如果转身不是这样兜圈般弧形的而是平板的,那么,上述这些效果就必定是难以出现的。
由上述可见这四种特点协调形成的“转腰”法是太极拳不可或缺所必需要的,因而是完全符合太极拳特性的。概括地说,这种“转腰”的样子与感觉犹如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中牵动小石水磨时身体的左右转动,正好用《杨氏老谱》所说的“能如水磨摧急缓”很形象地来表示。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在看👇👇 《天下太极》征稿启事
《天下太极》杂志是为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和研究人员服务的专业性大型国际期刊,现长期征集太极拳理论研究、太极拳人文活动、太极拳代表人物、太极拳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新闻稿件、学术论文、习练太极拳指导性教学等稿件,望大家踊跃投稿。
征稿要求:
1.新闻稿件必须真实;稿件中引用的资料、史实、引语、数字,涉及的人物姓名及其职务、职称,以及有关单位部门的名称(一般要求全称)等均应准确无误。
2.对于稿件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英文表述,要进行清晰易懂的注释;对于新闻事件涉及的相关背景资料,尽可能全面详尽地提供。
3.投稿时应配发相关新闻图片。图片内容要紧扣新闻主题,突出主要人物和新闻事件的进程。图片要求清晰,色彩、亮度适中。图像分辨率至少应设为1024×768像素。图片以JPG、GIF、PNG格式作为附件发送,文件名为:主题by姓名。图片稿件需提供原始图片,请不要将图片粘贴在word文档中,也不要将图片尺寸缩小。
投稿办法:
为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本刊不接受信函投稿,但对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或深度报道的稿件除外。
1、投稿信箱:
tianxiataiji@yeah.net。
2、投稿咨询电话:
编辑部主任:
李 勇 15135755585
《天下太极》编辑部
2018年11月8日
|天|下|太|极|
国内统一号:CN:5569C
中国太极拳文化的传播者
投稿信箱:tianxiataiji@yeah.net
最温暖、最有深度、最具影响力的
太极拳文化传播平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编委:方 虹
编辑:李 勇 柴秀英
技术:罗海萍 史瑞琦
推广: 李元芝 李艳丽 李晓红
策划:方 虹 张建平
主编:张汉桥
监制:杨 军 罗海萍
联系方式:关注《天下太极》。
联 系 人:李 勇 15135755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