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述中国文化
直播邀师来赏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标改革后的教育方向有着诸多新的重点。其中,中华文化系列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在不同的学段目标中,从具有国家认同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骄傲,到体现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再到初步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且保持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AUTUMN
在英语课程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不仅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课程目标,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意义非凡。这能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途径。
《完璧归赵》
赵国有一块无价之宝,叫“何氏璧”秦王听说后想得到它,就派使者说想用城池换璧。赵王不敢直接拒绝,以免惹起战端。正当他为难的时候,蔺相如主动请缨。到了秦国,秦王只对璧感兴趣,对让出城池一事只字不提。在一次会面时想以武力夺璧,蔺相如抓着何氏璧准备撞墙。威胁道:要么用出土地城池换璧;要么他就撞墙壁碎人亡,秦王什么都得不到还会因背信弃义而遭人唾骂!秦王理屈词穷,他虽爱美玉但并不昏庸,不愿用土地交换,就只得完璧归赵。
《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燕国人走路的样子十分难看,燕国有一个年轻人听说赵国的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十分优雅,就决定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可是怎么学也学不会,于是他就放弃原来走路的姿势,一心一意学邯郸人走路。结果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忘掉了,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也没学会,就只好爬着回家。
滥竽充数讲述了一个名叫南郭的先生,因为不会吹竽,但想获得优厚的待遇,于是混在齐宣王的300人吹竽乐队中,假装吹竽,最终在齐湣王即位后因无法单独演奏而逃走的故事。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以次货冒充好货。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互相征战不休。有一次,赵惠王打算攻打燕国,有个叫做苏代的谋士,认为两国互相战争,必然生民涂炭,又担心燕、赵两败俱伤,最后都会被趁机坐大的秦国并吞,就代替燕国游说赵惠王,希望他能够停战。苏代见到赵惠王,并没有直接请他休兵,反而说了一个故事︰“大王啊,我到贵国途经过易水时,看到一只蚌,正把壳打开在河边晒太阳。这时飞来一只鹬鸟,伸出长长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惊吓的蚌立刻合拢双壳,把鹬的喙给夹住了。鹬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太阳给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说︰“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双方争执不休,谁也不肯让谁。有一个渔夫经过,就毫不费力地把牠们一起给抓住了。”苏代接著说道︰“大王啊,今日赵国攻打燕国,燕国必然全力抵抗,两方僵持不下,我怕在一旁的秦国就是那个渔夫,会趁机消灭赵、燕两国啊!”赵惠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取消攻打燕国的计划。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鹬蚌相争”,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得利益。
古时候,有个人想偷别人家大门上挂着的铃铛。他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铃铛,就会发出响声,从而被人发现。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铃声了。然而,当他碰到铃铛时,铃铛还是发出了响声,最终被主人发现并抓住了。
《郑人买履》是一则古代中国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故事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死脑筋、不知变通的人。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个人要出门,需要买双新鞋。他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然后把尺寸放在了座位上。等他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寸。卖鞋的问他:“你知不知道你脚的尺寸?”他回答:“我忘了,但我把尺寸放在家里了。”卖鞋的告诉他可以直接试穿鞋子,但他坚持要按照尺寸来,否则不买。最终,他没有买到鞋。
外研社中华文化绘本故事资源集锦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系列资源 ),一搜便知~
学校有意开设相关主题课程或者社团活动,我们将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开课获取教学资源支持,请联系微信13313115549)。
这将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开展中华文化故事相关的教学与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活动中来,从优秀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弘扬精神、传播价值,学会与世界沟通对话,让世界了解充满文化魅力的中国。
外研U学教学云平台备授课系统,均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悠游素养系列—中国故事剧
丽声中国文化英语分级阅读
以上系列图书均可点读
听真人录制的正版原声音频,就选外研通点读笔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全科搜题讲题批改作文,外研通VT-S30 Pro扫描点读笔闪耀登场!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能实现跨学科融合?那些中国故事里的物理知识
请点击阅读原文 下单外研通点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