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峻:直觉不停告诉我,什么不是艺术

文摘   2024-04-13 23:22   美国  


艺术家石峻

摄影:董林

“大画并排放/小画错落挂墙上/爵士乐在唱”——2019.元.21(学写俳句)


和绘画相处的几十年里,前些年石峻“满眼都是别人,是大师”,后些年便反复推敲自己的画。他说要拿着自己的——哪怕只有一丁点“语言材料”去搭建一座简约、灵性、诗意的房子。如今,又“缓慢地,每每告别自己”。



“石峻:歧局”展览现场
在3画廊


2020年后,石峻的创作视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关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微之处,因此尝试了很多新的媒介。最大的灵感来源就是工作室斑驳的水泥地面,还有出门散步时的视觉体验,比如那些被岁月的痕迹侵蚀的树皮、地砖、墙面……自然造就的暧昧不明的线条,总能将艺术家的思绪抽离。


“绘画在很多时候是把娴熟的必然玩成偶然,这种看似非常随意无心机的偶然,却恰恰是成熟理性的必然。”在石峻看来,和工作室地面的无数次“重逢”,是偶然也是必然。


石峻工作室


石峻工作室的水泥地面


“我会用手机拍摄照片,在屏幕上就开始创作,画出大致的感觉再打印到水彩纸上,放大后用丙烯、蜂蜡等综合材料进行二次创作,反复实验,直到调整出满意的效果。”用这种巧妙的方法,石峻框取了很多工作室地面的图案,然后在画作中借用喷墨图像的肌理和朦胧的形态来创作。


在这些画中,地面的纹理一会儿是画面的背景,一会儿又成了人物的皮肤。背景与前景之间不确定的互动彰显了这些角色神秘的在场感。更耐人寻味的,是画面上无规则出现的彩色线条和笔触,时而粗旷,时而轻佻,甚至越过人物成为主角。


这些落笔稳准狠的线条并不是随性挥洒的结果,而是艺术家十年磨一剑的感知。石峻说:“作品的完整性不是面面俱到,也不是精雕细琢,而是不经意的‘意到笔不到’,戛然而止的极致。”



《第十个》39×54cm 纸上综合 2021


《聚焦》39×54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1


《左转向下》39×54cm 纸上综合 2021



同样是纸本上的创作,由于近两年心境的转变,石峻在这批画中不断做着减法。给画作起名的风格依旧清奇,画面元素却越来越简练,更爱留白,习惯用炭笔勾勒出书写般的线条。放荡不羁的造型和笔触,也显得十分无畏、轻盈和童真。


在工作室里,艺术家耐心地介绍满抽屉的画稿,如注视自己的孩子那样看着它们。闪烁的阳光透过房顶的采光瓦照在这些画上,仿佛世间最珍贵的事物映入眼帘。


石峻无法解释这些画有何含义,就像说不清自己为什么爱看地面,他只知道“直觉是天定之物”。



《在下在上更在上》39×26.8cm 纸上综合 2024


《向东延伸》25.5×19cm 纸上综合 2023

4月13日至6月8日,石峻个展“歧局”在北京在3画廊举办,展览将呈现20余幅布面丙烯画和28件纸上综合作品。本次展览是艺术家继2023年8月在美国爱荷华Public Space One的个展“别处”获得成就后于国内的首次个展。


策展人柴中建认为,展名“岐局”与艺术家石峻有一种命理的默契:几十年探究中形成的艺术经验——他身处艺术时代的普遍景象,就像艺术博弈中梦幻般漂浮的一盘棋局,生生被石峻踏成了峰石险峻、幽灵随现的岐局场域。他在歧路中构筑了“灵性”与“理蕴”的叙事。



《等待自己开成花》180×150cm 布面丙烯 2022


《咀嚼时间》160×130cm 布面丙烯 2021-2023



如果说,松弛、活泼的纸本画是石峻创作特质中较为“感性”的一面,那么吸收多年养分的“管道”系列作品则体现了他“究理”的探索者精神。


在石峻看来,他画的管道并非具象或抽象的物体,而是“活的精神肉体”。


借用德勒兹在《感觉的逻辑》一书中得出的结论:“培根的绘画以纯粹的‘形象’取代了具象绘画,从而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石峻同样认为,绘画不是关注被画的事物,而是关注那个事物被画之后成为了什么。


(对话部分小标题,均摘自艺术家札记)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从1988年广美油画系毕业到现在,经历了哪些重要的事?

石峻(以下简写为石):2008年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当时很多人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我的工作项目也因此搁浅,我回到了郑州,闲了下来。我已经从广美毕业20年了,工作以来就没有再碰过画笔,我爱人就在那时候鼓励我趁机重拾绘画的梦想。于是,我拿起了铅笔和速写本,画起了静物,虽然有点生硬但仍没有丢掉感觉。画了两个月后,我正式买起了颜料、买纸买布订画框,去画材店看到新奇的材料都羞于开口问店主。后来店主告诉我,这些年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过去学画画,后来忙别的去了……2008年的时候我还不到50岁,经常一天画十几个小时。


我真正的艺术生涯是从2012年底进北京开始的。前几年思考、铺垫的时间很长,在慢慢摸索自己的语言结构。从绘画理念上来说,我喜欢简约的处理方式。拿“管道”举例,它在我眼里就是一根线,放大后成了管道,“无形”的管道承载了所有的精神性。现在想来,能够实现儿时的梦想让我发自肺腑的高兴,成功与否都不重要,能干自己热爱的事业就知足了。



《实践者》210×115cm 布面丙烯 2021-2022



Hi:“管道”系列创作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该系列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石: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附近有一圈工厂,我看见过很多管道,这是最早、也是最直接的图像记忆。当时并没有产生过其他的联想,直到大学毕业,结婚后才开始“管道”系列的创作。1988年,我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被分到河南医科大学(郑州)工作,住在郑州热电厂的家属院,每天出门到处都能看到大管道。


我画过几幅小的油画,印象最深的是一张30×40的画,墨绿色的背景,天空中有一个白色的月亮,一只鸟,地上是像背影一样的黑色的管道,下面还有一个小黑人在奔跑,后来这幅画弄丢了……2013年我又画起这些管道,后来也包括798和首钢的一些管道,正式把这个题材作为我的载体。



《左右之外2》110×80cm 布面丙烯 2024


《崭新的笑容》200×200cm 布面丙烯 2023


《阴雨天》70×60cm 布面丙烯 2022



Hi:结合“管道”系列的作品名称来看,有一些画像是在记录生活的琐碎片段和情绪,也有一部分的画的细节更多,需要观众去“解谜”,其中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为什么要用“管道”这个意象来表达?


石:这些画的确包含了我对社会对意识形态的思考,但并没有在画面上呈现得十分明确。我认为观众能感受到就足够了,因为绘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去解释它是另一种语言,我的解释很多时候是多余的。我觉得管道其实是一种无器官的肉身,我画的是人。从人体到生活场景,管道无处不在,它的隐喻是身体和心灵。



《契约》120×90cm 布面丙烯 2022



Hi:谈谈2023-2024创作的纸本作品。这些天真的形象来源于哪?这个系列是在什么状态下发生的?


石:有时来自真实的灵感,有时像做梦一样,冥想的时候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浮现各种图案,它往往出现在我最自由最放松的时刻,这时候画下的东西最接近于我的本心。要达到这种状态挺费时间的,因为它是一种超验的感应式的创作方法,和我另一批“究理”的作品不一样。



《因为阳光普照》25.5×19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3


《截面》37.5×25.8cm 纸上综合 材料2024



Hi:2021年的那些纸本作品中,有许多几何图形,有的像标志物,有的像宗教符号……为什么会画那些符号?


石:我想借用毕加索的话来回答,他说“你就任意地画,不清楚时就去问问儿童”。我认为无意义就是绘画本身的意义,画面对不同的观者产生不同的意义。如果非要按照设定好的意义去画,画的则是图解,不是艺术。当然,我也觉得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自圆其说和它的自由性。



《标志》39×54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1


《好长好长的红线》39×54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1

Hi:和人体有关的抽象画作中,你会怎么处理“眼睛”这个元素?很多画里人的眼睛是错位的、多重生长或和他人的眼睛相连,为什么这样画?


石: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符号,而不是作品中的某个构成部分才可以被称为符号。哲学家古德曼在《艺术的语言》中提到“给艺术下一个真理性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他坚持世界是多元的,是被构造出来的,而多样化的符号系统是建构世界的基础。”我前阵子和策展人柴老师讨论这个话题,他觉得从佛学角度来看,“何为艺术”这个问题最终导向了“有和空”的关系,艺术创造有无限可能性。



《器官》39×54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1


《同一时刻》39×54cm 纸上综合 2021



Hi:在色彩运用上,你有哪些习惯和偏好?


石:我偶然间发现自己很爱用紫色,很多画里都有紫色。从2016年开始,我的画出现了亮丽、亢奋、灵动的色彩,其实我追求的是一种“疼痛”的底色。我用色从来不是为了画面的美,而是想表达出内心的呼号声。另外,我的大多数画里都有沉稳的黑色,我不想让我的画显得飘,这是对流行、轻浮的抵抗,是我的态度。



《独行者》80×220cm 布面丙烯 2022-2023


《截屏》39×54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1



Hi:这些年来,在绘画创作上,曾经有哪些问题困扰过你?现在是否得已解决?


石:在这批“管道”系列产生之前,大概2019年到2021年的时候我遇到了瓶颈。该系列是我的主体创作,是一个理性探索的过程,但那时我总觉得在形式上提纯不了,太日常化导致形而上的部分出不来,不够利索和纯粹,要实现艺术本体的丰富和强烈很困难。后来我在纸本上画,开始调动一切能在画面起作用的元素和组合,尝试了各种线条的变化,突然有一天就开窍了。


Hi:在这期间,受过哪些艺术家的启发?


石:我以前经常看牧溪、八大山人、石涛、培根、毕加索、罗斯·怀利、菲利普·古斯顿的画册来学习,现在尽量不看,避免创作上的重复。



《摇摆的记忆》230×150cm 布面丙烯 2022-2023


《无法代替》39×54cm 纸上综合 2021

Hi:最近几年创作和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


石:2012年底我来到北京,租下宋庄的工作室,从那之后一直处在“播种期”,疫情这几年便是我最宝贵的“收获期”。2019年下半年到现在,我创作了很多画(包括从2016年开始的纸本作品),今年4月在3画廊的展览“歧局”就是我这五年的一个总结。


去年夏天,我去了趟美国,因为我的女儿在爱荷华生活。在那里我有幸结识了艺术空间Public Space One的主理人、策展人John Engelbrecht,看完我当时的一批作品后,他用“奇特”和“打破常规”来表达对我的画的喜爱并邀请我举办个展。尽管展期只有半个月,我也很高兴能和当地艺术学院的教授、同行们交流。



《别处》 79×54.5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1


《墙2》54×35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1


Hi:在你心里,什么样的一幅画算“好画”,是否存在评判标准?


石:我认为绘画自身或者说艺术本体是最关键的。同时能让人特别感动的、直击心灵的作品是好作品,它所关乎的是人文情怀,悲悯之心是最核心的评判标准。


Hi:你对自己的画有什么样的要求?


石: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直觉总是在不停地告诉我,什么不是艺术。我对自己的画的要求,首先在格调上要符合我对艺术本体的追求;同时希望它是简约的、诗意的,有一种独立的品质,要表达自我,而不是讨好迎合任何人。越讨好别人,自己就越痛苦。



《可能》39×54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1


《远近》39×54cm 纸上综合 2021



Hi:通常一幅画的创作周期有多久?


石:布上丙烯的画周期比较长,严格来说,最近展出的这一批画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不定期修改到现在。每隔一两个月,我都会把画重新拿出来,仔细推敲对它的感觉,觉得哪儿不舒服就开始反复修改。我需要达到内心的准确和感觉上的契合。

Hi:如今,你觉得画画这件事在生命里扮演什么角色?坚持创作的动力是什么?


石:绘画是我的日常生活,成了习惯,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根本不需要坚持。我爱人总说,绘画就是我的麻将,它是我最大的爱好。


Hi在生活中,不创作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有哪些兴趣爱好?


石:最近几年我很爱看电影、看书,也会随手写一些笔记和想法,另外我喜欢读现代诗歌,听爵士乐。



《共同的事实》160×130cm 布面丙烯 2021-2022


《触觉》80×54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1



Hi:几十年来,面对艺术家这个职业,你的心态有发生过变化吗?


石:刚来北京的时候,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接收的信息量也很大,以至于有些迷失了自我。幸好宋庄在六环以外,关上工作室的门,心就能静下来。这十几年我都住在同一地方,生活状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比较平静。


Hi:平时,你会看同时代的其他画家的画吗?最近有没有喜欢的作品?


石:我很喜欢一位巴基斯坦裔美国艺术家,叫胡玛·芭芭,她出生于1962年,她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让我感到震撼,我喜欢她的变幻无常和不按套路出牌。


在3画廊
艺术之事,事关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