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中国对进口大排量车加税,影响几何?

汽车   汽车   2024-08-30 08:25   北京  



对德国车企而言,中国是大排量车仅存的利润率高、需求相对稳定的海外市场。这个时候加税,即便加的不多,也起到一个风向标的意义。


作者丨孟华
编辑丨田草
出品汽车人传媒


8月23日,中国商务部召开会议,听取汽车产业界对大排量车关税的建议,参会的有行协、研究机构和车企。既然只是征求意见,自然不会有明确结论或者决策。


早在5月份,欧盟还未确定对华电动车“反补贴”税率(加税已经势在必行)的时候,中国商务部就暗示了将对进口大排量车征税。

8月20日,欧盟对华电动车临时征税的“最终”税率确定,相比7月4日公布的方案,只有微小调整。目前有迹象表明,大排量燃油车关税作为报复手段,重新从中国的政策工具箱里拿出来。

1

为什么针对德国


国内对于“大排量车”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即排量大于2.5L的燃油车。

进口车缴纳税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税,税率15%;第二部分是与排量挂钩的消费税,2.0L-2.5L(含)税率9%,2.5L-3.0L(含)税率12%,3.0L-4.0L(含)25%,4.0L以上的,税率40%;第三部分则是增值税,税率13%。需要明确的是,消费税的税基包含了关税,而增值税的税基则包含了消费税和关税。

目前中国已经启动的反补贴调查包括乳制品和猪副制品。根据2023年数据,乳制品补贴的欧盟成员国多达8个,按照进口量来算,排在前三的是法国、荷兰和西班牙。而来自西班牙的猪副产品一枝独秀,占据中国总进口量21%。

显然,这两个调查主要针对法国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也是赞同欧盟对华电动车反补贴税的主要成员国(意大利虽然也赞成,但中国另行处理)。


那么,大排量车针对谁?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欧洲对华出口2.5L以上乘用车19.6万辆,同比增长11%。今年前7个月,中国同类产品进口8.8万辆,同比下降20%,其中7月进口1.9万辆,同比33%。逐月数据漂移比较大,而需求则没有那么大变化。

这透露了两点:进口车对于整个车市盘子没有重要影响力;进口量忽高忽低,背后是中欧海运物流风险增高,而全年数据则能平滑掉大部分波动。

今年1-7月,2.5L以上排量的乘用车,德国对华出口最多,为3.4万辆;斯洛伐克第二,2.7万辆,英国第三,1.9万辆。而斯洛伐克对华出口品牌,全部是德国品牌,相当于德企分店。

这样一来,大排量车针对的就是德国。


众所周知,德国政府和德国所有车企,都对中国明确表态,反对欧盟对华的反补贴税。德国副总理哈贝克还专门跑北京一趟申明德国政府的观点,在此案中明确与欧盟政策切割的立场。

现在中国有很大可能将大排量车作为筹码,就意味着中国不认可德国政府的表态(德企对欧盟影响力忽略不计)。一种可能是中国认为德国耍两面派,明里反对加税,暗里支持;另一种可能是双方现在政治关系趋于冷淡,德国“信号灯”政府与美国的地缘政策对表(打算第二次派护卫舰到中国周边“自由航行”),中国打算借汽车关税惩罚德国。

而欧盟的政策讨论,在欧盟理事会、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框架内,透明度较高,偏偏是掌握发起权的欧委会,决策过程不透明。德国深入参与的是前三者,意即德国表态的可信性还过得去。就算德国在表演,我们也需要在欧盟内部政策讨论时,有维护现有中欧贸易框架的声音。

因此,更大可能性就在于后一种可能。

2

加税的税基和税率


如果出发点基于后一种可能性,就意味着惩罚将是克制和有限的。现在看2.5L划线是大概率的,未知的是加征多少比例。

有人称,WTO(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征收的汽车关税最高可为25%,因此就从15%加到25%(增加10%)。这种提议是不妥的。

WTO从未赋予欧盟、美国和加拿大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欧盟的反补贴税虽然税率还算克制(出于控制被报复烈度的考量),但加拿大106.1%和美国110%的税率,与WTO框架不相干,都是基于国内法制定的。


中国可以走(也正在走)WTO起诉的流程,但更应该做的,恐怕是基于国内法而非WTO框架对欧盟实施报复。既然欧盟反补贴税在原有10%的基础上最高叠加37%,中国没理由自我削弱报复力度。

因此,税率将至少叠加15%以上,方为合理。问题在于,加到关税上和加到消费税上,效果不同。后者有乘数效应。站在第二个出发点(中德当下关系)基础上,加到消费税上可能性高,因为其本身就与排量挂钩。

假设统统加20%,就变成2.5L-3.0L(含)税率32%,3.0L-4.0L(含)45%,4.0L以上税率60%。如果2.0-2.5L(含)维持9%消费税率不变,那么对2.5L-3.0L(含)的产品影响最大,因为和临近排量拉开了太大的距离。

3

进口车的巅峰已过


如果不考虑排量,进口车规模总体而言是下滑的。

中汽协称,今年上半年进口新车33.2万辆,同比下降4.1%;进口金额1323.5亿元,同比降11.8%。其中,豪华、超豪均呈现出两位数下滑趋势。豪华品牌进口4.96万辆,同比降16.4%;超豪品牌进口448辆,同比下降28.9%。进口车当中,上半年豪华品牌占据了90.6%,处于绝对优势。

今年上半年的平均报关单价跌至39.86万元,而进口车库存深度则升至6.6个月,进口车的去库存任务难度,从量能上国内几乎相同(截止6月经销商预警指数59.4%,意味着压占资金超过了流动资金),但考虑到进口车单价较高,受众少得多,这意味着前者实际上更难以去化。


中国的进口车在2021年达到数量巅峰(85.45万辆),多数豪华品牌也都是在这一年攀升至历史高点。这一年,雷克萨斯21.9万辆,保时捷9.35万、奥迪7.8万辆、沃尔沃2.4万辆,MINI 2.0万辆,都在高位(特斯拉没有燃油车,不计入)。而林肯在2022年达到2.67万辆的高位,比较特殊。

2023年达到高点的则是:宝马18.73万辆,奔驰17.43万辆,迈巴赫1.74万辆。而奔驰和宝马,恰恰也是目前大致能守住国内份额(主要靠合资业务)的跨国豪华品牌,这不是巧合,证明了两者的市场根基(品牌声望、受众、产品线)相对最为厚重。

今年上半年,宝马进口9.19万辆,奔驰进口6.74万辆。前者还有望和2023年相比,奔驰应该无法复制2023年的辉煌。

在排名前10的进口品牌中间,大众汽车和保时捷进口业务跌的最多,大众汽车下跌54.8%,保时捷下跌39.5%。


如果进口燃油车业绩还能看的话,新能源进口接近腰斩,更糟糕一些。6月,中国进口纯电动乘用车1205辆,同比下降68%;进口插电式混动乘用车841辆,同比下降56%。今年上半年,进口新能源车销售超1.31万辆,同比下降40.6%。其中,纯电动汽车下降32.3%,插电混动车型同比下降49.7%

相对合资业务,中国品牌的产品与进口产品的同态竞争,反而更明显一些。即中国品牌的产品力相若或者更强势的话,对进口的替代性更强。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的报关费用和维保费用较高的劣势,更加凸显。

4

政治影响经贸关系


从2021年到今年,中国进口车总体上趋于下滑,但德国车企仍然在其中攫取了大量利润,不仅是德国制造的压舱石,也是仅存的利润率高、需求相对稳定的海外市场。

就进口车的利润而言,德企在中国赚到的利润高于美国(因为很多德系车高端系列就在美国生产)。这个时候加税,即便加的不多,也起到一个风向标的意义。德企不能将这一部分视作固有利益,需要拿出点其他领域的筹码来换取。

而汽车市场上,客户对价格的变化敏感度不一。同样比例的加税,3.0L以下显然影响力更大一些。而客户将加税作为购买决策的一个因素考虑,不止体现为价格考虑,还可能考虑两国关系变化带来的暗示。对于超豪品牌,主要取决于国内经济景气程度,加税作用较小。


经过和美国两届政府的博弈,中国现在对“凭空造筹码”的行为极为厌恶。比如越南先向联合国提交南海大陆架划界案,再到中国来寻求合作,中国反而会扣掉对方的现实筹码作为惩戒。

如今的贸易争端早就不局限于贸易领域,而是作为国家关系的一个子领域来一体化看待,需要将视野拓展到贸投关系之外,这样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要提出事实上针对德国的大排量车加税“议事流程”。

基于同样的理由,这个动议很可能成为现实筹码。具体加多少,取决于德国人的单方面表现,而非双方互动(欧盟也坚持排除中国在加税决策中的影响力,只让企业参与)。无论怎样,德国作为欧盟对华经贸关系的支柱经济体,也产生了一丝动摇。国内汽车业对此可能尚缺乏思想准备。


版权声明】

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邮箱:qcr007@126.com

电话:010-63135250


往期推荐

【汽车人】华为的汽车业布局

【汽车人】王晓秋时代,上汽排兵布阵凸显变革意图

【汽车人】欧盟执意对华电动车加税,中企损失无法避免

【汽车人】中国车企投资墨西哥,小心!

【汽车人】卢晓接棒庄菁雄,对上汽通用意味着什么

【汽车人】美国欲限中国软件,跨国车企面临审查风险

【汽车人】大众中国:裁员的背后

【汽车人】出口遇堵,中国车企何去何从

【汽车人】特斯拉减产的背后

【汽车人】全球车业裁员潮来了


汽车人APP

专业资讯
汽车人时刻

视频播报
喵豆汽车

动漫聊车


感谢您的点赞、在看


汽车人视线
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做有温度的行业解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