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空间定义中涉及到一个专有名词——固定工作场所。由于人们对这个专有名词理解不透,造成了有限空间辨识往往进入了误区,不该辨识为有限空间的场所辨识为有限空间,给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形成了“过度管理”。
“固定工作场所”是指一个相对稳定、长期用于工作目的的物理空间。它具有如下特性:
1. 位置确定性
它有明确的地理位置,比如一座写字楼里的办公室,或是工厂的某个车间。这些场所的位置不会轻易改变,员工能依据固定的地址前往工作。例如,一家公司长期租用某商务大厦的5 - 7层作为办公区域,这三层就是该公司员工的固定工作场所。
2. 设施相对固定性
配备了与工作相关的基本设施并且相对固定。像办公室里的桌椅、电脑、文件柜等办公设备,工厂车间里的机器设备、生产线等,这些设施是为了方便工作开展而长期安置在那里的。而且这些设施一般是按照工作流程和要求进行布局的,不会频繁变动。
3. 工作时间内相对稳定性
在正常工作时间内,这个场所主要用于工作相关的活动。员工在这里完成诸如会议、办公、生产、服务等工作任务。例如,定时、定人、定线路进行点巡检工作;在一家超市,营业期间,超市的销售区域、仓库等工作区域就是员工的固定工作场所,他们在这里进行商品陈列、补货、收银等工作。
4. 区别于临时工作场所
与临时搭建或者偶尔使用的工作场所不同。例如,建筑工人在建设一个楼盘时,楼盘的建筑工地是他们在这个项目期间的固定工作场所;但如果他们被安排去维修一个临时受损的建筑设施,这个临时维修的地点就不属于固定工作场所。
每 8 小时都要进入检查的工作场所属于“固定工作场所”。
因为尽管需要频繁进入检查,但它仍然具有固定工作场所的一些关键特征。
首先是位置相对固定,每次检查人员都是前往同一个特定的空间位置,这个场所的地理位置是明确且稳定的。
其次,该场所应该配备了相对固定的设施设备用于检查工作,这些设施不会因为检查频率而改变场所的性质。而且,从工作目的角度看,它是用于特定的检查工作,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与之关联,在工作安排上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符合固定工作场所的判定条件。
因此,根据 13 号令有限空间的概念,我们在有限空间辨识过程中,类似于轧钢厂加热炉的炉底、地下油库、电缆通廊等场所,由于工人都要按照制度要求定期进入(不是偶尔需要进入),都属于固定工作场所,不应该纳入有限空间管理。即便是可能存在煤气、易燃等风险,也应该纳入危险作业管控或者消防重点部位管理,增设监测、报警、照明、通风设施,而不应该“教条式”地纳入有限空间管理,却不执行有限空间的相关管理规定。
甚至有的企业提出了“特殊有限空间”的概念,允许不经过审批进入这样的“特殊有限空间”,违背了有限空间管理要求,这样的做法是“掩耳盗铃”的做法,没有法规的支撑!
安全管理要基于风险,更要实事求是,反对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统筹好安全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