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尴尬是:在开始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必定落榜的结局。
有一类人,他申请国自然不是因为自己想申请,而是领导逼着,不然扣钱!国自然中标率只有15%,医学部甚至低于12%,那么明知道自己上去就是炮灰,如何看待自己忙活一场,竹篮打水,还得花很多功夫去申报国自然呢?其尴尬在于,起步就仿佛站在悬崖边上,眼看深渊,却无可奈何地往前走。身处其中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有多大的信心,而是因为种种无奈与压力。
而另外一些申请人是真的想拿到国自然翻身,给那些以前看不起自己的人瞧瞧!有些申请者的履历乏善可陈,论文多为水刊,或者投向那些被预警的期刊,标书中标几率微乎其微。但也总有人抱着一丝侥幸,听说某某人走了狗屎运中了标,便心存幻想,希望自己也能撞个大运。这是一种盲目的乐观,仿佛站在一片漫无边际的沙漠中,明知前路渺茫,却始终相信下一步就能找到绿洲。这种心态其实来源于对现实的逃避和对偶然性的过度依赖。
这两种情况,无非两种典型心态。
其一,领导执意不让属下“闲着”,美其名曰“帮你提高”,实则用“科研不力”来扣绩效、找茬整人。如此苛责,搞得科研工作者如履薄冰,既要应付科研,又要处理内部人际,身心俱疲。
其二,则是自身的执念:只有通过科研才能翻身,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毕竟,在科研圈内,唯有国自然中标才算是拿到“门票”,有了它,学术之路才可能顺畅,职业前景才有保障。
于是,这便成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局面:放弃吧,等于主动放弃了学术前景;坚持吧,又深知此路凶险,成功渺茫。正所谓“骑虎难下”,明知可能竹篮打水,却不得不努力前行。
为此,有几点建议,聊供参考:
其一,正视现实,明确定位。既然清楚中标的难度与压力,就不应抱过高期望。做科研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合理评估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方向,将标书视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与提升,而非必须完成的任务。
其二,量力而行,平衡工作与生活。 科研固然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适当减压,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避免因追求国自然而影响身心健康。用一种平常心去对待。
其三,广开思路,拓展科研方向。 国自然并非科研的唯一渠道,可以尝试多渠道申请科研经费,如省市级项目、企业合作等。同时,多与同行交流,借鉴优秀标书的经验,不断优化自己的研究设计与表达。
其四,放下执念。
2024年度国自然医学部50大科研热点中标数统计如下:
本团队从国自然、省市级课题申报、学术代表作规划、实验方案设计、科研技能教育培训等提升年轻科研者科研水平,真正掌握国自然课题设计的核心要点、精妙逻辑和标书撰写技巧,提高标书水平和质量,最终中标国自然。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