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解析 | 编委风采,最新顶刊!康飞宇/贺艳兵/陈军/陈忠伟/孙世刚/孙学良,能源材料新进展!

文摘   2024-10-22 09:59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文总结了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康飞宇教授(本刊主编),清华大学贺艳兵教授(本刊执行主编),南开大学陈军院士(本刊顾问编委),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陈忠伟院士(本刊顾问编委),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本刊顾问编委),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孙学良院士(本刊顾问编委)等课题组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供读者了解领域最新进展

01


Advanced Materials超高容量钠金属电池的稳定循环!





钠基电池由于钠的丰富性和低成本,被视为超越锂离子技术的有力替代方案。钠金属作为理想的阳极材料,具备高比容量(1166 mAh/g)和低氧化还原电位(-2.71 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然而,钠金属阳极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高反应性导致电解液分解、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形成以及无法控制的枝晶生长。这些问题限制了钠离子的利用,影响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人工SEI、电解液改性、隔膜优化、设计多孔宿主等多种策略。尽管这些方法在低放电深度(DOD < 30%)和厚阳极(300微米至1毫米)条件下表现良好,但在高能量应用中效果有限。此外,当前的研究多采用亲钠宿主/种子层来调控钠的沉积与剥离。然而,这些结构的容量有限,难以避免枝晶形成,特别是在高面积容量(>10 mAh/cm²)和高放电深度(DOD ≥ 80%)条件下,这对钠金属阳极的实际应用构成了重大挑战。

鉴于此,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康飞宇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Stable Cycling of Na Metal Batteries at Ultrahigh Capacity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要点

1.在该文章中,作者通过在钠金属阳极表面覆盖碳纳米管(CNT)膜,重新审视了中间层策略,实现了钠金属电池在超高面积容量(50 mAh cm−2)下的稳定循环。

2.原位拉曼图谱揭示了CNT中间层的快速离子存储特性,使得钠离子能够在界面处快速沉积而不受限于容量。

3.在对称电池测试中,这种结构展示了长达一年的稳定循环性能,并且在90%的深度放电条件下,实现了创纪录的高容量。

4.此外,全电池测试中,采用50微米薄的金属阳极和高负载的Na3V2(PO4)3阴极(12 mg cm−2),在270个循环后,仍能保持94%的容量保持率。

5.这些结果表明,通过优化中间层材料,可以显著提高钠金属电池的稳定性和能量密度,为开发高能量密度的钠金属电池提供了新的方向。

原文详情

H. Wang, J. Wang, W. Li, J. Hu, J. Dong, D. Zhai, F. Kang, Stable Cycling of Na Metal Batteries at Ultrahigh Capacity. Adv. Mater. 2024, 2409062.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09062

02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竞争锂离子配位构建三维传输网络,实现复合固态电解质的超高离子导电性!





随着对高功率和安全设备需求的增加,开发能够快速充电的固态锂金属电池(SSLMBs)变得尤为迫切。这些电池需要固态电解质(SSEs)具备高离子导电性、优异的界面稳定性和强大的机械性能。尽管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因其独特的锂离子传输特性受到关注,但它们通常具有低离子导电性和不稳定的溶剂化结构,限制了电池在高电流密度下的性能。此外,这类电解质的多孔结构还会导致锂沉积不均匀和锂枝晶的生长,影响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尝试通过将填料与PVDF基质混合来制备复合固态电解质(CSEs),以提高离子导电性,但这种方法难以实现连续高效的锂离子传输网络。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合理调控锂离子配位状态及其空间分布的固态电解质,以实现快速充电的SSLMBs,成为了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于此,清华大学贺艳兵教授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Competitive Li-ion Coordination Constructing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 Network for Ultra-High Ionic Conductivity of Composite Solid-State Electrolyte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要点

1.在这项工作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设计复合固态电解质(CSE)的新策略,通过嵌入交联的金属有机框架(MOF)涂覆的热处理聚丙烯腈(h-PAN@MOF)纤维网络到聚偏氟乙烯(PVDF)电解质中,来调节锂离子的配位竞争。

2.这种设计利用了MOF晶体表面与N,N-二甲基甲酰胺(DMF)分子间的强相互作用,通过C=O与MOF的结合,诱导溶剂化结构的重排,减弱了Li+与DMF的结合强度,从而显著促进了锂离子沿h-PAN@MOF网络的传输,实现了1.03×10–3 S cm–1的高离子导电性。

3.此外,这种竞争性的锂离子配位环境还有助于构建稳定界面,同时h-PAN@MOF网络显著提高了电解质的拉伸强度至20.84 MPa。

4.利用这种PPM电解质的固态锂金属电池在5C的超高速率下实现了1000次循环的稳定循环,展示了其在快速充电固态锂金属电池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原文详情

Yiteng Ma, et al. Competitive Li-ion coordination for constructing a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 network to achieve ultra-high ionic conductivity of a composite solid-state electrolyte. Energy Environ. Sci. 2024, https://doi.org/10.1039/D4EE03134B.

https://doi.org/10.1039/D4EE03134B

03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基于吩嗪阳极的安培小时级水合镍有机电池!





电化学能源存储技术被视为解决大规模能源存储问题的有效方案,尤其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便携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然而,锂资源稀缺、易燃、高成本等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储能中的应用。相比之下,水系电解液电池因其安全性、环保性和低成本成为更具前景的选择。镍基电池作为水系电池的代表,因其高电位和良好稳定性而备受关注,但现有的阳极材料(如镉、铁、锌等)并不适合大规模应用。近年来,有机电极材料(OEMs)由于其设计灵活性和可持续性,被视为水系镍-有机电池(ANOBs)的潜力阳极。然而,OEMs的溶解问题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集中在合成大分子材料,如聚合物和有机框架材料。小分子有机物由于高容量和低成本,可能成为ANOBs的有力候选材料,但其溶解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此外,安培小时级的ANOBs电池仍需开发以评估其实用性,了解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环境的关系将是关键且充满挑战的

鉴于此,南开大学陈军院士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Ampere-Hour-Scale Aqueous Nickel–Organic Batteries based on Phenazine Anode的最新综述成果

本文要点

1.在这项工作中,作者将苯并嗪阳极材料成功应用于镍-有机电池,并且已成功组装了安培小时级的软包电池。

2.作者结合各种非原位和原位表征技术以及理论计算,证明了C=N键是活性中心,K+离子在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充当电荷载体。基于Nernst-Brunne方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深入研究了电极材料溶解与电解液环境之间的关系。

3.作者证明了高浓度KOH电解液可以抑制PZ的溶解。PZ阳极可以在0.5 C下提供281.6 mAh g−1的高初始比容量,库仑效率为98.6%,并且在30 C下经过14,000个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4.3%。

4.组装的软包型电池的容量为1.23 Ah,实现了基于电池总质量的50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此外,安培小时级电池能够稳定运行超过300个循环,几乎不出现容量衰减。

5.这项工作证明了水系镍-有机电池在大规模能源存储应用中的潜力。

原文详情

X. Liu, Y. Ni, Z. Yang, Y. Lu, W. Xie, Z. Yan, J. Chen, Ampere-Hour-Scale Aqueous Nickel–Organic Batteries based on Phenazine Anode. Adv. Energy Mater. 2024, 2403628.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403628

04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水系锌离子电池中高稳定性、无枝晶的锌金属阳极的亲锌设计!




水系锌离子电池因其安全、环保、资源丰富和组装条件简单而成为极具潜力的下一代电化学储能系统。然而,锌负极上锌枝晶的形成和生长严重阻碍了锌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亲锌设计能使锌均匀成核/沉积,为实现无枝晶锌负极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尽管亲锌设计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缺乏明确的分析和指导。

鉴于此,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陈忠伟院士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 “Zincophilic Design for Highly Stable and Dendrite-Free Zinc Metal Anodes in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要点

1.在这项工作中,作者旨在对促进无枝晶锌负极的机制及当前研究现状进行全面评述,重点探讨三大方面:锌负极上锌亲和层的构建、电解液中的锌亲和添加剂以及三维锌亲和宿主的设计。

2.本文的目标是突出无枝晶锌负极的研究价值,为未来学者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

3.此外,还简要讨论了锌离子电池工业化和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4.通过客观评估现有的研究成果,作者将揭示研究中的不足和空白,旨在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指导思路。

原文详情

J. Zhang, L. Mao, Z. Xia, M. Fan, Y. Deng, Z. Chen, Zincophilic Design for Highly Stable and Dendrite-Free Zinc Metal Anodes in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Adv. Funct. Mater. 2024, 2412547.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12547

05


Nature Communications非贵金属基阴极催化剂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优化




贵金属铂(Pt)基催化剂因其高效催化氧气还原反应(ORR)的能力,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Pt的稀缺性和高成本限制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商业化。非贵金属催化剂价格低廉、资源丰富,已被证明具有优异的酸性ORR性能。为此,研究者们正积极探索开发非贵金属催化剂,以降低成本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Fe-NC electrocatalyst boosted by trace bromide ions with high performance i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要点

1.在这项工作中,作者通过在热解过程中引入NH4Cl和NH4Br,利用其分解产生的NH3和酸性气体HCl、HBr,实现调控碳载体的微观结构和活性位点的化学环境的目的,成功开发出一种高效的Fe-NC催化剂。

2.NH4Cl和NH4Br的高温处理具有三重作用:形成高密度碳缺陷;创造丰富的介孔结构;表面微量溴离子掺杂,这些因素显著提升了Fe-NC催化剂的ORR活性。

3.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溴离子的引入使得离子聚合物在催化层表面的分布更加均匀,进而实现了更丰富的三相界面、更快速的氧气传输和界面电荷转移路径。

4.该催化剂(Fe–NCBrCl)的性能超越了美国能源部(DOE)2025年的指标,在氧气和空气环境下分别实现了1.86和0.88 W cm−2的峰值功率密度,并在0.9 ViR-free条件下达到了54 mA cm−2的电流密度。

5.这一成果为在PEMFCs中取代铂基催化剂,最终克服现有PEMFCs的成本障碍提供了可能。

原文详情

Yin, S., Chen, L., Yang, J. et al. A Fe-NC electrocatalyst boosted by trace bromide ions with high performance i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Nat Commun 15, 7489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1858-w

06


Nature Materials用于全固态钠离子电池的一类双阴离子基钠超离子导体




钠离子电池因其丰富的资源和低成本,在大规模储能系统中具有巨大潜力,尤其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储存和电网调度。然而,钠离子电池面临两大挑战:较低的能量密度(约160 Wh/kg)和有机液态电解液带来的安全隐患。全固态钠离子电池(ASSNIBs)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具备三大优势:1. 固态电解质(SSEs)取代易燃液态电解液,提升安全性;2. 双极叠层设计显著提高体积能量密度;3. 搭配钠金属负极可防止枝晶生长,增强循环稳定性和能量密度。尽管ASSNIBs潜力巨大,当前无机固态电解质(如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等)仍存在局限,主要依赖单一阴离子框架,难以全面满足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因此,开发基于混合阴离子框架的新型固态电解质有望突破这一瓶颈,推动全固态钠离子电池技术的革新。

鉴于此,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孙学良院士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 “A family of dual-anion-based sodium superionic conductors for all-solid-state sodium-ion batteries” 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要点

1.在这项工作中,作者通过引入双阴离子基钠超离子导体(NMOCs)系列,在ASSNIB的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这些NMOC电解质利用氯氧化物的双阴离子亚晶格,具有高达2.0 mS cm-1的优异离子电导率,良好的机械延展性和高氧化稳定性。

3.该研究结果表明,Na+离子迁移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氯氧化物框架的创新结构,其通过桥接和非桥接氧的协同效应优化了离子传输路径,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迁移能垒。

4.值得注意的是,NHOC基ASSNIBs具有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在室温0.2 C下循环700次后仍能保持78%的容量,这突出表明了界面兼容性在延长电池寿命和效率方面的关键作用。

5.这些发现为下一代SSEs的开发开辟了道路,并强调了采用混合阴离子系统提高储能技术的深远影响,有可能改变未来电池设计和应用的方法。

原文详情

Lin, X., Zhang, S., Yang, M. et al. A family of dual-anion-based sodium superionic conductors for all-solid-state sodium-ion batteries. Nat. Mater.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4-02011-x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第1卷第1期

第1卷第2期

第2卷第1期

第2卷第2期



Call for papers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是清华大学主办的全英文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期刊,2023年9月创刊,清华大学康飞宇教授担任主编。作为一本瞄准能源材料前沿领域、国际化的多学科交叉期刊,聚焦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研究成果,面向全球发表原创性、引领性、前瞻性研究进展,推动能源科学和产业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诚邀与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相关的文章投稿!2025年前免APC费用!

包括但不限于:二次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液流电池、安全评估、 电池回收、材料表征和结构解析、 碳足迹和碳税负等主题。

文章类型: 研究论文、快报、综述、新闻、专家观点、研究亮点及评论。

期刊网址

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3005-3315

投稿平台

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emd

邮箱

energymaterdev@tup.tsinghua.edu.cn



往期回顾

好文解析 | 编委风采,最新顶刊!康飞宇/孙世刚/郭再萍/陈忠伟/赵天寿/郭玉国,电池新进展!

好文解析 | 编委风采,五篇顶刊!康飞宇/陈军/陈忠伟/南策文等,电池领域最新进展!

好文解析 | 编委风采,院士云集!成会明/赵天寿/郭再萍/陈忠伟等,锂电池/电池回收最新进展!

好文解析 | 院士云集!孙学良/孙世刚/郭再萍/陈忠伟等,固态电池/锌空电池最新进展

好文解析 | 康飞宇/成会明/南策文/吴忠帅/周光敏等,锂电池/锌空电池/介电电容器最新进展

好文解析 | 大佬云集!成会明/陈军/康飞宇/李亮/郭再萍/孙学良等,最新能源顶刊合集!

好文解析 | 康飞宇/李宝华/邹志刚/孙学良等,超结构碳/电池/超级电容器/光催化最新进展


好文解析 | 康飞宇教授/赵天寿院士/陈忠伟院士/邹志刚院士等,电催化最新进展!





好文解析 | 南策文院士/郭再萍院士/孙世刚院士/陈国华院士/Jang-Kyo Kim等,锂空气电池/固态电池/金属电池最新进展





主编风采 | 清华大学康飞宇教授2023年代表性成果总结





好文解析 | 2024新突破!孙学良院士/陈军院士/黄正宏/许恒辉/田晓冬等,超级电容器/金属电池最新进展!





好文解析 | 孙学良院士/郭再萍院士/贺艳兵/李泓/黄镇东,固态电池/水系电池最新进展





好文解析 | 成会明院士/陈军院士/康飞宇/杨全红/郭玉国,固态电池/锂电池最新进展!





好文解析 | 郭再萍院士/孙世刚院士/孙学良院士/陈军院士等,锂电池/锂金属电池最新进展











Energy Mater Devices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聚焦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研究成果,发表原创性、引领性、前瞻性研究进展,推动能源科学和产业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