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读《明朝那些事》是,还只是六部。
近期刷出来一个视频,漫天大雪,一人独行。
文案写道:
最后一章,崇祯皇帝自尽后,我以为作者会接着描写,大明的衰败,清军入关后的物是人非,可他没有,他写了徐霞客,在同朝的其他人争权夺利时,徐霞客却坐在了黄山顶听了一整天的大雪融化声。
那段结束语就是: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看到这段话,我翻开《明朝那些事》的最后章节,却没有崇祯自尽和徐霞客的内容,又匆匆翻看了电子书。
便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徐霞客准备最后一次出游时,正考虑方向,一个和尚找到了他。
这个和尚想去云南的鸡足山,那里是蛮荒之地,因此希望徐霞客作陪。
对于徐霞客而言,去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路上。
这样他们计划从南京出发,过湖广,到广西,入四川,达云贵。
却不想他们只走到了湖南,就遇到强盗,和尚中风体弱,只撑到广西就圆寂了。
徐霞客与这个和尚,原本不相识,更谈不上志同道合,按说和尚圆寂,他也没必要继续去鸡足山,毕竟他之前去过那里。
但徐霞客不顾他人劝阻,决定带着和尚的骨灰,继续前行。
“我答应了他,要带他去鸡足山。”
只为一个承诺,便不畏旅途遥远,不惧强盗歹徒,终是到达了鸡足山,并将和尚的骨灰埋在了那里。
当我们把这件事放进历史洪流里,就会发现在明争清斗之际,整个朝代都乱做一锅粥,可有一人只为一个承诺,奔赴万水千山。
世间的纷纷扰扰与他无关,他只是专注地践行着自己的一生。
徐霞客真让我内心一震,合上书后,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但又很难去说清楚,这是怎样的心境和情感。
我就在想,那我要过怎样的一生?
若是活在人云亦云里,那生命中的大半时光都会消磨在无用的热情里。
可我是否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呢?
是否有能坚定地遵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呢?
无知与懦弱,总是让我轻易动摇。这是我活到现在,才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建构自己的理想。
我们并不是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活着的理想。
或许少年时期,也曾有过众多幻想,可现在,我需要重新思考,找到一件事,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进去。
这让我想到尼采的一句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那么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那我呢,究竟为什么而活?
能让我忍受任何生活的,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