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去骑行,路上结识一朋友。
他赤脚前行,不舍昼夜,渴饮山泉水,饥充野地果,身体困乏便宿坟茔侧,与鬼怪漫话闲谈,泰然自若。
当时颇不理解,一直视其非等闲之辈。
直到近日读黑塞的《悉达多》,才豁然明白,他的追寻之路,便是见真我。
在追寻真我的路上,不管是饥饿苦寒,还是亲人的愤怒阻挡,外人的奇异眼光,都不是追寻路上的障碍。
当你决定出发了,便是千万人也不可阻挡。
正如三毛曾说:“心之何如?犹如万丈迷津,其中并无舟子可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悉达多的自救之路
悉达多是印度四大种姓的婆罗门之子,生来便在物质的金字塔顶端,他是母亲的心尖肉,是父母的心头好,是朋友的乔文达追随的神,倘若不出意外,他将会成为伟大的贤士和僧侣,成长为婆罗门中的王。
所有人都爱他,遗憾的是,他无法让自己喜悦。
他对自己所有的提不起半点兴致,他要去寻找内心的阿特曼(自我)。
当他遇到三位沙门。
他们憔悴、消瘦、几乎全裸身躯、尘埃和血迹布满肩头。但却有一种激情充斥着他,让他不惜一切去献身。
他请求父亲加入苦行者的行列,态度坚决。他在父亲门前站了一夜,双膝微颤,目光却专注于远方。
这时,父亲知道,他留不住他了。就像每个长大成年的孩子,都要离开父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海阔天空要经历,不听信大人的谏言。
悉达多成为了一位沙门,加入苦行者的行列。他的朋友乔文达追随着他。
他从沙门处学到诸多克己之方法。
通过受苦、志愿受苦和战胜疼痛、饥饿、焦渴、疲惫,走向克己。通过禅定,通过在一切表象前心神凝定都向克己。
他学会诸多修炼之道。曾千万次摆脱“我”,曾整日停驻在“无我”中,这些修行都从“我”出发,终点却回归于“我”。
最后他认为他们所景仰的师父都没有证悟涅槃,在这里只寻得安慰、麻醉和迷惑人的把戏,他们根本没有找到那条道中之道。
于是,他们入了舍卫城,朝拜乔摩达聆听佛陀宣法。
他的朋友乔文达皈依了佛陀,他却要选择离开,继续自己的求道之路。
途中,他再次遇到乔摩达。
悉达多说:“佛陀本身所经历和体验到的秘密、觉悟、智慧,是无法用教授给任何人的,所以我要继续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脱之路。知识是可以传授,而智慧只能自己体悟。一个人必须深入自己的最深处,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的本质和意义,进而达到解脱。”
此后,他又坠入烟火尘世,览世界繁华。
他向名妓学情爱,跟着商人学做生意,他拥有了府邸与仆人。他品尝了财富、淫乐和权力的滋味,在这荒诞的轮回中,疲惫不堪,衰老而虚弱。
他从一个梦里醒来,梦中养在金笼中罕见的知更鸟突然死去,仿佛把他一切宝贵美好的东西,都同这只鸟一切死去了。
醒来后,他感到深深地悲哀,觉得自己过着毫无价值又无意义的生活。他再次决定放下这一切出走。
他只盼忘掉自己,得到安宁,甚至死去。
人生于他,突然变得毫无份量,追逐内心的自我仿佛由此止步。
正在他松开抱住枝干的双臂,轻微旋转身躯,好垂直入水,好沉溺,迎接死亡时,一个神圣的“唵”声传来。这一刻,他辩出自己的愚蠢,在癫狂中认清自己。
他决定留在河边,成为一名摆渡人。
他学习摇橹,学习稻田耕作,学制船桨,学补船和编篓,无论学什么都兴致盎然。他向河水求教,学会抛弃激情和期盼,不论断,无成见地以寂静之心,侍奉和敞开的灵去倾听。
当迦摩罗死去,将他们的儿子留在他身边,这另他感到富足和幸福。
可同样的烦恼也难以消散,他无法掌控他的儿子。他为他做事,把最好的留给他,希望用善意和忍耐能赢得孩子的心。可是正如他年少时,决绝的要离开他的父母,要成为一名沙门,他的儿子也要离开,他也不属于这里。
不管一位父亲,出于多大的爱和忍耐,都无法留住。他羡慕别人,他感到痛苦,同时有一种认知逐渐在他的头脑中壮大、成熟。
“究竟什么是智慧?什么是他的目标?不过是生命中的每个瞬间,能圆融统一地思考,能感受并融入这种统一的灵魂的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秘密的艺术。”
最后他在和乔文达的对话中,释解了寻找自我的真谛。
他说道:“一个探求之人,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则意味自由、敞开、全无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许确实是位探索者。但你却因为努力追求努表,而错过眼前事物。”
错过眼前事物,真是醍醐灌顶啊!
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拼命的往名利塔上爬,在爬的过程中,不断将目光投射到他人身上,不停追赶,不停拼命。既没享受到春风袭人,也忘了酣畅家人团聚时刻。
仿佛每时每刻都在跑,可要跑向哪里,又最终要停在哪里,此时此刻的时光,谁又敢说不是最好的时光,可又有多少人能醉心享受?
正如前文,那位赤脚前行的旅人,他一路欢歌,将艰难与苦恨于他都是生命中的不可多得。
他一直在寻找自己,成全自己,而不是为苦难悲歌。
倘若你也拿起黑塞的《悉达多》,相信你也会重新审视生命,去参透命运的馈赠,将一切都回归到“真我”之上。
我是两个孩妈妈,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和写作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在看和点赞,记得关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