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深邃的目光,都会邂逅上“红尘之眼”
↑↑↑关注我们哦~
「院子杂谈」
文 | 院子
编辑 | 院子
什么是内循环为主体?
进出口贸易占GDP的65%以上,那就是外循环为主体。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例40%以下的,那就是内循环为主体。
1980年,中国的GDP是2000亿美元,进出口只占10%,这是一个内循环为主的时代。
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的71%,这就是个外循环为主,大进大出的时代。
到了2022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了38%左右。
高水平开放有几个新特征:
一是走出去。2017 年到 2022 年这五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每年有 1000 亿美元左右,五年投出去 5000 多亿美元。作为参照,1980年代到2010年这30年走出去投资没有超过 5000 亿。
二是开放要素的转变。开放从原来的流量要素的开放,转变为更多地向制度的开放。制度的开放就是规则、规制、体制标准要跟国际接轨,使得中国的营商环境更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
三是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变。从2000年到2010年,出口产品的结构中,70%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品,30%是资本密集、装备密集、技术密集的产品。
从2020年和 2023 年,我们的出口产品的结构中,90%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装备密集的产品。
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搬到东南亚,因为那边的劳动力成本是我们中国农民工成本的一半。
这几年搬出去的,70%都是中国企业。所以在越南、老挝的外资中,百分之六七十都是中国企业。
出口产品的结构走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装备密集,主要得益于超大规模市场的形成。
我国人均GDP超过全球人均GDP,意味着进入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超大市场的一个核心是降低制造业的科研开发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采购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市场开拓成本。
苹果公司 90 年代在美国有一个很大的苹果工厂,又生产电脑,又生产手机,但是基本上没多少效益,跑到中国就出现了很高的利润。
中国产品比欧美同类产品的成本大体要减掉一半。所以欧美许多企业到中国搞制造,搞产地销,生产了以后销到欧美区。
苹果是典型的案例,苹果在中国十来年,每年在中国生产 1.7 亿个手机,因为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低。
未来 15 年,还有一个重大的改变。随著中国跨境贸易、大宗物资进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逐步推行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将取得重大进展。2024 年变成了 4.7%。人民币在支付结算中的比重有望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 2035 年达到 17%左右。
无论我们如何怀念过去,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这么大的人口体量,就算我们要加入西方的体制,西方体制那个体量也是接不住的。对于西方体系而言,我们中国一直是体制外,中国的巨大的人口体量注定了我们只有开创另一个体制一条路可走。
中国最终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贸易体系,建立新的世界货币发行权,建立上游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链闭环。
势在变,个人当如何?
人有运,天有势。在转换档期,老老实实蛰伏着,别幻想着通过一次翻盘来补回这些年的所有损失。
当下,慢就是快,磨砺能耐,养精蓄锐,沉淀心气,积累锻炼养生,等待时代成熟,自然会卷土重来,势如破竹。
坦然接受这些年的挫折,给自己的人生做个大扫除,凡是让你感到精疲力竭却要苦苦支撑的东西,都要放手。
全文完,如果您觉得有收获,请点赞和在看,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