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 茨威格有一句名言:所有命运赠予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有些轻而易举得到的意外之财,或者惊喜礼物,可能会葬送你的事业乃至一生!
接到咨询机构的电话,回答几个问题,然后就可以以每小时数百元来收费。咨询公司付费找你咨询,这样的“好事”,你会拒绝吗?我们身边之前有位同事就心动了。
发生在TCL的例子 ①
A公司一名员工,大概5年间共11次接受咨询机构、证券公司的有偿咨询,对外泄露公司研发中心组织架构;公司配件自产和外购的比例及自产原因;全球工厂分布情况及各工厂侧重点等信息,造成商业秘密泄露。
发生在TCL的例子 ②
上一个案例里的员工,还把这个“好事”介绍了另一产业的同事,B公司一名员工。他在大概两年间接受咨询机构有偿咨询,对外泄露供应链有关信息,造成泄密。
结果,这两名员工因为违法违纪,受到了法律惩治和严厉的纪律处分。同事,也变成了“前同事”。到了这个时候才发现,原来这等“好事”,其实是陷阱!
不要说 “马后炮”,也勿谓言之不预、休怪不教而诛。2020年正式印发的《 TCL保密管理规定 》第十七条早就明确规定:
“未经公司事先书面同意,员工不得代表公司参加记者会、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等发布言论,不得接受咨询机构、证券机构等与本公司业务或岗位职责相关的咨询、问卷调查等。”
如果不熟悉这个制度的,可以再查询一下,勤学习、少犯错!“婆婆妈妈”,絮絮叨叨的背后,是我们浓浓的关爱!
制度文件详情及案例,请点击并查阅如下文章: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已于7月1日生效,法律适度扩大了相关主体窃密的对象范围,在间谍行为的认定中,增加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其他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数据、资料、物品的相关条款。国家安全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界定的前提是非法行为,对于遵守中国法律、提供正常商业服务的公司及其人员,并不受本条约束。同时,这一界定明确了非法行为和合法行为的界限,便于社会知晓,增强了公司及其人员在中国合法开展业务的确定性。而且,这一界定是各国立法普遍做法。多数国家将获取、收集、复制、泄露、提供有损国家安全或者利益的各种文件、资料、信息、物品、商业秘密等行为,均作为间谍行为。
今年5月,央视新闻曝光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间谍案。一家国内知名的大型咨询公司凯盛融英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竟然利用其在各个领域的专家资源,为外国情报机构提供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机密信息,造成了严重的国家安全危害。这起间谍案实在是触目惊心,让人愤慨不已。在此次曝光凯盛融英公司前,国家安全机关已经披露过多起涉及境外以“调查咨询”名义对我境内敏感信息数据开展窃密活动的案例。
当然,间谍的渗透形式还有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伪装成“军迷”,或给军迷支付酬劳来拍摄重要军事地标、伪装成“外国友人”,网络交友来套取情报、伪装成学术研讨会,以报酬换取机密项目报告等等...间谍行为潜伏在我们各行各位的人们的身边。
由此看来,有时候“咨询”,其实是陷阱。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有如下三点行动建议,可供参考:
一是根据《TCL保密管理规定》,结合业务实际,制定本产业的保密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特别是严禁员工私自接触咨询机构的咨询或问卷调查等;
二是公司在开展相关咨询活动时,对咨询机构、咨询专家、咨询内容进行严格风险评估,制定有效的防泄密风控策略,防止相关对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敏感信息非法传递;
三是广泛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时刻绷紧职业安全这根弦,不麻痹大意,不抱任何侥幸心理。
本文内容由TCL科技总部审计监察部整理,部分内容来源于“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安全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