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内激动沿一侧径路下传并向对侧径路连续隐匿性传导,使其发生持续功能性阻滞时,称为蝉联现象。1972年,Rosenbaum首次将束支间连续的跨室间隔发生的隐匿性传导,并引起一侧束支持续的功能性阻滞的心电现象命名为蝉联现象。
心脏内存在解剖或功能上的两条传导径路,其不应期及传导速度不同。基础心率突然加快或期前收缩发生时,提前的室上性激动遇到其中一条有效不应期较长的径路而阻滞,或因遇到相对不应期而传导明显延缓,致使两条径路(如左、右束支)的传导速度相差>40ms时即可引起蝉联现象。室上性激动沿不应期短的径路下传的同时,还向对侧径路隐匿性传导,连续的逆向隐匿性传导造成一侧径路的连续性功能性阻滞。其产生机制为碰撞机制:激动在束支间折返,产生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给予期前刺激进入折返环内,可与折返激动的波峰发生碰撞。如给予比心动过速更快的刺激,折返激动可连续被重整,在折返环路上的1点形成1个阻滞区(由连续的激动碰撞而动态维持),见于束支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拖带现象。有学者认为拖带现象是由于正、逆向激动的连续性碰撞形成"阻滞区"所致,与不应期无关。在心率较恒定情况下,蝉联现象可持续存在,但如出现以下情况,蝉联便终止:①心率减慢,阻滞侧径路的传导性或不应期改善。②心率的快慢变化或期前收缩等因素,使两条径路(如左、右束支)的传导速度或不应期相差<40ms。③发生一次房室传导阻滞或同步双侧束支传导阻滞。④阻滞侧径路因意外传导或在长间歇后使阻滞得到改善,出现一次正常QRS波群。从一种类型蝉联的终止又逆转为另一种类型蝉联现象,多见于交替性连续性双侧束支间蝉联现象。
点击更多精彩-心电网络之家专辑大汇总
公众号文章搜索方法:微信公众号里如何搜索历史文章
~~~~~~~~~~~~~~~~~~~~~~~~~~~~~~~~~~~~~~~~~~~~~~~~~~~~~~~~~~~~~~~~~~~~~~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您的需求,是我们最大的追求。转发是您最大的支持!!!
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自网友及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如有任何建议请加小编微信:zhongguoxindian)
觉得好看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