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温信祥:畅通支付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财富   2024-09-02 11:29   北京  

作者|温信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17期




2020年,笔者在第九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以“消除数字鸿沟 释放数字红利 实现支付普惠发展”为题演讲时提出,我国数字金融发展迅速,以移动支付为典型代表的数字金融服务快速渗透社会生活,对老年人、农村居民、“入境”境外人员等社会群体形成一定门槛,出现“数字鸿沟”,消除“数字鸿沟”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制度型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人员交流更加密切,外籍人员来华支付问题率先凸显。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于2024年3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深入推进优化支付服务工作。

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重要窗口。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部署,是深圳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小支付、大文章”,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以下简称深圳市分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以下简称深圳市分局)以优化支付服务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多措并举消除支付领域“数字鸿沟”,以打造深圳全域支付示范区为目标,探索建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多元支付环境,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支付体验。


深圳支付便利化建设具有跨境金融强、高起点开局、全域推进三大优势


深圳作为外向型经济城市、科技之城、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和试验田,跨境金融先发优势明显。2024年上半年,深圳进出口金额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为服务好深圳外向型经济,深圳在跨境金融领域深耕细作、勇于创新,开展了代理见证开户等14项全国“首创”“首批”跨境金融创新,培育了一批跨境金融实力雄厚的机构,特别是财付通、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头部支付机构、金融科技巨头,支付服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这些为深圳优化支付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硬实力支撑。

深圳此前推出“跨境支付服务组合拳”,妥善应对了港人“井喷”式金融需求,也为解决外籍人员来华支付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实现了高起点开局。早在2023年2月,内地与香港全面恢复通关时,深圳就充分考虑港人支付习惯,量身定制推出现金、扫码、刷卡、数币等“跨境支付服务组合拳”,较好地解决了港人来深圳支付问题。2023年,港人在深圳消费3552万笔、金额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71%。

深圳口岸数量全国第一、通关量占全国四成、城市密度全国最高、金融基础设施布局完备,是外籍来华人员的重要入境地。2024年上半年,经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1.13亿人次,其中,港澳居民7399万人次、外国人240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83.4%、145.5%。深圳毗邻香港、澳门,外卡受理环境基础较好,2023年末可受理外卡的POS机已超3万台。深圳在打造100个便利支付商圈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建设“全域支付示范区”概念,将深圳支付服务提升到新高度,领全国之先。


以“三个新”打造来华支付建设的深圳案例


2024年以来,深圳市分行会同深圳市分局,联合深圳市商务局、文体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深入调研来华外籍人员支付的痛点堵点,以科技赋能打造深圳全域支付示范区,进一步推动城市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助力深圳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 坚持问题导向,构建立体化工作新体系

精准把脉“痛点”,调研开路靶向破题。深圳市分行党委成员带队多次赴机场、口岸、商圈现场调研,向外籍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摸清需求痛点。会同40余个市委市政府部门,与机场、地铁、旅行社等一线市场主体开展14次现场座谈,供需对接、凝聚共识、厘清工作思路。

全国首批出台方案,供需对接同步发力解题。深圳市委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深圳市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推动市政府发布《深圳市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打造全域支付示范区的工作方案》,细化21项工作任务,形成中央驻深单位与市直单位等20余个部门齐抓共管、合力解题的良好局面。深圳市分行在供给侧指导金融机构饱和供应,行业主管部门树立“管行业也要管支付”理念,在需求侧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

全国率先“三级联动”推进,“蓝马甲”加速破难。推动政府、深圳市分行、金融机构三个层面成立专班,市、区、街道三级协同,目标导向、系统推进。创新巡检补正联动机制,成立“蓝马甲”优化支付服务队进行“巡检—反馈—优化—核实”,已指导50个商圈超2.6万个商户补短板、优服务。

  • 坚持科技赋能,打造深圳支付服务新方案

首批开展港人代理见证开户试点,破解来华人员“开户难”。组织深圳5家银行通过320个在港合作银行网点代理见证为港人开立内地账户,便利他们来深圳消费,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活一体化建设注入金融“活水”。截至2024年7月末,港人代理见证开户38万户、累计交易超240亿元,占大湾区九成。试点被纳入“金融支持前海30条”及惠港十六条政策之一。在深圳全域推广简易开户服务,外籍人员凭有效证件即可办理开户,并打造181家外语服务标准化样板网点。

创新推出移动支付“外卡内绑”“外包内用”,攻克来华消费“支付难”。一是指导微信支付“简化”绑卡、“秒级”开户、扩大服务范围。外籍用户无需核验身份即可绑定外卡,在路边摊、出租车、商场等各类消费场景均可畅享便捷的支付体验。该项举措于2024年春节前夕快速落地,7月“简化”绑卡数增至3月的近13倍。二是在全国首推互联互通的微信香港钱包,以数字化举措连接深港热门商户,加速深港融合。2024年,微信香港钱包覆盖面从线下开拓到线上,从大湾区扩大至全国,1~7月交易笔数、金额同比增长4.1倍、3.4倍。

率先推广数币硬钱包社会面应用,为外籍来华人员提供支付“新选择”。一是通过在机场、口岸设置自助发卡机和发放数币消费“红包”等举措,推动深圳数币硬钱包用户快速增长,目前已发放硬钱包近3万张,并实现和主流外卡、香港“八达通”互联互通。二是逐步推广地铁应用场景,在深圳地铁8号线部分站点创新试点“智能锁定+延迟扣费”的双模式解决方案,可在无网无电场景下完成支付。三是首创手机App聚合收付款模式。商户使用具备NFC功能的手机就可受理“硬钱包”,有效降低小微商户的改造成本,已在出租车场景率先试点。

创新推出“零钱包”服务“大民生”,精准投放解决“找零难”,并在“现金零钱包”基础上,指导财付通探索“来华零钱包”,为来华支付提供多项选择。大数据精准定位,指导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存放零钞和硬币的小型钱包,在出租车驿站、充电站、交通枢纽出租车排队处等现金使用率较高场景,供个人、单位随时兑换。深圳1708个银行网点、32个外币兑换点累计兑换零钱包超81万个。

  • 坚持高质量发展,树立深圳支付生态新标杆

全国率先创新“应急兜底”支付机制,助力打造深圳全域支付示范区。组织金融机构在深圳超300个商圈提供“应急兜底”支付服务,在紧急情况下联合兜底网格员上门为外籍消费者提供取现、刷卡等服务,满足应急性支付诉求,持续激发外来消费活力。“应急兜底”支付机制做法获总行领导高度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聚焦“来深第一站”,建设综合服务标杆。围绕机场、口岸、高铁站等交通枢纽,建设2个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5个便民金融服务点,融合“支付+文旅+通信+交通”,为外籍来华人员提供24小时综合服务。目前,深圳机场共有6家外币兑换点,新引进8台可受理外卡取现的ATM机具和3台数币硬钱包终端设备,外卡受理覆盖率达100%,数币受理覆盖率近90%,投放英文、日文、韩文、中文繁体版支付指南超10万份,累计接待外籍人员咨询超千次。


化“鸿沟”为“红利”,提升支付便利性加速推进大湾区发展国家战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 弥合支付领域“数字鸿沟”,推动“卡、码、币、包”路路通

深圳以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探索形成“五步巡检法”“三步走优服务”“应急兜底支付”“数币十条”等近十项创新机制,全面畅通“卡、码、币、包”四条路,弥合支付领域“数字鸿沟”。

一是外卡支付环境更完善。截至2024年7月末,深圳近3.8万商户可刷外卡,较年初增长31%;重点商户外卡受理率提高69个百分点至98.7%,可受理外卡POS机增至5.2万台;外卡刷卡交易57万笔、共计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65%。二是移动支付产品更好用。外籍来华人员使用移动支付意愿大幅提高,其中,2024年1~7月微信“外卡内绑”交易笔数、金额同比增长3.5倍、4.8倍,用户覆盖200余个国家。三是现金服务更方便。深圳兑换特许机构共33家,全面覆盖口岸、机场、码头;4357台ATM支持外卡取现,1623个银行网点可兑换外币。四是数币硬钱包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深圳共布设23台硬钱包自助发卡机,推动超2.3万家商户、3.6万部终端设备、100余条公交线路支持“拍卡即付”。

  • 打造深港“双城”生活圈,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当下,不断优化的来华支付服务,正在将愿景变为现实。深港“双向奔赴”,带动深圳外来消费呈现“热辣滚烫”景象。2024年,深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购物嘉年华“国际支付季”,发布四项便民支付成果,举办300余场“支付无忧 畅享消费”活动。1~7月港人在深圳消费5713万笔、共计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117%,港人来深圳打卡消费成为新常态。

与此同时,1~7月内地访港旅客1930万人次、同比增长47%,微信数据显示,内地居民赴港消费笔数、金额同比增长26%、30%,双向融合构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不仅如此,深圳支付还支持企业“走出去”,助力香港在国家对外开放中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成为深圳对外投资的热点区域。深圳品牌纷纷布局香港,借助其中资出海“桥头堡”的优势,拓宽国际影响力,进而拓展全球市场。便捷、优质、多元的支付服务,不仅让深港消费融合、双城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之路更深度、更具象,还有力支持和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等国家战略。

  • 推动支付国际化,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构建“六通”新格局

港人“足不出港”开立内地银行账户、使用微信香港钱包尽享境内消费便利、微信支付绑定外卡支付、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等创新试点,有力推动了深港跨境支付的科技互联、金融互通、规则互认,进一步提升了支付国际化水平,在给外籍人员来华支付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向外输出了技术、规则、制度、文化等“软实力”。

支付是金融服务的入口和起点,更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深圳优化支付服务不仅便利双向消费,还延伸到投资、贸易、科技、产业,并以支付小切口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加速形成以深港账户通、汇兑通、融资通、服务通、跨境理财通、跨境征信通“六通”为代表的大湾区金融合作新格局,持续赋能大湾区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以实践启迪升华理论,谱写支付国际化新篇章


  • 消除“数字鸿沟”是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尝试,有助于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消除“数字鸿沟”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当前,我国支付服务领域已实现市场化,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金融普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支付服务包容性有待提升。在统筹支付服务市场建设上,需要推动顶层系统性规划,一方面,要补齐政策短板,用“有形的手”引导商户、金融机构充分尊重多样化支付习惯。比如,出台外籍人员消费激励政策,提高中小商户服务外籍人员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外卡受理环境;鼓励引导国有大行、头部支付机构等大型市场机构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让消费者拥有刷卡、现金等更多支付选择,进一步提升支付服务“温度”。另一方面,也要调动各方市场主体积极性,用“无形的手”推动市场资源以商业可持续方式向外卡受理等环节有效配置,探索解决当前设备重、终端多、成本高等问题。

  • 提升支付便利性有助于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支付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是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的前提条件。当前,优化支付服务全面覆盖了衣食住行、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投资理财等场景,极大地便利了港澳台同胞在内地生活、工作、创业。同时,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与技术变革引领下,数字经济有望成为区域融合发展的新主轴、新动力。便利的支付服务,可以深入数字经济各价值链,互通融合、良性共生,有助于促进商务往来、繁荣经济、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也能更好地支持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

  • 以支付小切口全面提升“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是深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改革举措,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探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金融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规则标准对接是金融市场联通的前提,有利于提升本地金融业务辐射区域和国际影响力。作为最基础的金融服务之一,支付是我国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以快捷支付、条码支付为代表的创新应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用户普及、场景拓展取得跨越式发展,对全球数字支付、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产生示范效应,实现从“模仿”到“引领”的巨大转变。我国支付产业未来发展路径上,一方面,要坚持高质量地“引进来”。通过持续提升支付服务水平、打通支付堵点,实现国内国际无缝对接,服务好境内外人群。另一方面,也要高水平地“走出去”。鼓励支付服务机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全球化的视野大胆探索创新,积极参与国际支付服务竞争;持续推动支付标准国际化,以支付小切口推动金融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并以此稳慎扎实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积极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经验。

 (责任编辑 纪崴)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以“权威、专业、理性、前沿”为理念,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特色,以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为主旨,长期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从业人员,是国内外了解中国金融的重要载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