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文美先生:70后,中学语文教师,爱好文学、音乐、书法、摄影等。
江都汽车客运站先后经历多次搬迁,每一次搬迁、每一座新车站的启用,都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江都最早的市内专用公交车站(以下简称“小站”)设在仙女镇引江路的最南端,与江都大酒店一路之隔。自上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以来,我就与小站结下了不解之缘。小站其实并不小。长方形的候车大厅位于龙城路与引江路交会处,有一个大院子,里面是一个停车场,停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大巴车。从早到晚,一辆辆大巴车载着满满当当的旅客,驾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城乡之间。车站候车大厅承载着许许多多江都人的难忘记忆。我初次走进候车大厅,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感觉候车大厅庞大无比,惊叹那么宽敞的房子居然没有一根柱子,屋顶又全都是平的,离地面很高。这一切对于一个只见过农村屋架房子的我而言,简直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甚至还杞人忧天:没柱子的房顶会不会扑下来?大厅里,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喇叭声,叫卖声,说话声,还有大人找孩子的声音,不绝于耳。上车必须到售票窗口买票才行。排队的时候,我只听见女售票员清脆的声音,但看不到售票员。我时常在排队时,大脑里面根据柔美的声音来描绘女售票员可人的长相。轮到我了,我迫不及待地把身子靠近售票窗口,把钱递过去,说明时间和地点,顺便再偷看一眼售票员,看看她的长相与我想象的是否一致。一会儿,两指宽的车票便连着找回的零钱一起从小窗口里面递出来,还没等我看清找回的零钱,后面的人就连催带推地把我挤开了。要是赶得不巧,离发车时间比较长,只能在大厅里找一个座位先休息一下。要是赶得巧,拿到车票,等待一会儿,就被通知排队上车。广播报到“吴堡”二字,我火速起身上前排队,运气好,上车能抢到“头等舱”,几乎跟驾驶员平起平坐,既不感到颠簸,又能透过宽阔的挡风玻璃欣赏车外的风景。那种坐副驾驶位置的优越感,让我心情愉悦。最让人煎熬的是,汽车就要发车了,你才买到车票。于是,我不得不在售票员的提醒与催促下向候车厅一路狂奔,有好几次与出站的旅客差点就迎面相撞。满头大汗的我经过检票,沿着老路线去找大红色的“吴堡”车牌,找到了,在远处就看见很多人头伸出车窗外。在车门口一看,过道已经站了很多人,车厢内满是浓重的烟味。乘务员站在车下面不停地喊着,声音特别清脆而又响亮,我只得硬着头皮挤了进去。后来,公交由买票上车改为招手即停,车辆班次也增加了。旅客不需要经过买票、检票、查票的复杂程序,方便了许多。乘务员直接在大厅招揽顾客,请我们上车,并且承诺,没有座位不要钱。车上环境也变得整洁多了。随着江都不断推进城市建设,主城区仿佛一朵盛开的莲花向周边扩容,城市车辆日益增多,小站在“大站”搬迁之后,也实施第一次大迁移。新建的客运中心连同大站一并承担起江都城区内外的公共交通任务。如今,城乡设有若干固定站台,很漂亮,像个小品,所有旅客在指定站台上下车,无人售票方式也早已实现全覆盖。再接着,还有了乘客证,7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60周岁以上老人只要一元钱。凡持有乘车证的乘客,换乘都不收费。市民出行既安全舒适,又快捷方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车站的每一次搬迁都是我们这座城市综合实力的一次上升。今天的江都高楼林立,环境优美,城乡出行四通八达,江都人民正乘着新时代的班车,在江淮大地一路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