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代表着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
立冬后,万物饱经风霜而愈益温厚,新的季节即将到来,人生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立冬三候
伴随一丝浪漫的凉意,
于是,立冬便有了三候。
一候水始冰
(农历九月廿一至九月廿六)
立冬时分,天地愈渐寒冷,地面霜露始结为冰。
二候地始冻
(农历九月廿七至十月初二)
寒气愈冽,冷风侵袭,早晚温差巨大,地面开始上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十月初三至十月初七)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
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了大蛤。
立冬习俗
春生万物,始落飘零,立冬以后,万物收藏。
每个节气都是自己特定的习俗,立冬也不例外。
— 迎 冬 —
古有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
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古时天子也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 贺冬 —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
到了这一天,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 补冬 —
立冬后,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在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补充体能,台湾街头的“羊肉炉”和冬令进补餐厅也会高朋满座;
在北方,大家则更爱吃饺子,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尽扫一年疲惫,瞬间元气满满。
立冬养生
立冬后,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体内,代谢也相对缓慢。因此,立冬养生着眼于“藏养”。
为了预防疾病的发作或加重,要从饮食起居、身体精神全面入手,才更能达到效果。
预防「五寒」
1. 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
2. 防颈寒——穿立领装挡风寒
穿立领装不但能挡住寒风,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等都有一定好处。
3. 防肺寒——喝热粥散寒
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症状较轻的,可喝热稀粥后上床盖被,出小汗而愈。
4. 防腰寒——双手搓腰暖肾阳
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及膀胱经和固精益肾。具体的做法是:
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 50 - 100 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5. 防脚寒——时常泡脚加速循环
泡脚对于气血不通手脚冰凉者有很好的缓解作用,立冬以后多泡脚,远离疾病常欢笑。
不过足浴也不能瞎泡,也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项:
① 温度,水温最好 40℃ 左右;
② 深度,水淹没踝关节处;
③ 时间,每次浸泡 20 - 30 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
④ 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 2 - 3 分钟。
多食「三类」
立冬后,要少食生冷,宜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多吃新鲜蔬菜,避免维生素缺乏。
1. 红薯
《本草纲目》: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功同薯蓣。
红薯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C,具有补虚乏,健脾胃、强肾阴及暖胃、益肺等功效。
2. 大白菜
性味甘平,具有疏风解表、润肺止咳、清热去烦、调理胃肠、通利小便、解毒消肿等多种功效。
大白菜的营养价值很高,纤维素和维生素 C、维生素 E 的含量都很高,在空气特别干燥的秋冬季,多吃白菜可以起到护肤和养颜效果。
3. 羊肉
《别录》中记载:“主缓中,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
冬季进补的目的,就是要养护人体的阳气。羊肉就符合这样的进补原则,寒冬吃过羊肉,冰冷的身体就会立刻温暖起来。
运动「养生」
晨练别起太早,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
立冬后,在生活起居方面,建议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睡个懒觉也是可以的。
冬季晨练时间可以适当推迟到见太阳才运动。以身体微热最为适宜,不可像春夏锻炼一样大汗淋漓。
立冬诗词
往后余生,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
愿你黄昏有人同立,愿你粥凉有人常温。
惟愿你好,万望珍重!
来源:诗词天地
审核:李坤红
编辑:高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