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冯渊评上海春考作文:检测考生的思辨能力和丰富深刻的见识

教育   2025-01-05 17:38   上海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1月4日上午9:00,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和2025年1月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首场语文科目考试顺利开考。语文卷作文题受到广泛关注。


这道春考作文题应该怎么写?一起来看看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静安区高中语文教研员冯渊老师的思路和点评。

2025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题
检测考生的思辨能力和丰富深刻的见识

冯渊
二十年前有句流行语:精神病人思路广,弱智儿童欢乐多。

许多人不知道这句话,说明知道的人已经老了。

看完今年上海卷春招卷作文题,我有半分钟失智,所以想起这句话。失智之后,思路确实“广”起来了。

脑海里多年积累的名句诗文,像秋日旷野里的垃圾一样,被秋风横扫。如下。

人民公路人民修,修好公路为人民包括但不限于这一句,类似的句式读者可以脑补——人民劳动修建了“公路”,修好的“公路”凝聚了人民的智慧,人民从公路这一成果里看到了自己的辛苦和成就。

脑子里很快又冒出反例来。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凝聚了自己所有爱意的对象爱,肯定是高智商的精神劳动,结果,成了别人的爱宠。人没有在所爱的对象那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TA转身就走了。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付出的劳动,凝聚的情感、心血,并没有获得回报;在“劳动的对象”看来,你的劳动毫无价值。你纯洁的鲜花一样捧在手心的劳动成果,可能改变了你自己,但在劳动对象那里,TA尽可以随意抛掷。

好了,在我的思维习惯里,这些判断一定是有反例的。那就对了。

题目问,“这句话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我是能“联想”,也能“思考”的动物,那么,题目就不再是“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这样一个肯定的、果决的判断;我一“思考”,一“联想”,它就变成了“我们的劳动改变了大地,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吗?”这样一个不确定的判断了。

上海卷作文题多年的命题核心理念没变,不要为外在语言形式的变化慌乱或者狂喜,检测考生的思辨能力和丰富深刻的见识,永远不变。

现在,我处于正常状态,认真讨论这道试题。
一、在充满变化的表述中找到两个关键概念
上海卷写作命题可以分析为在两个概念间建立起两个矛盾的判断,然后,让考生在貌似矛盾的困境里思考两个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

用符号表示就是:

材料中呈现了两个关键概念,S和P。

然后,形成“S是P”与“S不是P”两个矛盾的判断。

再分析两个判断各自成立的前提、原因、条件。
两个概念常常“潜隐”在简洁的材料里,只有2024年春考卷作文题表达最为显豁:综合已有知识是创新吗?“综合已有知识”与“创新”两个概念就在题面上。寻找2025年作文题的两个概念则要费一番心思。
第一句“我们的劳动改变了大地的模样”,这个“模样”就是第二句中的“大地的模样”。这样,两句话可变成一句话:我们在自己的劳动改变的大地的模样里看到了自己。
一个概念是“我们”(S),一个概念是“看到自己”(P)。“在自己的劳动改变的大地的模样里”作状语,表达我们看到自己所凭借的媒介,当然,这个媒介也很重要,必须伴随写作思考的始终。

二、运用两个关键概念形成两个矛盾判断,分析它们各自成立的原因、条件、前提
关键概念明确了,形成的判断就很清晰。

我们在自己的劳动改变的大地的模样里看到了自己。(S是P)

我们在自己的劳动改变的大地的模样里并不能看到自己。(S不是P)

接下来,分析原因。

1.我们在自己的劳动改变的大地的模样里看到了自己

为何能看到自己?

第一,我们的劳动改变了大地,播种、耕耘,大地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沉甸甸的果实,空旷的大地在劳动之后是金黄的稻谷、麦穗,凝结了劳动者的精神、心血、汗水。我们从大地丰收的模样里看到了自己付出的一切努力和梦想。

第二,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指挥人劳动的首先是人的观念、主意。工程师制造一件产品,先有他关于产品的设计图纸,按照自己的设计制造出来,产品就会体现他的创意和构想,成熟的工程师生产的产品,总是像贴了他的标签一样能被人辨认出来。画家作画,他跟普通人看到的是同样的物象,但他的眼睛能更敏锐地感受到光线和色彩的变化,他用自己对于色彩和构型的理解创作的一幅画,总是熔铸了他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趣味。成熟画家的画作,常常会带有他的独特风格。

第三,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无论抽象劳动还是具体劳动,无论物质产品生产还是精神艺术品的创造,人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劳作,生产或者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就是自我意志的体现当然,被动的、机械的、毫无追求的牛马一般的“劳动”不在此列。

2.我们在自己的劳动改变的大地的模样里不能看到自己

为何不能看到自己?

首先声明,两个矛盾的判断在一篇文章里不能同时成立,否则就违背了矛盾律。上文分析了“能看见自己”,下文即将分析的“不能看见自己”,表面上矛盾实际是用一个语词表达了不同的概念。这是分析的关键。

“看见自己”这个语词在肯定判断中表达的概念,其内涵是:在劳动成果里看见了自己的汗水、追求和意志。

“看见自己”这个语词在否定判断中表达的概念,其内涵必须重新解释,意思是:自己拥有、掌控劳动成果。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些诗句反映的劳动,是被人剥削的、凌辱的劳动,劳动者与劳动成果无缘,那些“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人,全面占有了劳动成果。真正的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盖起了房子,纺织了丝绸,“改变了大地”,他们站在改变了的大地面前,一无所有。

第二,我们的劳动,可能是一厢情愿的热爱却没有这方面的禀赋才能,如一个人热爱绘画却对色彩缺乏知觉,热爱写作却对语言完全钝感,他从事这项劳动,注定了是徒劳无功,无数的错误堆积,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他用色彩或者文字创作了很多产品,似乎“大地”丰饶,但这些所谓的作品里根本没有他自己。

第三,不是所有的劳动付出都有回报,有些劳动虽然很高明、可贵,但可能永无成果。夏瑜对红眼睛阿义的启蒙注定失败。“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我们付出了高贵的精神劳动,大地依然冷漠荒芜,这种劳动,最后会被完全否定、嘲笑、抛弃。在凄凉的大地里,有些人注定看不到自己。
有了正反两方面的思考,这则材料引发的话题,我们就能擒纵自如了。
文章的结尾,综合分析两种情境之后面对被劳动改变了的大地,一方面要明确表示,高尚的劳动要体现自身的追求,我们要在劳动中体现主体意志,进行富有创造的劳动;另一方面,如果目前的被迫劳动不合理、无谓劳动没结果,高尚劳动无回报,就要设法改变劳动形式、争取劳动自由、期待未来合理的、幸福的劳动。
编辑:青柠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新读写
《新读写》是上海报业集团主办、文汇报社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管的人气语文杂志,指导中高考和小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权威辅导读物,致力于让所有人爱上阅读、轻松写作。《新读写》杂志欢迎投稿,稿件一经录用即致稿酬,版权和网络传播权归《新读写》所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