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没有李白杜甫?

教育   2024-12-26 00:02   上海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活跃在唐宋时期的八位文章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和苏辙,犹如巍巍北斗,既各自闪耀,又紧密连缀。“唐宋八大家”之名最早由明初的文学家朱右提出,后茅坤编撰《唐宋八大家文钞》,令此称谓广为人知。实际上,更加确切地说,我们应称其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而我们熟知的李白、杜甫,文学成就则主要在于诗歌。

“唐宋八大家”因倡导唐宋两代的“古文运动”而彪炳史册,承载着中华文脉绵延千年的传奇力量。今天我们选摘《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精彩片段,穿越到唐宋时期,一睹宗师风采。


百代文宗——韩愈

长安数年,困厄已极,尤其是贞元十年(794),一个噩耗从宣城传来,寡嫂郑氏去世。韩愈三岁时便成了孤儿,依附兄嫂长大。对他而言,长兄如父,长嫂如母,郑氏不仅抚育了他整整十六年,更将赴京赶考的机会留给他,这样一位至亲之人过世,对他打击极大。韩愈在给郑氏的祭文中深情写下“在死而生,实维嫂恩”(《祭郑夫人文》),未能实现心中理想以报长嫂深厚恩情,成了韩愈心中难以抹去的遗憾。

身无立锥之地,满眼人事凋零,这大约是韩愈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其后几年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中,韩愈接连失利,愤懑之余,他接二连三地写信上书宰相,希望以自己的滔滔文才,打动这些为国选材的人,但也都如石沉大海般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虽然境遇困顿,这个时期韩愈也结识了很多与他志趣相投的朋友,如比他大十七岁的忘年交孟郊,与他共同推进古文运动的欧阳詹,著名诗人李观以及在宪宗时期官至宰相的崔群、李绛。同为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和韩愈更是自小相识。柳宗元虽是士族出身,但多替庶族发言,给了韩愈很多支持。韩愈是个非常喜欢交朋友的人,他常和朋友们一起举办“文人雅集”,或联句,或赏诗文,或切磋评论。与这样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谈诗论文,对韩愈的思想和文章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东汉以来,历经魏、晋、宋、齐、梁、陈、隋共八个朝代,流行的都是浮藻骈俪的文风。文章创作美则美矣,却言之无物,开始走向重形式而轻思想的衰败之路,这也就是后来苏轼所说的“八代之衰”。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韩愈在一篇叫作《争臣论》的文章里,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观点。

当时有个名士叫阳城,素有耿直敢言之名,但是在他被拔擢为谏议大夫之后,却一连五年未曾上谏。韩愈知道后很生气,作《争臣论》来批评他。文章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对阳城的为人和行事进行了直接而尖锐的批评。韩愈指出,身为官员,应当对自己的职位持有敬重之心,认真对待每一项职责,而不能像阳城那样敷衍了事。“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这句话既可视作韩愈一生的行为准则,也因其真知灼见成为唐宋两代的重要文论,这是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点。《争臣论》也可以视为他后来发动古文运动的一篇先导性文章。

 


文坛领袖——欧阳修

嘉祐二年(1057)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不可思议的节点。这年春天,几位璀璨千古的文坛巨星历史性地相遇了。一年前,苏轼、苏辙兄弟俩随父亲苏洵从四川眉山出发,过剑门越秦岭,历时两个多月抵达东京;江西南丰的曾巩结束了耕读生涯,北上应考;一代大儒张载,此刻正忙着和程颢、程颐兄弟辩论《易经》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他们共同相遇于一张皇榜之上。而让他们相遇的那个人,正是主考官欧阳修。

“我所谓文,必与道俱。”正因洞见了文和道的密切关系,欧阳修始终对北宋文风的变革怀着坚定的信念和高涨的热情嘉祐二年(1057)的科举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一年的进士里,唐宋八大家占了三位,官至宰相者多达九位,《宋史》有传者更有二十四位。欧阳修也因此被誉为“千古伯乐”。

用星光熠熠形容欧阳修的“朋友圈”绝不为过。与他相交的朋友里,除了对他的才华和为人倾慕已久的文学后辈苏轼、苏辙、曾巩,还有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著名词人晏殊、名臣包拯 …… 他们的交往逸事构筑起北宋文学文化的历史图景。

与之并称“欧梅”的宋诗开山鼻祖梅尧臣是欧阳修一生的挚友,两人一生唱和一百多首诗篇,通过诗文互答排遣生活烦闷。欧阳修认为,文章必须承担载道的功能。梅尧臣则将韩愈倡导的以文为诗发扬光大,让诗歌发挥更大的现实功能。正是这样的志同道合,让他们共同推动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一般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由欧阳修倡导力行,并经由苏轼的实践宣告完成。千古科考第一榜诞生的重要背景有两点:一是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国策上对于文官的重视带来的北宋文化大爆发。而欧阳修不畏反对之声,力主科举改革,才是这次考试人才井喷的直接原因。当时的北宋文坛比较推崇用词险奇怪涩的太学体,欧阳修对这种文风一直采取毫不妥协的批评态度。

……

洛阳不但是欧阳修仕官生涯的起点,也是他文学创作的转折点。他对唐代古文运动推崇的文以明道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韩愈追求儒家大道,而欧阳修认为,文章应贴近现实政治和实际生活的需求这贯穿他一生的思想对于推进古文运动功不可没。


旷世奇才——苏轼

汪洋澹泊——苏辙

元丰二年(1079)苏轼转任湖州知州,自此遭遇人生中最险的一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和弟弟苏辙的人生就此转折。

当时,苏轼在湖州上任不到三个月,突然被御史台以诽谤新政之名从州衙逮捕,解往京师。从湖州到京师二十多天的路程,苏轼被长途押解,一路示众,目击者称:“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孔平仲《孔氏谈苑》关押苏轼的御史台因有许多野乌鸦栖居于柏树之上,故被称为“乌台”,而这一案件,就是那场差点置苏轼于死地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之时,仍是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两党斗争激烈。苏轼作为旧党的中坚人物,屡次以诗文讥讽变法,令新党沈括等人对其恨之入骨,正设法除之而后快。苏轼在湖州上任后循例所写的《湖州谢上表》立即成了新党手中的把柄。苏轼很快遭到多名有心之人的弹劾,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监狱,二十日便被正式提讯。

为治他死罪,御史中丞李定等人还捕风捉影,煞费苦心地搜罗了各种苏轼诗文集,穿凿附会地指控他在诗里流露了对朝廷的不敬,一首一首地让苏轼解释。在御史台监狱,苏轼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审讯,深受折磨和凌辱。他心知凶多吉少,已觉自己大限将至,在狱中写下了绝命诗,作为与亲人最后的道别,令人不忍卒读。

苏轼蒙难之时,并非孤立无援。各路好友不顾被牵连的风险,为他奔走呼号,请求朝廷宽宥苏轼;杭州的父老甚至公开做道场,求告神明保佑。而最焦急的莫过于弟弟苏辙,他写下感人至深的《为兄轼下狱上书》,请求神宗免除自己的官职来为兄长赎罪。据说,在最关键的时刻,早已被罢相的王安石也连夜写信给神宗,提醒他宋太祖早年留下的遗训是“不得诛杀文人学士”,劝告神宗免苏轼一死。

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各方都在为苏轼求情。最终苏轼死里逃生,被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也受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苏轼贬居黄州后,苏辙将苏轼家眷送至黄州,兄弟二人也得以短暂相聚。

在黄州的四年是苏轼生命里非常特殊的一段时期。在这里,跌入谷底九死一生的苏轼变成了“苏东坡”。他开垦荒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夫。当他站在黄州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拿着锄将其取名为“东坡”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这个名字对中国文化史来讲,将会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公众号,内容选自《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新读写
《新读写》是上海报业集团主办、文汇报社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管的人气语文杂志,指导中高考和小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权威辅导读物,致力于让所有人爱上阅读、轻松写作。《新读写》杂志欢迎投稿,稿件一经录用即致稿酬,版权和网络传播权归《新读写》所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