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   2025-01-15 04:00   浙江  




期末复习 | 九年级道法上册

【重点问题】整理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4)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2.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综合国力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人民生活方面: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幸福生活。
(3)国际影响力方面: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到共建“一带一路”,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3.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为何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要依靠改革开放。
(2)新时代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将改革进行到底;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5.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为什么要共同富裕?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7.如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2)党和政府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8.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创新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9.为何要坚持创新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3)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5)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6)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10.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1)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1.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

12.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

(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3.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万众创新?
1)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

14.青少年怎么创新?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探索;
(4)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5)要拓宽思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
(6)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5.什么是民主?民主的实现靠什么?
民主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实现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

16.社会主义民主是怎样的?什么特点?新型的民主?
(1)是种新型的民主,从中国社会生长出来,是有生命力的。
(2)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目的是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

1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是什么?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国家繁荣富强。

18.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主形式!
(1)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
(2)协商民主,决策时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19.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有哪些?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20.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监督权的具体体现。民主监督的意义: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防止权力滥用,也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

21.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1)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
(3)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22.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要具有社会贵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

23.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要自觉遵守宪法;
(2)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要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增强民主意识。


24.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生活?
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公民通过合法途径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合法权益。


25.法治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6.法治的要求有哪些?(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27.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8.政府的作用和宗旨:
作用:一方面,管理社会事务;另方面,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权力来源: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

29.法治政府:
(1)含义: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2)核心内涵:依法行政。

30.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31.怎样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和公民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
A.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B.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提高政府公信力。(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


32.全面依法治国:
(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要求(16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3.怎样厉行法治?依法治国的具体做法:
(1)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做守法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4)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34.建设法治中国,为什么要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35.建设法治中国,青少年怎么做?
(1)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2)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3)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和自身合法权益;
(4)向人们大力宣传法治知识和重要性;
(5)坚决同破环法治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36.中华文化:
(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作用: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一脉相承的原因: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如何传承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37.文化自信:
(1)原因: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来源: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
(3)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还要互相交流借鉴。


38.中华传统美德:
(1)重要性(意义、原因):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熔铸了中华民族民族志向、民族品格和民族理想,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内涵:爱国情怀,奋进品格,高尚情操,伦理规范等。
(3)青少年如何做:
①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39.民族精神:
(1)重要性: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要生存与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否则会失去生命力。
(2)中华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与时俱进。
(4)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表现):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C.改革开放时期: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5)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作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6)传承与弘扬的表现:
①表现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忘死;
②表现在关键时刻见义勇为,无私奉献;
③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4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意义、重要性: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引领,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2)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
(3)如何培育和践行: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要勤于学习,注重修养,勇于实践,踏实做人。


41.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1)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2)新的特点:①增速趋缓;②出生率低;③老龄化加剧;④男女性别比失衡;⑤城乡分布不均衡;⑥“独生子女”社会问题。

42. 我国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原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43.为什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1)生育政策要随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4. 我国的资源现状与危机?
(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3)危机: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5.我国环境形势与危机:

(1)现状: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得我国环境问题严重,各类环境污染问题高发;

(2)危机: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6.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

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7.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1)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 ,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48.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49.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坚持绿色惠民;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50.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基本政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4)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51.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表现:
各民族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52.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各民族在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3)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4)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53.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
(1)原因: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2)做法:
①经济社会方面:
A.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
B.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②民生方面:
A.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B.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C.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D.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③文化方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54.反对分裂:
(1)做法:
①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③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2)原因:
①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②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55. “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56.怎样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57.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3)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58.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3)两岸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


59. 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梦?
(1)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执着追求实现小康的社会梦想;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3)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4)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60.中国梦的含义:
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61.“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步:1981——1990年,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000——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62.“两个一百年”目标: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3.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6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什么重要意义?
(1)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
(4)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6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66.从 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
(1)从 2020 年到 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7. 怎样实现中国梦?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即:科学发展理念),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即:“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即:“四个全面”)。
(2)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68. 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原因是什么?
(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党的领导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69. 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自信的中国人的表现?
(1)对国家有认同;
(2)对文化有底气;
(3)对发展有信心;
(4)自信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5)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即:“四个自信”)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研讨,在学习中分享、在分享中提升,用道德净化心灵,用法治规范人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