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局下,中日如何“携手”开出新局?

文摘   2024-12-06 16:02   北京  

“实现中日携手,离不开正确的相互认知,离不开牢固的政治互信,离不开密切的互利合作。”在于12月5日闭幕的第二十届“北京—东京论坛”上,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原驻日大使程永华如是说。他点到了本届论坛主题中日携手推动重塑多边框架下的国际和平秩序”的核心词“携手”。

闭幕式现场

何为“携手”?如何“携手”?要知道,中日此番携手,需要面临国际大环境和东北亚地缘政治小环境的双重“低气压”当前,世界正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和地区局势变乱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上升,对抗冲突频仍,全球治理缺失,世界乱象严重。对此,程永华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当前全球性风险叠加,经济上深度捆绑的邻国之间应该多商量、多合作”。

程永华(左二)

01. 

如何携手?唯有秉持初心、沟通合作

面对动荡的国际和地区局势,抱团取暖、坦诚对话、深入沟通、深化合作已成为唯一的正解。在这方面,从中日关系低点起步,在两国关系风雨坎坷中行之不懈持续20年的“北京—东京论坛”,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也提供了最好的表率。

一个中日之间的民间对话沟通平台20年来从未中断,光凭这一点就已很了不起,原因何在?日本原首相福田康夫一语道出真谛,“‘坚持就是力量’,正是通过坚持,论坛才能不断积聚更强大的力量”。 中国外文局局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杜占元也谈到了论坛成功举办的三点启示,“只要坚持民间交流、坦诚对话,坚持增进互信、凝聚共识,坚持世代友好、互利合作,中日关系就一定能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迎来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见证论坛成长的中国外文局总编辑高岸明则用了好几个生动事例说明论坛一路走来的不易。例如,中日嘉宾风雪之夜“长途奔袭”赶赴大连参会,论坛创办人赵启正将“吴越同舟”为题的丹青赠予日本友人,中日嘉宾用毛笔合作书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书法作品,中日主办方近十次“挑灯夜战”最终出台一份份富含求同存异东方智慧的共识文件,等等。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唇枪舌剑,无论是其中的“温情脉脉”还是背后的“惊心动魄”,论坛20年间的无数佳话都印证了主办方念兹在兹的两个字——“初心”。

中日嘉宾共同见证论坛新十年签约。

论坛走过不平凡的20年,即将面向新的10年。在新起点上,作为承载“1.5轨”中日官民对话沟通平台重要职责的“北京—东京论坛”,如何才能在起伏不定的中日关系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发挥更有效的价值?日兴Research Center株式会社理事长、日本银行原副总裁山口广秀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在中日双方有识之士巨大热情的推动下,双方都在朝着积极方向努力,背后反映出的是强烈的危机感”。

02. 

如何携手?唯有求同存异、直面问题

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20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国际格局、地区形势和中日关系,绝对称不上是“温情时刻”。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用四句话道明了当前世界秩序的困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地缘政治竞争和阵营对抗有加剧之势,并有导致世界陷入对抗、冲突、分裂的风险;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经济问题受政治主导,使全球化偏离正确方向,出现“脱钩断链”“去风险化”“小院高墙”等乱象;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运转不灵、效能不彰,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国际社会特别是负有主要责任的大国,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上缺乏共识,缺乏政治意愿,缺乏行动力。


吴海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杨伯江提到了日本政府对华的一些消极动向,如进一步紧密日美同盟,追随美国与华竞争,加速“正常国家化”“军事大国化”步伐,在新版《防卫白皮书》中首次称中国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等。中日同为亚洲和世界重要国家,中日不稳给本就充满对立撕裂的国际形势增添了更多风险,也给本就充满不确定的世界增添了更多不确定。

不止一位中日与会嘉宾提到了在论坛召开前夕发布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特别是中日国民对对方好感度保持低位徘徊的严峻现实,并对此充满忧虑。国民好感度低,说明中日国民互信不足,存在“信任赤字”,最近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两国有些人本已对对方国家存在的刻板印象由此固化,这可能是最不幸的事实。福田康夫坦言,“现在日中关系面临着对话危机、相互理解危机与信任危机”

如何解?很多嘉宾都把关注点转向了一个重要群体——青年。中日关系的根基在民间,未来在青年。“北京—东京论坛”的青年对话已是连续第三年举行,规模日益扩大,参与性也越来越广泛。对话中,中日青年精英都提到了一个词“行动力”。“行动力”要从树立正确认知开始。中方嘉宾谈道,青年一代应该是最有创新力创造力的一代,最没有认知束缚和固有框架的一代。同顶一片蓝天,同住一个星球,面向未来,青年人应首先突破刻板印象和“框架”约束,树立彼此正确认知。


青年对话现场。

青年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综合战略研究室主任卢昊用“半杯水”做了形象的比喻,“如今的中日关系好比杯子里有半杯水,有些人看到的是只有半杯水,有些人则看到更大的空间,我们应该从危机中找到两国关系转圜的契机”。东京女子大学特别客座教授高原明生则认为,“关系不是只有政治、安保、经济、文化问题,双方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需要均衡看待,不能只用一种标准一种视角看待”。

“行动力”更需要动起来、走出去,走到对方国家和对方国民中去,做到民心相通、以心传心。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院博士生、全日本学友会会长王成蹊提议,消除隔阂要先从“第一步”开始,这就是双方国民都要有相互交流的意愿、突破认知束缚和刻板印象的意愿、携手解决问题的意愿。日方嘉宾、美国大型IT企业经理苍田尚弥更是谈道,当前构成现代世界发展潮流的基本都以欧美思想文化为主,“我对中日两国同时奉行的传统东方文化具有浓厚兴趣,我们应当重视东方文化蕴含的巨大能量”

中日同时奉行并传承的东方智慧意涵广泛,影响深远。程永华认为,“求同存异”的前提是承认彼此之间政治、社会、经济体制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平友好的合作关系,只有尊重“和而不同”,才能发展面向未来的良性关系。浙江省台州市和合文化研究院院长何善蒙提到了“和合之道”。他认为,和平、和睦,合作、融合,“和合文化”给求解时代课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和方法。

03. 

如何携手?唯有超越国界、面向未来

不仅“北京—东京论坛”要面对新10年,中日两国也将面对新10年和更广阔的未来。所以,两国不但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学会正确相处之道,更要在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未来格局中找到彼此的利益契合点和增长点,以合作对话姿态迎接艰巨的全球性挑战

中日未来的合作领域引发与会中日嘉宾的热议。经贸分论坛的主题就扣合了这一点,其主题是“重塑多边框架下的国际经济秩序与中日经济合作”。要说现阶段中日两国需要共同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特朗普。

财政部原部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提到,特朗普威胁上任后向中国输美商品增收10%关税,甚至要对华征收60%关税,“日本同样对美有巨大贸易顺差,特朗普上任后也许会更加强硬,把关税作为谈判手段,这一不确定性是中日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楼继伟(中)
三菱UFJ银行常务执行董事、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长谷川由树也认同这一点。他认为,特朗普当选后会加大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日中需要建设透明、稳定、可持续的两国间供应链,“日中企业的第三方合作是新的商机,应以此对抗贸易保护主义”。

当然,中日合作不是应对一时之需,更不只是为了应对一个特朗普,还有更广阔的空间。中日两国同样面临老龄化、少子化的严峻挑战,楼继伟建议,日本政府财政支出中的35%都应用于防止老龄化和少子化,在这方面日本的工作做了30年,其经验值得中国学习。


易纲(中)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易纲认为,中日数字经济合作潜力很大,两国可在移动支付、区块链技术上实现互补,确立优势。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原驻美大使、原驻日大使崔天凯认为,中日应共同支持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共同坚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合作,共同帮助全球南方的发展中国家


崔天凯

中方的建议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日方嘉宾的契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原所长河合正弘提议,日中应联手维护WTO等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在建立新的自由贸易制度性框架方面,合作空间很大。山口广秀言简意赅,直接提到了日经贸合作的两大重点——重塑供应链,去经济安保化。

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需要从一个更宏大的国际格局和政治经济视角去看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胡晓炼指出,中日两国合作不能过于受到外部环境干扰,防止经贸、科技问题泛安全化,防止“贸易武器化”“货币武器化”。这一干扰由谁造成?影响中日合作的至关重要的“第三方”是谁?国际格局为何动荡频仍却始终无解?吴海龙指出,大国竞争是当今世界充满动荡的一个突出原因。毫无疑问,中日携手合作,需要有效排除外部干扰,有效建立战略自主,摒弃狭隘的地缘政治和阵营对抗影响,只有这样,中日才能开出更广阔的未来。


胡晓炼(左一)

知易行难。中日携手合作面向未来的道路一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正如程永华所说,“扣好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这粒扣子,叫对话,叫超越。面向未来,中日必须学会超越两国关系,超越地缘政治,开辟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日中两国不再局限于双边范畴或是东亚一隅,而是胸怀国际社会大局,放眼全人类未来福祉展开深层次讨论,这堪称一项了不起的壮举。”福田康夫这样评价。这既是对从“弱冠”走向“而立”的“北京—东京论坛”的良好期许,更是对中日关系面向未来持久发展的深沉建言。

作|者|介|绍
 张雪松 

聚焦中国特约评论员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
传播业务总监、战略研究部主任




编审 | 胡俊峰、刘倩
微信编辑 | 刘倩

▼▼▼▼▼

汇聚海内外专业思想和独到观点
聚焦中国ChinaFocus 为您提供
最新鲜时评和最深度解析


欢迎关注,感谢支持!

聚焦中国ChinaFocus
Distinctive, in-depth and thought provoking, China Focus offers expert analysis on all things Chin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