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气温逐渐下降,寒冷宛如一位无形的指挥家,引领着机体的阳气向内收敛。但过度的寒气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它会破坏皮肤的防御功能,使脏腑的阳气受损。这种过度的、具有致病性的寒气,便是我们所说的“寒邪”。中医有什么驱寒小妙招呢?
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双脚(水淹没踝关节处),每次浸泡20-30分钟(其间可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宜。
盐水泡脚:可以缓解脚气、杀毒除菌。
生姜泡脚:驱寒除湿,刺激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陈皮泡脚:滋润足部,通经活络。
花椒泡脚: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睡眠,还可缓解痛经。
艾叶泡脚:驱寒除湿,促进身体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帮助寒气排出。
红花泡脚:活血化瘀,改善体力,促进气血运行,进而提高睡眠质量。
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激发经气活动,达到温经散寒、维持血液运行正常的效果。
关元穴:从肚脐中起,横向距离腹部的正中线上,约四指左右位置。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颈后部明显的突起点下凹陷处。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神阙穴:位于肚脐眼。
通过推揉腹部,可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达到疏肝理气、开胃健脾、补肾益脾、放松身心的效果。
推腹:用指推和掌推,以肚脐或腹中线为中心,从中心往两侧或从上往下推,反复推5-10分钟。
柔腹:保持平躺的体位,双手手指叠加放在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动肚脐周围,每次按揉10分钟左右。
练习八段锦可以通理三焦,促进新陈代谢,调健脾胃,促进消化腺分泌和食欲,疏肝理气,缓解肝郁,固护肾腰,延年壮腰背。
通过按压相应的穴位,刺激经络,促进气血通达,从而驱散体内寒气。用拇指或中指轻轻按压穴位,以感到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摩约3-5分钟。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驱寒的关键是保持身体温暖,特别是头部、背部、颈前部、脐腹部及足部的保暖。可以多穿保暖衣物,尤其是贴身的棉质内衣。其次,饮食上应多食用温补食物,如姜、葱、大蒜等,也可熬制姜汤来驱寒。此外,适量的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最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也是预防寒邪侵袭的重要措施。
来源:温州市中医院
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