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主任就为什么要进行“大单元教学”、如何设置“单元核心任务”、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如何确定“可达成、可观察、可评价”的单元目标,以实例做了详细的诠释。
核心素养在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表达,让学生在面对新情境、新任务、新挑战的时候,能够灵活运用在每一个学科里获得情感态度、思维方法,坦然面对挑战、顺利解决问题。“理解力大单元教学“前后融通,上挂下连”让教学活动更加整体化、结构化。课堂上以单元核心任务展开,通过完成一个一个的课时子任务,从“用以致学”到“学以致用”,基于理解的大单元,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雷丽婷、陶上、孙欣萌、刘宗振、王雪奇、李冉老师,针对理解力大单元教学:学情分析、前置作业的设计、真实表现性任务、一年级新教材结构整合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雷丽婷老师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分享。主要从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如何确定学生获得学习成果的程度、哪些学习经验表达出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以及哪些问题值得我们记录等四部分进行了总结与分享。
陶上老师进行“克与千克”分享。陶老师从核心素养、核心概念、学情分析以及知识梳理四方面进行了总结。通过课本例题及课后题指出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的区别,同时注重估算测量方法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孙欣萌老师进行《大数的认识》教材分析。介绍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结合具体实例解释万以上数的含义并会认、会写、会用。详细解读了基于整个单元的概念结构网,强调本单元学习开启时的前测,了解学习的起点,重构教学内容,把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
刘宗振老师进行《小数乘法》教材分析。从相关课程标准、学情、单元大观念、大任务等方面层层分析,着重指出小数乘法这一单元教学的方式方法、重难点。此外对学生学习的困难性,结合生活实际,指出让学生在情景和需要中学习,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引起大家的共鸣。
王雪齐老师分享进行“位置与方向(二)”教学分析。从相关课程标准、大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本单元的解读。王老师指出,“用得到的最吸引人”,秉持着这一观点,设计出景区方位图的单元作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
李冉老师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分析。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提出应在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高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理念,李老师重构本单元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凑十思想以及转化思想。
最后,赵明主任表示胜利“基于理解的大单元教学”范式研究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以真实表现性任务贯穿,“开课亮目标”“结课看评价”,高度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坚定的一步一步走下去,最终受益的会是我们心爱的学生!
朱冉冉、焦香玲、张可晓、张明星、隋文、朱庆刚老师分别从教师教育情怀、亲子阅读、可操作的教学工具、细致可行的教育方法、给予力量的励志故事、前沿话题AI世代,做了精彩的分享。
朱冉冉老师分享《教育,向美而生》。从作者简介、内容简介、作品赏析以及读后感想四部分进行赏析。本书汇集了郑英老师的17篇教育随笔,书中不仅提供了班级管理的典型案例,还自始至终贯穿着教育向美的育人理念。教育生活之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享受教育之美。
焦香玲老师分享《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像主人公尼尔斯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犯过错误,甚至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但是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决心去改正,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在日常教学中也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和纠正。
张可晓老师分享《把数学画出来》。此书旨在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数学知识从静态到动态转化,把数学思维外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感受“画”,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而教,画好数学,将画图意识融入到每一课中,感悟颇深。
张明星老师分享《一线教师》,从教师日常所遇到的作业、纪律、班级卫生、课外阅读、复习等方面进行分析。巧妙展现教育教学智慧,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实际有效的方式方法。文中提到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亦慈亦严”,注重多反思。教师除了耕耘和忙碌,还应该仰望星空,让星光照亮自己实践的智慧。
隋文老师分享了《小小浮浪人》这本书,它以主人公“小小”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一个从底层女孩到学术巅峰的非凡旅程。隋老师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被在乎的人在乎,被在乎的人也要好好珍惜。同时,也别吝啬自己的一点小善意,也许可以改变人家的一生。
朱庆刚老师分享的图书是《教育新语》,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变革教育,为家长和老师刷新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的重要参考。朱老师阅读后受到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教育变革的挑战,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思想有声,行动留痕,在时光里赶路,在研究中成长。胜利大家小学数学团队全体教师将潜心让单元整体教学的思想扎根于课堂中,发挥集体的智慧,研究单元结构化设计,在摸索和实践中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打造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下的深度课堂,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