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为纲,循法而治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2024年12月4日是第11个国家宪法日。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新中国宪法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每一次修订都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在宪法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确保宪法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保证国家权力有效运行,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调整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宪法的基本价值是保障人权。宪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在于保障公民权力,其手段主要是设置与限定国家权力。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2.宪法与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从宪法的基本内容来看,宪法主要确保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效保障,其中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规范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也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
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取得赔偿权和宗教信仰自由。
其他权利。保障妇女的权利,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保护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正当权利等。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宪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的义务。
依法纳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其他基本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劳动和受教育的义务。
2024年“宪法宣传周”活动主题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间为12月1日至7日。今年“宪法宣传周”活动的重点宣传内容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推动宪法全面贯彻实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通过一个个公正合理的判决,回应群众对司法热点问题的关切。在价值层面昭示法治捍卫公平正义的宗旨,有助于坚定“法不庇恶、邪不压正”的决心和信心,强化全社会对法治的信仰。当遵法守纪者扬眉吐气、违法失德者寸步难行,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和现实,全社贫充满正气、正义。法治中国的光辉将照亮每一个人。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