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做选择,其中大多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只要是在做选择,我们心中就总会有一些标准,比如效率、性价比、压力最小、快乐最大、他人满意度……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只要有标准,选择的结果就可能不如人意。当选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时,也就意味着我们会经常面对自己的决策失误。
虽然这些选择大多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回家的路线规划、晚饭吃什么、跟朋友见面的时间地点……”,对生活并没有实质性影响,但“决策失误”却像是能力考量得到了低分,而经常性的“决策失误体验”则会不断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心。
那些追求完美的人就是这种情况的受害者,他们常常会想:“我怎么老是犯糊涂、我怎么什么事都处理不好、我怎么这么无能……”于是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或者极尽全力去计算生活中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让自己成为一个不会犯错的人;或者遭受着内心此起彼伏的自我否定,并且还要在别人面前极力掩饰。不管哪种做法都让他们活得很累。
鉴于前者(成为不会犯错的人)几乎不可能做到,所以追求完美的人实际上往往又是外强内虚。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可以重新看待那些所谓“完美主义者”,他们中的多数并没有追求“把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而是执着于避免大量鸡毛蒜皮的“选择失误”。
该如何解决呢?
树立一个全新观念非常必要: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人在面临大量决策和选择时,都不可能不出现错误,选择失误其实是生活的常态。
也许有人会反驳:那些成功人士不是常常做出正确决策吗?
其实成功人士也只是在重大事件上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才使得他们获得了成就以及被大众所知,而在日常生活那些细枝末节的事物中,他们跟普通人一样也会经常犯错。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们身边人撰写的回忆录中发现证据。不过,出于作者难以避免的崇敬心态,回忆录中成功人士的非理性行为往往被称之为“怪癖”,但实际上,那就是他们作为凡人的真实一面而已。
其实每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怪癖,但是,谁又会关心呢……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只需要在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做出正确选择就可以了。
但有意义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是社会的认可?还是金钱的收益?
以上这些标准或许成立,但我认为还有一个更加理性的标准,就是“有意义”通常意味着“可积累”。
注意,“积累”指的不是加法而是乘法,这是重要的区别。
按这个标准你就可以发现,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即使你做出了正确选择,但得到的收益也仅仅是这一次的,不会对下一次产生影响。
让我们用学习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可积累”,学习的收益就是我们获得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换个说法,也是我们能够处理的问题的领域,领域越大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在学习碎片知识,你也可以获得一小片自己能够处理的问题领域,学习不同的碎片知识,相当于每一片领域的简单相加,但完整学习一门学问,你能处理问题的范围会随着学习的深入得到几何式的扩张,这就是乘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可积累”。
在我指导那些遇到恋爱问题的男女时,我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会跟异性交往的原因在于内心不自信,而当我研究他们的不自信时,又发现问题的根源常常集中于过分的完美主义。比如,一个内向直男,面对自己的女神可能一句话都说不出,但脑子里却会设想出一百种对话方案……
所以,本文想告诉大家的是:
那些自卑的人往往比一般人更关注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完美主义的一个特征),但要把这些细枝末节的每一部分都处理正确其实是比做个成功人士更加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那些“可积累”的事情,让自己轻装前行并且获得不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