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 自习室
那天,青青想要抓紧时间复习网课,便向下班回家的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请求:“我要赶上学习进度,今天你可以做饭吗?”
青青从先生的表情看得出,他不乐意,“那待会你洗碗”,说完,先生进了厨房。
先生的表情和话语让青青心里很别扭,因为她想到了自己平时是如何尽力照顾先生的。就像上次,先生单位业绩考核,她主动承担了所有的家务,给先生留出更多时间准备工作。今日,类似的情况,他怎么可以如此对待自己呢?
一个念头开始进入大脑:我爱他胜过他爱我。
这让青青更加难过,她开始想起更多往事。
上次,妈妈准备了很多礼物,让她和先生给婆婆带去,先生一概拿走了。可是,婆婆让先生给自己妈妈带点东西的时候,先生就各种推三阻四地拒绝。
还有,那次......
这些过往的碎片像是一座大山,横亘着压了过来,让青青对婚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瞬间觉得前路渺茫。
“是的,他太自私了,他爱他的家人远远胜过爱我和我的家人。我怎么和一个如此自私的男人在一起?我的婚姻就是一次失败的选择”。
先生做好饭,青青已经没有了胃口,她看着眼前这个男人,内心的失落与难过此刻变成了按耐不住的悲伤与怨恨。抱怨像是亟待冲出牢笼的猛兽,开始冲向先生......
就这样,俩人发生了冲突,不欢而散。
青青找我咨询的时候,第一句话是“我想离婚”。听了她的陈述,我理解她的心情,更理解她的需求,正因为如此,我也深知他们的感情并未破裂到离婚的地步。
她的内心声音是“我可以为你主动付出,甚至去做我并不喜欢的事,可你为何不乐意为我做哪怕一点小事?”
青青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婚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那就是:不公平感。这不仅仅是造成很多人婚姻不幸福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人们陷入工作和生活纷争的原因。
追求公平不对吗?不是不对,而是公平与否由谁说了算?获得公平的现实性又有多高?
也许青青认为自己只是在争取个人“应得”的,因为她上次为先生承担家务的时候是主动的、乐意的,所以,先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是应该的,也是自己应得的。
所以,在先生未能如其所愿时,她只看到先生的“不乐意”带给自己的“未得”,忽略了先生做饭的实际“行动”带给自己的“所得”,因为只有后者还不足够,她想要的更多。那就是,先生不但要做饭,还要愉快地去做饭。
人们往往更关注“我做到了而你未能做到”的事情,而忽略“他做到而自己未做到”的那部分。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想要得到更多,与之相伴,觉得自己实际所得甚少,即,自己的“所得”低于“应得”,而别人的“所得”高于“应得”。工作中,总觉得别的同事做的少自己做的多,而别人得到的奖励比自己多;生活中,总觉得这个家更多是自己在付出,而对方只是在享受。
表面上看,人人都在追求公平,其实,公平并非真正的追求,想到更多才是真正的追求。永不满足的心理,导致人们低估自己的“所得”、高估自己的“应得”,所以感觉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常占多数。“想要更多”导致只有弱者才想要公平,一旦成为强者,就想占有更多资源。
讲述公平的真相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婚姻中追求公平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不执着于公平的时候,我们才能回归现实,根据需要做一些更有意义的实事,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口诛笔伐,或者因为没有得到而自怨自艾。
实际上,青青的怨恨,不仅源于“自己做的多,先生做的少”的不公平感,更是因为她对不公平感的上推归因:我爱他胜过他爱我。
因为我爱他胜过他爱我,所以,我为他做的多,他为我做的少。
正是这种推断,让这件生活小事变成了大问题。
为什么青青会如此推断呢?这与女性最大的恐惧有关,那就是“被自己爱的人抛弃”。而青青在这方面的恐惧可能更甚,因为她曾有过被同学孤立的经历,这造就了她深深的自卑与负面信念,她觉得自己不招人喜欢。
在工作中,她担心同事不喜欢她,会被同事的一些举动影响情绪,回家后都是先生安慰或者开导她。当然,在做饭这件事发生的时候,青青忘记了这部分“所得”——先生给她的情绪抚慰。
青青觉得自己不够好,这种对自己的不认可使得她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导致她觉得必须做点“让对方欢心的事”才能让对方高兴,对方才能喜欢自己,自己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她会刻意做出一些“讨好性”的付出,比如主动照顾先生的单位考核,虽然先生并未提出需求。
这些行为还在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我对你这么好,你不能辜负我”,从而换回对方的爱。
然而,一个人付出的越多,越容易对伴侣失望,特别是“为了满足对方”委屈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之后,一旦面对对方不愿意作出同样的努力,失衡感会更加强烈,不公平感也会随之而来。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过,“你之所以总是预料到要受辱,其背后实际上是担心自己有理由受到嘲弄”。这句话说出了一大批心理真相:我不做点让他喜欢的事的话,我就会失去他的爱,因为我本身不招人喜欢。
这必然导致“不公平”。她需要不公平来刺激对方的亏欠感,如此才能让自己这个“不招人喜欢”的人因为“对你好胜过对我自己好”而被对方善待。
所以,她才会先做出打破平等的付出(把自己的需要放在次要位置来优先满足对方),试图得到超越公平的待遇(让对方舍己为我)。
过度的付出通常都是为了回报,她需要对方的亏欠感做保障。
即便不需要亏欠感,女性也更容易对亲密关系主动付出。这是由女性的性别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影响决定的。
相比男性,女性更倾向于用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来获得爱与亲密关系,爱与亲密关系可以让女人感受自己的存在价值;但是,男性不一样,男性更倾向于提供事情的解决方案来展示自己的能力,而能力是他的存在价值。女性寻求关系,男性寻求能力,所以,女性更容易在关系中付出,男性更愿意独立解决来展示能力。因为女人的付出目的直指关系,所以更容易在关系遇到挫折时产生不公平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男性不付出,只是男性在关系中的付出会更被动且更集中在能力的提供而不是情感的表达。(题外话:智慧女人要懂得激发男人的能力来解决现实问题,成为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个伟大女人)
讲述这个差异,是让我们更清晰地意识到,男女的不同表现带来的“不公平感”并非完全是因为“谁爱谁更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它受到人性(都想要更多)和两性特点(对关系的寻求方式和程度不同)的天然制约。悲观一点说,婚姻中的不公平感可能永远无法真正彻底解决,除非你放弃对公平的追求。我们只能通过更积极的自我调节来减弱“不公平感”的产生和影响力。别以为男性就不会觉得不公平,只是男性的不公平感来自其他方面,比如,“自己在外赚钱那么辛苦,回家还得不到妻子的体谅”。总体而言,女人更希望“多些牵扯”,男人更希望“少些麻烦”。
要想克服天性的制约,需要我们看见区别,尊重差异,用心去引导而不是用道德去批判。否则,只能是自以为是,让自己更痛苦。
*具体怎么做呢?*
回到青青的案例。
在先生单位考核的时候,青青主动承担所有家务,这实属非必要举动,除非先生提出请求(其实在男人不提出请求的时候,无需去刻意提供帮助)。
要知道,如果一个人总是主动付出,然后期待对方同样的回报,对于对方来说,也是一种压力。久而久之,为了摆脱亏欠感,他会把对方的这种付出合理化,比如“你愿意做这些事”。人间凡事皆有度,付出并非总是“好事”,因为付出者常常成为“爱的绑架者”,特别是为了获得对方的爱而去付出。
所以,为了减少“不公平感”,给女性一个提示:
不要刻意主动付出,给自己增加“多余的心理失衡”因素,这是无谓的牺牲,最终也不过是一种“自我感动”。
通常来说,相对男性,女性大概率上会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琐碎,特别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喜欢做但是又必须做的事会很多,这一部分已经足够容易让人们心理失衡了。
这并不是说男人不对家庭付出,男性的付出相对集中,比如挣钱,但是女性操心孩子吃喝拉撒睡的事务,会更加消耗精力。
简而言之就是,女人在婚姻中必须付出的已经够多了,聪明女人要学着少做一些“自我感动”的事来讨好对方。
这也是我想特别强调的:男性恐惧失去力量,女性恐惧失去爱。担心被爱人抛弃的焦虑导致女性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绪中,从而做出一些“自我感动”的事情。然而,男人可能根本没有留意这一部分琐碎,即便留意到,也不太在乎,而你却在等着回报。相比你的劳动付出多少,他们更在乎你没有给他添麻烦,他们害怕被束缚从而失去自己和其他男人战斗的力量。说到底,自我感动带来的往往是自我伤害。
因为对失去爱的恐惧,女人习惯于主动提供帮助来保障爱,正因为如此,女人更需要理性来克服这一点,而不是被恐惧牵着鼻子走。要知道,真正的价值在自己,真正的爱在内心,要学着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的人才会允许别人爱他们自己,允许自己“不做”,才能允许别人“不做”,在期待落空时才不至于情绪崩溃。
还有一点很重要:
如果“不公平感”的伤害指数是5级的话,由此上升为“对方不爱自己”的伤害指数就是8级,这是扩大冲突的过程。
而缩小冲突的过程就是“就事论事看行为”。无论先生是否乐意(这是他的情绪问题),行为上,他依然满足了青青的请求,这本身就是爱的表达。男人善于自己解决问题,而不善于处理对方情绪。
如果把“他虽然做饭了,但是他不乐意”变成“他虽然不乐意,但还是满足我的请求做了饭”,是不是感觉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