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前教育(作者:陈永生)

旅行   2024-09-14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陈永生




















我是1949年出生的,1954年上的幼儿园,两年,1956年入小学。


入小学前所接受的教育,应该就是所谓的“学前教育”吧。我的学前教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幼儿园、邻居时同生、我爷爷。


幼儿园

幼儿园,记得我们小时候都叫“幼稚园”,名称有点不同,可能与时代有关。

1、位置

那时,我家住在斜徐路1254弄(后改为肇嘉浜路193弄),在打浦桥与大木桥之间,所以,我就近上的幼园就在打浦桥,因为那时的幼儿园不像现在这么普及。

幼儿园的具体位置在徐家汇路与建国中路之间的瑞金二路上,泰康路的斜对面,整幢建筑坐西朝东。(见附图1)


附图1

2、格局

这是个带院子的法式建筑,古朴、气派,因为这一地区以前是法租界。

另外,这一带又是打浦桥商业区,店铺栉比鳞次、交通车水马龙,很是热闹。(见附图2)

附图2

(关于这一地区的详细情况,参见拙作《打浦桥》,载2021年12月29日《上海老底子》)

幼儿园一进门,是个天井,北方人叫院子。南、北、西三面都是房屋,呈“U”字型,好像都是三层楼,显得高大。

其实,在当时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幼儿园的,不久后便发现,它是一个小学里的一部分。因为我曾去过南面的楼上,看到过教室,还有就是老师办公室里的鸟类标本,这说明至少是个小学。

我们的幼儿园就在这幢整体建筑北面的底层,两、三间大屋,即一进院子的右侧。(见附图3)

附图3

3、名称

那时还小,不知道这个幼儿园叫什么名字,长大后才知道它当时是附属于这个小学的,小学叫“中正小学”。

沧海桑田,多少年后这个小学沒了,好像整幢建筑都成了幼儿园,门口挂的牌子是“上海市卢湾区瑞金二路幼儿园”,简称“瑞二幼儿园”。

4、老师

一般来说,幼儿园的老师都是女的,我们幼儿园亦然。

我们的老师姓“严”还是姓“阎”,不知道,反正是这个发音。然而,当时我觉得她姓“年”,因为对我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个发音唯有“年”有印象,因为年年要“过年”。再说,“年”与“严”“阎”这三个字在上海话中是同一个音,都念nian,既然这样,那就权作“年老师”吧。

我至今还记得年老师的模样:高高的个子,长腿,微胖,短发,脸面饱满,眼睛明亮,皮肤白晳,那时大概也只有三十几岁吧。

她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从不严肃冷脸,更不用说训斥孩子了。

5、生活

幼儿园里有些什么玩具?做些什么游戏?我早已记不得了,毕竟那时年纪太小。当然,少不了“排排坐,吃果果”,至于唱歌、涂蜡笔之类的也肯定是有的。

不过,吃些什么,倒有点儿印象。是啊,孩子嘴馋,又是长身体之际,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应该说对吃是最感兴趣的,于是便成了记忆最深的。

每天,家里吃了早饭去幼儿园,到10点左右,有点心,一般是两块饼干,外加一小杯水或牛奶。午饭通常是米饭、面食,都是一点儿,也时而喝粥,一般是莱粥、糖粥居多,有时也喝汤就面包。下午3点左右也有一次点心,也是饼干之类的。

在喝的汤中,有一种汤记忆深刻,这是一种里面有牛肉丁、薏米(大西米)、芹菜丁、胡萝卜丁等的汤,汤水略有点混浊,味道很特别,这是在老百姓家里所看不到的。

离开幼儿园后,长大成人,就再也沒喝到过这种汤。不过,四十年后,在加拿大的餐厅里却又见到了它,与幼时喝的味道完全一样,顿感亲切。这时我才明白,当年为什么中国家庭沒有这种汤,因为是西餐,一种正宗的外国汤。查了一下,英文名为Brunswicksoup,属清汤类(相对浓汤而言)。

幼儿园每天都有午睡,是席地而卧,因为地上铺的是老式的木地板,很干净。

小被子是家里带去的,隔段时间的周末就带回家来洗洗,而后再拿去幼儿园。

6、小朋友

幼儿园里的那些小朋友早就记不得了,因为那时的确是太小了。唯有一个,还有点印象,原因是我与他曾在外面一起玩过,至于姓名,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他家是开布店的,就在瑞金二路上。由于双方家长在每天接送小孩时相识,所以,放学后我家人也带我去他家布店里与他玩过几次。

有来无往非礼也,有一天下午,我的家人来接我时,在征得他家长同意的情况下,顺便也将他接到我家来玩玩。

从繁华的打浦桥商业区,一下子来到浜南的棚户区,他感到新奇。

记得那天我们还一同去了我家西侧的坟场玩耍,那里,地上有野草、小花、石塚,空中有蝴蝶、蜻蜓、小鸟,还有三座三层楼高的宝塔。眼前的这些,对他这个一直生活在闹市的孩子来说,觉得挺有趣的,因为都是第一见到。

直到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我的家人才送他回布店,当然,我也跟着一起去转了一圈。返回时,繁华的打浦桥商业区已华灯初放、万家灯火了。


时同生

那时我才五、六岁,来回幼儿园都要有人接送,接送我的,除了家人外,还有邻居,就是隔壁的时同生。

时同生在他家是最小的一个,上面有哥哥、姐姐。因为他父母年纪较大,所以就看作与我爷爷、外婆同辈。于是,他们家的几个孩子都管我妈妈叫大姐,这样,我就该叫他舅舅了。其实,他也只比我大六岁,人小辈份大,这是常有的事。

时同生当时在建国中路、思南路附近的一所小学里念书,已是高年级了。每天上学都要经过我们幼儿园的门口,这样,我的接送便主要由他承担了,日长时久,我家人反而倒不多了。

时同生如今已八十岁了,我们一直有往来。他记忆很好,还能记得当年我幼儿园的格局与年老师的模样,还有就是每天放学他来接我时小朋友们所唱的那首临别歌:

“老师啊,再见吧!小朋友们,再见吧!爸爸妈妈等着我们早点回家。

老师啊,再见吧!小朋友们,再见吧!明天再来一同学习一起玩耍。”

多么真切、多么朴素的儿歌啊!尽管我早已忘却,但经时同生这么一提,我一下子觉得恍如昨日,仿佛又回到了儿时,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是啊,一晃,近七十年的时光象流水一样地过去了,我再也回不到那个年代,再也回不到那种生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从家到幼儿园的这段路较长,要走二十分钟。在那两年里的来回路上,时同生讲了许多故事给我听,还告诉我很多的人与事。

当然,除了每天的接送,还有平时与他的接触,可谓形影不离,用上海话来说,我是他的“跟屁虫”。因为我们两家是“贴隔壁”,再说,与他在一起真的很开心。

我至今还记得:他在阴雨连绵的傍晚讲的“黑皮棺材”,鬼故事,令人毛骨悚然。还有他躺在床上仰天唱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歌声婉转悠扬。

虽然他只不过比我大六岁,然而,在孩童阶段,这六年是相差不起的(上海人叫“推扳勿起”)。那时,他要比我懂得许许多多,在我眼里,他已是个大人了。

通过他,我矇矇眬眬地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有了一些最浅近的印象,也渐渐知道一些最简单的常识与道理。可以说,时同生是我童年时代的启蒙者,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老师,一个不是老师的老师。


我爷爷

中国人往往将“认字”作为“读书”的开端,即现今所谓的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

我何时开始认字?现在想来,其实并不是我进小学以后的事,而是在幼儿园阶段。当然,教我的不是幼儿园的年老师,也不是邻居时同生,而是另一个人,我爷爷。

我爷爷叫陈芝芳,是个中等个儿的老人,瘦瘦的,白白淨淨,峻峭的脸,炯炯有神的眼睛,那时也只不过五十几岁吧。

爷爷平时总是穿着一件长衫,直到冬天才改为一件棉长袍。他的这种穿着,在1254弄这个短衣短袖的劳工群中,显得不太合众。再加上他文质彬彬、举止斯文,轻声慢语、温良恭俭,所以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读书人。当然,在那个时代,他只是个时运晦暗、无能为力的社会底层的普通知识分子。

爷爷幼时读过书,年轻时当过私塾老师,还懂会计,曾给人家当过“账房先生”。

另外,爷爷写得一手好字,当然是毛笔的。在我的记忆里,每逢过年,他总是给邻居们写门联、红帖等。平时还为他人捉刀代笔,代写一些家书之类的信件。

总之,我爷爷在当时的斜徐路1254弄这种底层劳工大众中,也算是一个凤毛麟角的有文化的人。

正是他有文化,所以在我四、五岁的时候,便开始教我识字。

那时家里穷,要省钱,“家教”时写字不买纸,而是将香烟壳拆开,摊平,再将其剪成一个个的小方块。其中“双斧”牌香烟壳居多,可能与这个牌子的香烟便宜有关吧,才一角四分一包,容易找到,我还记得烟壳是黄颜色的。

爷爷将其剪成几个一寸见方的纸块,用其反面的空白,写上所要教的字,一块一字,称为“字方子”。当然,“字方子”上的字都是用毛笔写的,工整、秀气。

无疑,这些字都是最基本、最启蒙的,如:大小多少、上下来去、天地日月、东南西北、春夏秋冬、方圆长短、水火木土、手足耳目、花草树木、鸡鸭狗猫,等等。

每天从幼儿园回来,爷爷便教我认字,除了念,还用最浅近的话语给我解释每个字的意思,他很耐心、很和蔼。

遗憾的是爷爷教我认字只有一、两年的时间,因为他在1955年就突然生病去世了。




















综上所述,我的学前教育来自三个方面:幼儿园、时同生、我爷爷。

修改于2024年9月上旬


鸣谢:陈永生先生赐稿分享!


陈永生先生热文


“过年”杂记


【沪语悦读】忆说土山湾

  (上) (中) (下)


【沪语悦读】里弄生产组

  (上) (中) (下)


上海话中的“老酒”

【沪语悦读】对“烂熩三鲜汤”个补充

【沪语悦读】“册那”小议

【沪语悦读】上海闲话当中个“小菜”

【沪语悦读】洗澡的记忆


【沪语悦读】理发的记忆

【沪语悦读】也谈上海话中的“吞头势”

【沪语悦读】上海闲话当中个“大饼”

【沪语悦读】给水站的传说

【沪语悦读】我搭仔脚踏车


上海话里带“头”的词语

   (四之一)    (四之二) 

   (四之三)    (四之四) 


【沪语悦读】电话旧事

“爸”“狗”二字,风马牛不相及也 


《上海话里带“头”的词语》之补充

   (上) (下)


【沪语悦读】上海话里个 “勿要忒……噢”

   (上) (下)


【沪语悦读】徐镇老街

   (上) (中)  (下)


➤【沪语悦读】收音机电视机个回忆

   (上) (中) (下)


【沪语悦读】我与图书馆


上海话中的“穷……”

  (上) (下)


上海话中的“……煞”

  (上) (下)


第一次乘飞机


➤【沪语悦读】小辰光 

   (一):肇嘉浜

   (二):打浦桥

   (三):日晖港

   (四):清真公墓


【沪语悦读】也谈上海话中带“相”的词语

【沪语趣谈】“乃末好哉”之补充


➤【沪语趣谈】上海话中的反义词:

    一、音节

    二、对应

    三、词性

    四、结构

    五、界线

    六、修辞


➤【沪语趣谈】也谈“推扳”:

    一、“推扳”的词义

    二、“推扳”的来源

    三、“推扳”可视作连绵词

    四、关于“推扳”的几个问题


上海闲话“生活”

上海话中带“生” 的词语


➤上海话中的名词同义词

   六之一  六之二  六之三

   六之四  六之五  六之六


➤上海话中的动词同义词

   七之一 七之二 七之三

   七之四 七之五 七之六

   七之七


➤上海话中的形容词同义词

   十二之一  十二之

   十二之三  十二之四

   十二之  十二之

   十二之  十二之八

   十二之九  十二之十

   十二之十一  十二之十二


➤上海话中其他词性的词及其同义词

   七之一  七之二  七之三

   七之四  七之五  七之六

   七之七


➤忆田林

   三之一  三之二  三之三


上海话中的补语

  (上) (下)


➤上海话中的修辞

  四之一  四之二

  四之三  四之四


➤上海话中的多义词

  七之一  七之二

  七之三  七之四

  七之五  七之六

  七之七


说“醉”

说“醉”(补增版)


➤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词素倒置

   十之一   十之二  十之三

   十之四   十之五  十之六

   十之七   十之八  十之九

   十之十


➤上海话中词序颠倒的短语

   四之一  四之二

   四之三  四之四


➤上海话中的重叠式词语

   七之一  七之二  七之三

   七之四  七之五  七之六

   七之七


➤动词在上海话中的方言化

   三之一  三之二  三之三


➤讲“白相”

   三之一  三之二  三之三


“适宜”与“适意”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