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初冬暖阳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任庄小学操场如约而至。2024 年 11 月22日上午,茅村镇文化站胡立猛站长带领多位国家级、省级、市级知名非遗传承人应邀来我校开展非遗石刻、内华土陶制作、徐州剪纸、花饽饽制作和传统版画技艺等进校园活动,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学生们近距离地接触传统文化,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
石刻
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岳喜明先生向同学们介绍了铜山石刻(石雕)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形成了区域性文化。据《徐州史志》资料记载,从铜山区汉王东沿村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汉画像石。经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铜山的石刻就已经很普遍,而且技艺相当精湛。刀工朴拙粗豪、细腻真切,人物形象、动物神灵跃然石上、呼之欲出。铜山石刻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交织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刻画出不同时代的一部部历史。石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和繁荣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内华土陶制作
陶器是一种质地较粗,具有吸水性且不透明的粘土制品,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陶工艺凝结着古人的智慧。纯手工陶器制作,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它从选土到销至用户手中,至少经过二三十道工序,全部靠人力完成。日月星辰、花鸟鱼虫、神仙精怪、吉言福语……都能在陶器上通过贴花、雕刻等形式体现,这让陶器文化的艺术性得到进一步升华。所谓“火土相生,妙手入魂”,原本只是大地上平凡而不起眼的泥土,却在经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一番创造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生活用品。土陶制作技艺不单单是一项手工活,更是沉淀了历史、融合了自然与人类智慧、文化的宝贵财富。非遗文化传承人胡立猛老师现场教学,让学生经历制作土陶的过程,感受传统手工的魅力。
花饽饽制作
年味悠悠,花馍喷香,馒头,中国人的餐桌上最常吃的主食之一,北方人从不掩饰对馍的喜爱。当馒头被做成各种造型就成了花馍,可饱腹,可欣赏,是舌尖上的“艺术品”。蒸锅花馍送吉祥,花馍蒸出福满堂,花馍,更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花饽饽不仅作为一种食品存在,更代表着一种艺术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并且已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岩岩老师现场教学,全体学生参与花饽饽的制作,一个个“柿柿如意”栩栩如生。
传统版画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传统美术内容广泛,内涵博大精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是社会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其精美灵巧的作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心灵手巧,其发展脉络也展现了数千年中人们所形成的审美情趣,为文学、民俗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也为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基础。王婷老师现场授课,赢得学生阵阵掌声。
剪纸
剪纸,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以其简洁的线条和丰富的图案深受喜爱。活动现场,剪纸艺术家李海梅、郑洁、张莉、王彩虹手持剪刀,灵巧地在纸上穿梭,不一会儿,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便跃然眼前。栩栩如生的动物惟妙惟肖,从传统的吉祥图案到富有创意的现代设计,每一幅作品都展现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学生们围在艺术家身边,眼中充满了好奇与惊叹,他们认真地观察着艺术家的每一个动作,感受着剪纸艺术的神奇。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剪纸的基本技巧,学生们通过剪纸,不仅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还提高了审美和创造力。
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欣赏了非遗艺术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纷纷拿起剪刀和面团,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尝试剪纸、参与制作、感受美育的熏陶。虽然他们的作品还略显稚嫩,但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非遗进校园,传承的是文化,传递的是情感。通过这次活动,任庄小学的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悠悠历史,漫漫长河,唯有铭记传统方能展望未来。同学们通过参与动手体验,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会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编辑 陈玉
审核 梁祖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