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十周年,作为中国的“首都经济圈”,在政策推动、重点领域合作和民生红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而在2025的开年,这股强大的助推力将为三地合成生物产业带来哪些新变革?
1月10日,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在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举办,会上,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联盟(下称联盟)正式启动。
该联盟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天津市科技局、天开高教园管委会,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工信厅联合支持,由北京化工大学牵头发起筹建,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院士担任联盟筹备组召集人。
联盟将打造优质资源对接和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包括推进菌种知识产权保护、监管科学创新、开展标准创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等,实现有整体竞争力的区域协同发展生态。
同期会上还宣布了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共性技术平台高水平共享倡议。
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北京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等联合发布,旨在提升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创新水平和竞争优势。
在产业端,北京未来科学城、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武清开发区、秦皇岛北戴河新区、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等6个园区,共同签署了合成生物制造伙伴园区计划。
除此之外,中国工商银行三地分行为以上园区赠予“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产业2025意向授信函”,为三地合成生物制造产业企业集体新增意向授信近百亿元。
盘点三地合成生物之声
诚意满满的政策之下,三地在合成生物产业中已有哪些政策布局,又分别立足于何种先决优势呢?
北京: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龚维幂在会上提到:北京将合成生物学的更前沿引领、更精准靶向、更高附加值的生物制造作为布局重点。
在今年9月出台的《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明确提到,北京在合成生物产业中具有:原创研究实力突出、先行示范导向明确、低碳转型需求旺盛的三重叠加优势。
其建设的昌平实验室、国家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和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机构也将在京津冀合作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天津:
河北:
—The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