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世界中,挫败体验如影随形。无论是PVE游戏中的Boss挑战,还是PVP游戏中与其它玩家的碰撞,凡是存在对抗,就有失败的风险。面对失利,一种常见的反应是“弃坑退游”;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玩家受挫后却能立刻重整旗鼓,立下“赢一把就睡”的flag。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背后,关键因素之一在于个体如何解释当下的失败——即,“我为什么会输?”。这种对结果的原因分析就是归因。
关于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有理解与控制环境的需求,因此需要时时对自己及他人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学者韦纳提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归纳为能力、努力、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又存在三个维度:稳定性/内外在性/可控性。例如,玩家的努力程度就是一种不稳定的内在因素,该因素能够受到玩家自身的控制。
对结果的归因会强烈地影响个体的预期和期望。例如,在游戏中,如果玩家将失利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那玩家可能会对下一局游戏继续产生失败的预期,并产生自我否定或挫败感;然而,如果将失利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足或是运气不佳,则可能会花费更多的努力来获得游戏的胜利,或是开启下一局游戏期待好运到来。因此,在游戏中,哪些归因能够让玩家消解挫败感呢?下文将从努力归因、难度归因、运气归因、环境归因这四种归因方式展开讨论。
正确归因如何消解挫败感
努力归因:自我提升的动力将游戏失败转化为自我提升的机会是一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这种方式要求游戏设计能够帮助玩家明确地认识到,游戏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外部因素,更多的是源于个人的努力和调整。例如,在一些游戏中,失败被视为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以《Hades》为例,它在传统rougelike设计的基础上,加入了局外成长和保值元素,使得即便玩家在地下城中死亡,也能保留一部分解锁的能力或道具。与经典rougelike中的“永久死亡”机制不同,玩家可以利用每次探索中收集到的资源来提升角色的能力。这样的设计让玩家倾向于将单局失败归因于角色数值或能力的不足,而非个人操作问题,从而保持继续探索、提升角色的动力,减少挫败感。另一方面,数据反馈设计也能有效促进玩家的努力归因。通过数据报表,玩家能够全面评估自己的游戏表现,明确接下来的努力方向。例如,在《Dota2》中,玩家可以实时查看自己当前数据与平均水平的对比;赛后,还能通过多维度的全局数据曲线,将自己的表现与局内其他玩家或全球玩家的综合数据进行对比。这些数据反馈帮助玩家更快摆脱挫败感,专注于提升自身表现,识别优缺点,并提供具体的改进方向。通过这些设计,游戏不仅能够有效减轻玩家的挫败感,还能激发其持续进步的动力,最终促使玩家将失败视为个人成长的一部分。
难度归因:挑战与成长并存在一些游戏中,游戏设计师通过设置高难度的挑战,使玩家能够将失败归因于游戏本身的难度,而非个人能力的缺乏。这种归因方式有助于减轻玩家的挫败感,促使他们保持动力继续挑战。例如,《艾尔登法环》等魂类游戏以其极高的难度和不容忽视的惩罚机制著称。游戏中的Boss攻击强且速度快,关卡设计错综复杂,玩家常常在不熟悉Boss攻击模式或陷阱位置时失败。每次死亡都会让玩家意识到,失败并不是因为操作不当,而是因为Boss设计的强度和复杂度超出了其当前的能力。这种设计让玩家逐渐将失败视为“挑战本身的困难”,而非“自己做得不够好”,因此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通过积累经验、学习Boss的行为模式来应对挑战,而不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情绪。此外,游戏中的难度调整选项也为玩家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以适应不同的挑战需求。在高难度下,玩家需要面临更复杂的战斗或是更高的死亡惩罚,也提供了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自主选择,玩家对游戏难度有了准确且清晰的认知,从而能够将失败视为自己选择的挑战的一部分,而非个人能力的限制。《空洞骑士》三种难度的竞技场
运气归因:接受不可控因素游戏中存在一定的随机元素能够促使玩家将失败归因于运气,而不是自身的操作或能力问题。例如,大火的自走棋类玩法就将随机元素巧妙地融合进了策略游戏中。在此类游戏中,玩家每回合获得的英雄或道具,甚至是战斗环节都由随机机制决定。因此,即使玩家具备较强的策略和组合能力,如果在关键轮次没有抽到合适的英雄或装备,或是对手比自身更“非”,本局游戏也只能含恨而终。除此之外,战斗中随机元素的引入,例如敌人的攻击模式、闪避机会、暴击几率等,也会让玩家在失败时将原因归结为“运气不好”。运气归因能够使玩家更加容易接受失败,因为他们不必进行自我批判,而是将失败视为运气的波动。此外,运气归因还能激发玩家进行一些玄学操作,例如试图“氪金改命”。这种归因也可能加剧自我强化的循环——每当玩家认为自己是因为“运气不好”而失败时,他们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投入,期待下一次能够“接好运”。
环境归因:团队协作与外部条件在多人竞技类游戏中,失败往往与团队协作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这促使玩家将失败归因于团队配合不佳或外部条件的不利,而非完全归咎于个人的操作或决策。例如,在《永劫无间》中,玩家的表现不仅依赖于个人的技能,还高度依赖于与队友的合作。游戏中的团队战斗通常需要高度的配合和策略,队员间的协作对于胜利至关重要。如果某个队员未能有效地支援队友,或者在关键时刻未能准确地进行控制技能的施放,整个团队的战斗就可能陷入被动,最终导致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玩家往往将失败归因于“队友失误”或“沟通不畅”,而不是自己操作上的问题。通过这种归因方式,玩家能够减少自责,将焦点转移到团队合作和战术执行的改进上,从而保持继续尝试的动力。而适度的争论,也能促进朋友间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想法、策略以及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在游戏中达成友谊的深化。此外,游戏中的外部条件,如硬件设备和外设的性能,也可能对玩家的表现产生影响。例如,在《CS:GO》等FPS游戏中,鼠标灵敏度往往是玩家讨论的一个重要参数,玩家们还会查看职业选手的游戏软硬件设置参数,希望能提升自己的战力。玩家可以将自己的失利归因于“灵敏度设置不好”或是“鼠标不行”,而不是自己的反应不够快或操作失误。这种归因方式让玩家能够将失败的责任归结为可控的外部因素,而非个人能力,从而减轻心理负担,进而继续投入到下一场比赛中。那么,游戏中的这些元素是否也会影响玩家对游戏胜利的归因呢?例如,玩家是否会将自己的胜利也归因于运气,从而降低成就感?答案是否定的。心理学家发现,个体在归因时存在“自利偏差”,即人们会倾向于将好的结果归因于自身的能力,而将坏的结果归因于外界因素。因此,即使在某些情况下胜利可能与运气成分有关,玩家依然会将其归功于自己的技术、策略或决策能力,进而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胜败乃兵家常事也。对结果正确的归因不仅有助于帮助玩家缓解挫败感,还能够促进玩家在面临挑战时保持积极心态和自信,提升游戏体验的质量。游戏设计者可以通过优化设计,引导玩家采用更积极的归因方式,减少玩家对失败的焦虑和挫败感,增强他们对胜利的满足感,从而提升整体的玩家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