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闻眼
●几个瑞士卷怎么就能绑架公共话题
●对“夜骑开封”别只看到“青春具象化”
●“学校可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能解决问题吗?
●考研禁用海马体照片,只是个过度修图的问题吗
●看电影成了家长“作业”,商业营销不该进校园
几个瑞士卷怎么就能
绑架公共话题
“8个瑞士卷怎么分?”这两天,多个与瑞士卷相关的词条相继冲上热搜。据报道,这个问题源自一女子在网上发布的一则视频,“吃瑞士卷被老公训斥”的情节,勾起了一些网友的共情吐槽。“这样的话题毫无营养”“有什么可炒的”……如今的互联网上,摆拍造假、胡编乱造之事层出不穷。视频内容到底是真是假,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论结果如何,这显然也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微评
更重要的是,一则来源不明、真假不明,甚至可以说“无聊透顶”的视频,竟能一下催生这么多个热门话题,引发全网蹭热点大拍“瑞士卷怎么分”,甚至衍生出“要不要结婚”“男女平等”之类讨论,实在让人看得满脸问号。仔细想来,其中的趋向更值得警惕。
近些年,热搜榜上的公共话题越来越娱乐化、劣质化。明星瘦了胖了、穿什么了,还有“坐月子吃了几只鸡几个蛋”,似乎什么缺少营养的内容都能“挖呀挖呀挖”。如此炒来炒去,让人不禁要问,用大到整个互联网的注意力去聚焦狗血八卦、鸡毛蒜皮,有意义吗?
社交媒体时代,注意力是十分稀缺的资源。于很多网友而言,各平台的“热搜榜”似乎成为新闻和信息的筛选器,甚至上没上热搜都已被视为一件事是否值得关注的标尺。然而,若榜单中充斥“瑞士卷怎么分”之类烂梗,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有锐度的声音还有谁倾听?这已经不仅仅是公共资源的浪费,久而久之,还会钝化人们的智识、压缩理性的空间,正如有学者警示的,“炒作无聊话题,会使社会对信息产生误会和曲解”。
(北京日报客户端)
对“夜骑开封”
别只看到“青春具象化”
“青春没有售价,夜骑开封拿下!”近日,来自河南郑州的不少大学生,骑着共享单车行进50多公里,花四五个小时从郑州一路向东直达开封,引发一波“夜骑开封潮”。“夜骑开封”火爆后,开封人和郑州人同时发出疑惑。开封人问:“咦?咋这么多共享单车?”郑州人问:“咦?共享单车呢?”还有网友发出疑问:这么多单车骑到开封后怎么处理?运回郑州吗?是否会增加单车企业的负担?
微评
郑州大学生这场“说走就走的骑行”,就是骑行运动热的体现,也刷新了“特种兵旅游”的强度,有网友评价其为“青春具象化”。的确,这是青春特有的激情与浪漫,展现出新一代年轻人的勇气与毅力,这种昂扬蓬勃的精神面貌,值得人们为其点赞。开封相关部门对夜骑大学生的包容和热情,也值得称道。
但是,对“夜骑开封”的行为,我们除了叫好之外,还需关注到其中蕴藏的风险。一方面,夜骑因光线不足、视线盲区多、身体难免疲累等,容易埋下安全隐患。共享单车毕竟只是解决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堵点的工具,并不适合长途骑行。另一方面,据报道,因“夜骑特种兵”太多,到达开封的共享单车并没有、也不容易做到规范停放,且夜骑大学生返程大多选择城际铁路,导致开封“单车围城”的情况出现,当地善后压力剧增。
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实现“特种兵旅游”,都要具有不给目的地添乱的文明意识,要有换位思考的社会担当,更不要说为自己负责的安全意识,这些才是衡量这种骑行活动能否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大学生迈向社会前必须上好的一课。
(工人日报)
“学校可禁止学生
带手机进校”
能解决问题吗
11月1日,《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第十四条正式在法律层面赋予学校对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进行管理的权力,其中提到,“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严禁带入课堂。”此事很快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
微评
有网友提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一概而论可能未必恰当。事实上,《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也没有做“一刀切”的规定,其中提到,“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学校应当在公共区域设置公用电话供中小学生应急联系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条例针对的重点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频繁查看手机信息、不节制地玩游戏,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带来社交压力,甚至引发焦虑等情绪。不过,要解决带不带手机的问题,不能单靠一纸禁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个大题目,而处在互联网时代,手机所代表的智能技术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要让同学们完全不接触、不使用,显然是不现实的。
正如常说的那句,“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带不带手机,对教育管理是一个大考验。既要让科技有利于青少年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又要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新时代教育管理责任之所在。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考研禁用海马体照片
只是个过度修图的问题吗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2025年考研网上报名系统中,辽宁抚顺报考点禁止使用海马体照片作为准考证照片。除此之外,中国传媒大学报考点也发布了类似的公告,提醒考生不要使用海马体照片。
微评
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美拍、美颜效果被应用到个人拍摄场景,证件照精修也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海马体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其以精致妆容和完美修图效果精准迎合了顾客的爱美之心,备受青睐。只是,证件照并非追求“美”的道具,而是特定重要场合用于证明个人身份的照片,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不可随意对待。经过特定软件或技术处理的照片,往往会改变原本的人像特征,给身份认证带来极大困难与不确定性。
以考研报名为例,从笔试到面试再到后续录取,各个环节均涉及身份核验。考生需提供真实、清晰的照片,以便准确识别其身份。美颜或过度美颜的图片,不仅在上传资料时难以通过审查,还可能在进考场时无法比对成功。之前有考生因使用了海马体照片,高考报名时人脸识别失败,最后不得不在考场里重拍。除此之外,照片失真还会为冒名顶替等不良行为创造可乘之机。
显然,考研禁用海马体照片,把确保真实性放在第一位,是从维护考生权益角度出发,避免因照片问题在报名、考试等环节遭遇不必要麻烦的必要之举。从考生角度来看,这也降低了因照片失真带来的一些风险,是对自己的负责。
(光明网)
看电影成了家长“作业”
商业营销不该进校园
“一个商业电影院怎么营销到公立学校了?”近日,有家长爆料,四川巴中市平昌县思源实验学校给学生发电影院营销券,并注明请家长一同观看。据奔流新闻报道,11月5日,平昌县思源实验学校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学校纪检组已展开核查,若发现违规违纪行为,将严肃处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也表示,在调查核实中。
微评
据该家长提供的“学生电影单”显示,被推荐的电影《忠爱无言2》是“中小学生优选观看电影”。营销券上还列出了五道“教育电影问答题”,需学生填好答卷后与观后感一起交给班主任,并要求家长“一同认真观看”,成了布置给家长的“作业”。
电影是开放的市场,消费者享有选择的自主权。一部商业电影即便确实适合学生观看,对青少年具有教育意义,也不宜强制或变相强制家长带着孩子付费观看。在营销话术下,看电影成了“作业”,不仅增加学生家庭的负担,也影响着公众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
此前,教育部就多次强调,坚决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入中小学和幼儿园,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也一律不得进入校园。现实中,却总有一些人盯着校园不放,电影院也把生意做到了校园里,这不仅增加师生及其家庭的负担,也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如果学校确实有通过电影开展教育的要求,可以利用学校自有设备在校内向学生免费播放,也可以自筹资金组织学生到电影院集体观看。总而言之,不给家长增加额外负担,不变相摊派消费,才是开展类似活动时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