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愈发明显,无论规模大小,国内药企大多在频繁调整国际化战略,以匹配快速的外界变化。从交学费的试水阶段,到主动发起冲击的多模式阶段,中国药企的这门国际化必修课进度条——难,但势不可挡。
“面向国际化,国内药企仍缺少精耕细作。”这是近期,E药经理人与一位行业老将沟通时,他由衷发出的感叹。但让他感到乐观的是,“国际化”正是未来国内药企最有可能真正拧成一股绳,从而发起冲击的领域。
实际上,当把近期所有医药行业大事件串联起来,你可能会发现,背后大多逃离不了一个关键词:国际化。这正好说明,无论是Pharma,还是Biotech,国内药企对这一主线任务认知越来越清晰。
前不久,恒瑞传出正考虑明年赴港上市,拟募资至少20亿美元。此举背后主要原因,即恒瑞剑指“国际化战略推进”。同在近日,恒瑞还聘请了强生BD老将Jens Bitsch-Norhave担任“全球发展事务负责人”,这被外界视为,恒瑞又在全球市场落下重子。
当然,恒瑞此前还成功“带火”了中国创新药企出海的新策略——Newco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将产品管线的海外权利授予海外新成立的公司,来获得股权及资金支持,并引入海外基金和搭建国际化团队,实现产品的国际化发展。
而加入这一阵营的还有一众Biotech,如康诺亚、嘉和生物和岸迈生物等药企,无一不成功利用NewCo模式实现产品出海。这一势头,与此前火热的License-out有的一拼。这一模式不仅为中国药企带来了资金支持,还为其提供了国际化的运营团队和市场渠道,加速了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推广和商业化。
同在十月底,君实生物也新任命了一位商务拓展副总裁——Mehul Shah,负责商务拓展部,向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邹建军汇报。此人曾在BMS工作,领导过BMS与百利天恒84亿美元交易。这位老将走马上任,也被视为君实生物欲加强BD力度。
除此之外,近期备受产业关注的信达生物,抛开期间掺杂的些许争议,其对海外全资子公司Fortvita的布局,亦可见其发力国际化的决心。
这仅是产业面的一些缩影。
不难看出,中国药企轰轰烈烈的国际化征程背后,雄心越来越明确,但也必须注意的是,国际化并非想当然之举,期间势必伴随着策略的不断调整和更新。可喜的是,随着国际化螺旋演进,国内药企出海模式不断创新,从而实现多策略并举。
这是一场浩浩荡荡的迁徙。
当国际化战报层出不穷,当成功出海产品海外市场营收一一披露,不免有药企人士流露些羡慕之意。多款在美上市销售的创新产品,如呋喹替尼、替雷利珠单抗等,动辄高于国内几十倍的定价战绩,让不少药企切身尝到了甜头,亦让仍在闯关者跃跃欲试。
但这条路看似光鲜、实则艰难的创关之路背后,一切皆需提前布局。纵使先行者已有不少经验,但不代表放之四海皆准。能看到的是,大小药企都在频繁调整国际化战略,以匹配更快速的变化。
“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要去推广和销售一个产品,让当地市场对产品进行了解、使用,形成对产品的信任和依赖,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否则是没办法进行下去的。”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并非产品在国内“滞销”,就可以考虑走出去,也并非在海外拿到临床批件最后就能拿到生产批件,成功注册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对于出海是“想当然”,那大概率是会失败的。”
过往,一大共性难题是,尚处于试水阶段的国内药企,由于缺乏海外商业化经验,普遍面临对海外市场不熟悉的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药研法规、审批细节、医疗体系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大差异,这无疑对于药企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在进军海外市场的同时,亦对国内药企的跨国业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不同市场的竞争态势、文化、商业模式均不同,内部跨区域的资源协同管理、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系都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了更多要求。
因此,企业需要在不同能力和发展阶段,应当选择匹配自身发展现状的不同模式。
过去十年间,大家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共性路径。
往往在企业出海1.0阶段,因研发能力、资金实力及对海外市场认知不足等多种因素,可将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整体授权海外药企,,获得研发里程碑费用和销售分成等;但随着研发实力增强,可过渡到2.0阶段,通过自主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实现产品海外获批;不过长远来看,国际化的长远目标是“建立国际化的营销网络”,真正渗透和扎根国际市场,在此3.0阶段企业可通过自建或与跨国药企合作,建立海外销售网络实现自主商业化。
正因如此,国内药企出海的三大不同阶段,对国际化组织和能力均有不同的需求。在“以产品授权驱动”的1.0模式阶段,关键是建立基础的国际化BD能力,具备接洽授权合作的能力,有效执行海外战略部署;在“开启全球多中心临床”的2.0模式阶段,应着重开始建立研发及临床能力,配以国际化支持职能,积累海外市场经验及关系网络;在“建立国际化营销网络”的3.0模式阶段,应重点建立商业化能力,补齐支持职能,以强化海外价值链的管理及运营。
不论是以何种方式“进军海外市场”,一旦触及关键产品的重大节点,不论是研发阶段取得预期成效,还是最终获得药品批准,这些对交易双方而言均至关重要。卖方的价值体现及相应的对价支付,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节点的顺利实现。
另还有一点容易忽略的是,专利的地域性限制也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难点之一,部分药企出海前对目标市场的专利保护欠缺了解。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专利法律和法规,对于中国药企而言,需要了解和遵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利规定,以确保自己的专利权得到保护。
从产品国际化到公司国际化再到产业链国际化,中国医药创新在过去10年都实现了突破性成绩,中国创新药境外授权输出数量首次超过授权引入数量,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已经有能力融入到国际市场中。
而国际市场同样是未来十年的主线。为此,药企需要提前做好战略及战术上的准备。
一位在医药行业打磨了20多年的资深行业人士向E药经理人表示,以前,由于仿制药市场较为舒适,企业缺乏创新动力。但现在,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创新不仅要满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还必须是“全球化的创新”。
“这要求企业拥有完善的创新体系、梯度化的产品线以及国际认同的创新成果。”他继而强调,在这两个要求下,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支持。
一是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需要包括智慧和创新的设计结构,以适应全球创新企业的需求。首要之任务即需要不断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创新。
合适的人才结构并非那般易得。国际化所需的人才一方面是语言、文化、背景相通的科学家们,另一方面是能够融入当地的人才。在他看来,产品只是国际化征程中的一个个载体,更重要的是关注公司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组织架构、布局、人才、合作伙伴等等因素的长期积累。
二是产品线要形成梯度。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产品线来满足市场需求,而是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产品线,以填补不同领域的临床空白。同时,创新产品或服务需要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以区别于市场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
三是创新需要得到国际认可。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了解全球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同时还需要通过全球市场的反馈来不断优化和改进既有产品,以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此外,通过全球市场与中国市场的相互促进,国内药企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成本的降低。同时需要关注更多市场,以弥补创新阶段的成本投入,并为未来的持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资金支持。
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对于刚刚走上国际化道路的药企来说,第一步是要去做,起伏同样是国内药企必须要经历的。总而言之,国际化当前尤为考验药企全局把控能力,对于企业的组织模式、人才结构,对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监管、客户等等所有环节都需十分了解。通过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模式优化效率,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并更好地管理风险。
接下来,国内药企要想赢在未来10年,必须提前把握国际化趋势。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医药创新将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又将扮演哪些关键角色?
喜欢我们文章的朋友点个“在看”和“赞”吧,不然微信推送规则改变,有可能每天都会错过我们哦~
免责声明
信息来源:E药经理人
往期推荐
本平台不对转载文章的观点负责,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