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结束我的旅程,回国了,我的旅行笔记也写到了终结篇。出于自己的职业本能,本想做些有关体育的考察与比较,但受到时间短促的限制以及语言交往的障碍,只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难言考察,自称“观察”罢。这次的洛杉矶之行,去了两座大学,一所小学;走看了两家高尔夫球场,一家是传统的,一家是新建的现代的;一路观察了七八家巨大的室外公共体育场所;观看了两场社区进行的无法按国内概念定义的比赛,一场是高中段女生的足球比赛,一场是小学生的男女混搭的垒球比赛;观摩了一节具有“体育产业”背景的青少年篮球训练课。还观看了两部精彩的美国体育大片。
十余天里,我对洛杉矶体育所形成的初步印象如下:
一、体育运动是美国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居于高位。
在美国,体育无论对社会时间耗费,还是对城市空间占有,其所占比重之大,都是其它国家与地区难以做到,甚至不可企及的。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可度、自觉性与参与热情之高,绝不是靠政府动员、强制推行、物质利诱所能实现的。
二、美国体育已积累起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
经过百余年的精心建设与积淀,城市体育场地十分宽裕,居民出门不到十分钟,就可有几个体育场馆设施可做选择,可谓方便。室外场地全部由大片绿草覆盖,绝无“严禁踩踏”的标识,人们可以在清新的草地上开展各种球类活动,撒放风筝,婴幼儿学走路,女士练习健身走,父子在坪上相互追逐戏耍……
体育不仅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亮点。看到几十对男女在全神贯注地打匹克球的时候,看到在规则繁复的垒球比赛中,孩子们挥杆、跑垒、封杀,其身心全部身心投入的时候,看到华灯初上的高尔夫练习场上几十位老年人在专心致志挥杆的时候……让人不由心头一热,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
三、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家庭体育形成了良好的互补结构。
美国体育是实现了高度社会化的,行政部门很少干预、摆布体育。政府将收到的税金用到居民的体育设施建设与活动开展上,使各种各类体育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学校体育的师资与场馆设施是齐全的,体育教育剔除了军事化的影响。我去的那所小学是公立的,条件不算好,但校园里的几处运动场、游戏场足够五六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
路过一所重点中学,沿篱笆墙一字排开的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篮球、足球,游泳、棒垒球、田径等各种场馆,其体育设施条件至少相当于我国一个地市级的专门训练单位。
美国很看好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示范教育价值,给著名运动员很高的社会地位,如在911事件后推出NBA运动员乔丹,作为国家英雄,以改变社会的低落情绪。
美国大学体育偏重高水平竞技。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在本届巴黎奥运会上获金牌12枚,奖牌39枚,若将此校做独立国家计,金牌总数列世界第九名,奖牌总数列第七名。最关键还在于这些运动员大学生还是学术精英,他们没有退役安排工作或获取学历的后顾之忧。
家庭对美国体育的影响是深刻的,在社区体育场,许多教练员、裁判员就是家长。几年前他们还是运动员,摇身一变就成了教练,体育传统就这样逐代传承下去。
四、丰富多彩且文明有序的竞赛活动形成了以竞技运动为基础的青少年体育结构。
洛杉矶市是华人集聚的地方,但只看到一处习练太极拳、八段锦的人群,其余都是围绕竞技运动项目展开的,每个运动项目虽然没有协会、俱乐部等体育组织,但实际活动组织得很严密,其内在的驱动力是成结构的运动竞赛。竞赛的裁判工作非常正规、严格。即使是一场小学生的垒球比赛,几个垒上都设有专职裁判。孩子们自小就养成了服从裁判的习惯。
健公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