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武术的发展深受国家权力影响,文章主要分析近代以来国家权力对武术身体的规训和塑造,并探讨长短兵运动在当代武术发展中的角色和意义。研究发现,国家权力通过一系列手段规训武术身体,促进武术发展,但也导致武术多元性丧失和技击性弱化等问题。长短兵运动作为武术现代化转型的新尝试,面临着规则不合理、电子护具应用存疑、文化根基薄弱等挑战,长短兵运动可积极构建科学竞赛体系,完善竞赛规则,建立高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并积极推动其国际化传播。
1 引言
2 国家权力与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转型
2.1 国术的兴起:从民间技击到国家规训
2.2 竞技武术的推行:身体的标准化与技术的形式化
2.3 长短兵运动的复苏:传统技击的回归与现代竞技的融合
3 武术身体规训
3.1 身体的标准化:从多元到单一
3.2 技术的形式化:从技击到表演
3.3 训练的体制化:从个体化到系统化
3.4 文化的符号化:从生活方式到体现国家形象
国家权力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进行建构和传播,将其与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等联系在一起,以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如,在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或文化交流活动等场合进行的武术表演就是这种符号化表达,这种符号化的表达,有利于提升武术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但也会使武术过度政治化和商业化,导致其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被忽视。一些商业化的武术表演,为了追求感官刺激和娱乐效果而扭曲武术的文化内涵,将其变成一种纯粹的商业产品。武术被塑造3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表,一方面有利于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传播,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它需要服从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要求,其文化内涵和发展方向会受到限制。
国家为了提升武术项目的发展水平,制定了运动等级制度,将武术运动员从“三级运动员”到“国际级运动健将”划分为五个等级。运动等级评定的出发点是为了进一步鼓励运动员刻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项目的发展。与运动等级相伴而生的是教育系统中升学方式的改革,衍生出体育单招、高水平运动队、优秀运动员保送等特殊升学方式,其招生对象主要是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其初衷是提升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其目的是培养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武术项目的发展提供动力。如今,升学压力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选择艺体类升学方式已经成为家长的重要选择。由于武术套路具有多样性、灵活性、表演性等特点,初学者较容易入门,在经过2、3年的集中训练后能够达到考试水平,以升学为目的参与武术套路运动的人数呈增长趋势,所录取高水平运动员占比下滑,这种生源结构的改变和专业技能的下降,将会影响教练员及竞技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将制约我国奥运争光行动计划的实施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政策促进武术发展,然而,在多种社会矛盾和利益驱使下,人们不断将参与武术目的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国家的初衷,导致武术训练出现功利化倾向,弱化了武术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实际上,部分高校将长短兵比赛成绩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也加剧了学生对竞技成绩的追逐,部分参与者即使意识到了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而选择沉默,这无疑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合理的竞赛规则是保障比赛公平和促进项目发展的基础。然而,现行的长短兵竞赛规则盲目追求竞技性和观赏性,压缩了传统技法的发挥空间,导致技术动作被简化、战术策略单一化,偏离了中国传统武术“以巧取胜”“攻守相继”的技击理念,弱化了长短兵运动的文化内涵。
电子护具在花剑和重剑项目中的应用,在提高比赛的公平性和观赏性的同时,也存在运动员技战术水平与裁判员专业能力下降的问题。与之类似,长短兵竞赛过度依赖电子护具进行得分判定,使得一些需要依靠裁判员经验和技巧才能判断的有效击打被忽略,这显然不利于传统武术技法的传承和发展。在现行的长短兵竞赛规则方面,基层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其他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难以受到充分的重视而被采纳,容易造成竞赛规则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难以制定真正符合项目发展规律,展现项目特色并得到广泛认可的竞赛规则。在电子护具应用方面,其技术尚未成熟,敏感度和准确性仍有待提高,盲目使用电子护具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技术发挥和比赛的观赏性。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些运动员认为电子护具存在误判或漏判的问题,这反映出电子护具的技术尚不成熟,在实践应用中具有局限性。有专家认为智能护具限制了武术散打技术体系的完整表现,改变了其立体攻防技术的本质特征,此外,电子护具的应用也对文化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
文化是体育项目的灵魂,当前,长短兵项目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比赛过于强调竞技性,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精神的表达,难以形成独特的文化魅力,比如,在服装设计上,现行的比赛服大多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难以突出长短兵运动的文化特色;将戏曲和影视作品中的所谓盔甲复原为目前的体育竞赛装备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在礼仪规范方面,也缺乏对传统武术礼仪的继承和发展,无法展现中华武术“礼仪为先”的文化精髓。
更为严峻的是,长兵运动还面临着文化根基动摇的危机,这突出表现在概念混淆和文化传承的断层上。现今的长兵运动,其概念源于“国术”时期以大枪技法为核心的“长兵”项目。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中把棍和枪并列附图出示,直观地说明枪是装有枪头的棍,棍则是没有枪头的枪。然而,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或许是出于对竞赛安全或其他因素的考量,当前的比赛规则和技术体系,却以棍术对抗为主,大枪的核心技法——扎刺,在比赛中难以得到有效展现,导致其名称与其展现的技法内容和文化内涵严重割裂,造成文化传承的断层现象,这是长兵发展过程中亟须反思和纠正的错误,不利于项目的长期发展和文化传承。
长短兵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武术竞技项目,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既要传承传统武术文化,又要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要放眼世界,吸取域外武道项目的成功经验,走国际化发展路线。我们可以参考柔道、空手道、剑道和跆拳道等项目的成功案例,这些武道项目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传统武艺到现代竞技体育的转型,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竞赛规则、技术体系和文化理念。我们可以将这些项目根据其发展特点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柔道和空手道为代表的,注重实战技击和竞技性的项目,这两项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流派分化、规则演变、技术革新等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多个流派和竞赛体系;第二类是以跆拳道为代表的注重商业文化和精神修养融合的项目。跆拳道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整合现代科技,融合先进理念,成功地将商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打造品牌、明星效应以及电子化手段,迅速获得全球关注。对于长短兵项目而言,我们要增加竞赛类别,以满足参与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大竞赛规模以扩大受众范围,提高社会参与度,以寻求多元化发展。日本剑道是中国古代剑术在汉代传入日本后与当地风俗相融合的产物,如今已发展成为具有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的现代剑道运动,是世界上广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同为持械实战对抗项目,更为正统的武术长短兵运动却在发展中遭遇了许多坎坷,首先,长短兵比赛的评分规则过于繁琐,在比赛中,有效得分部位多且分散,运动员的组合进攻变化多样,给判罚工作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也容易出现运动员“瞎打、乱打”的混乱场面。相比之下,日本剑道的得分部位清晰明了……日本剑道“进攻为主、防守为辅”的战术和“敢冲敢打、强攻硬取”的技术风格,提高了剑道比赛的激烈程度,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其次,长短兵比赛场地与器械的规范性不足,对于正式比赛项目来说,有一套标准化的比赛场地与器材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比赛项目的统一发展,也有利于各参赛单位技术水平的提升;最后,长短兵比赛使用的护具安全性不足。比赛所使用的护具缺少对膝盖、大腿、大臂等部位的保护,使用的头盔过于单薄,缺少缓冲层,运动员头部在受到对方重击时,容易产生眩晕感,甚至会导致耳膜穿孔等严重伤害。长短兵比赛具有击打范围广、打法多样、打击力度大等特点,这对护具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长短兵比赛所使用的护具,无法为运动员的安全提供足够的保障。
长短兵是由多方参与,多环节并行的实战对抗项目,裁判员负责场上监督与判罚,护具保障人员负责护具的穿戴和功能测试,电子计分系统负责记录有效击打次数,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遵守规则,使用合规技术动作进行比赛。长短兵竞赛的公平性依靠多方来维护,其中有多种因素会影响竞赛的公平性。
目前,体育已经进入了智能化时代,电子护具的出现能够极大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比赛的影响。但是,电子护具仍然不够成熟,容易出现错判或漏判的情况,进而影响比赛的公平性。我们需要创建一套完善的争议解决机制,降低电子护具的不确定性对比赛公平的影响。在这方面,跆拳道在 2009 年的世界锦标赛上开始使用电子护具,与此同时加入了录像审议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录像审议机制是跆拳道比赛当中一个重要的纠错机制,一是为了减少电子护具错判或漏判对比赛造成的影响,二是确保裁判员判罚的准确性,保证比赛公平公正。录像审议机制的流程具有高时效性的特点,同时,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是运动员公平竞争的重要保障,也是长短兵竞赛亟须改进的部分。我们可以借鉴跆拳道的录像审议机制,建立一套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争议解决制度,以推动竞赛的公平健康发展。
引用格式:
马廉祯,郑鹏飞.规训与失衡:长短兵运动与中国武术现代化嬗变[J].武术研究,2024,9(09):1-4.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论文原文
健公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