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来梳理我与钱的关系,以及我的金钱信念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为什么我愿意用信用卡分期付款学习英语,2 万多去学一个当时可能用不到的技巧?为什么我现在还是觉得很多东西都很贵,明明买得起?我的金钱观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钱可以带来开心
小时候,家里很穷。我的记忆里大多是干农活,以及上学和去学校的路上(因为路途遥远)。家里钱的来源只有一种:作为木匠的爸爸农闲时为附近人家做木质家具。
小时候,我很少能接触到钱。过年的压岁钱最后都得上交,上学几乎没有零花钱。记得一毛钱可以买一根辣条,偶尔能吃到,觉得一毛钱的价值很大。那时候,我从未纠结过“买什么”,而是“能不能买”。
从家庭中,我可能继承了“钱难赚”的信念,但我可以确定的是,钱可以带来开心。小学时,偶尔用一毛钱买到辣条,那是短暂的快乐。高中三年,每月我有一些生活费。每次月底回家,我都会省下一些钱给奶奶买点零食,当奶奶跟其他人说这是我孙女在县城给我买的时候,我是骄傲的,我是开心的。
钱可以买到超越时间的东西
2009年,在我的世界里,挣钱的方式大概有三种:一是会一门手艺,比如木匠和理发师;二是做生意;三是外出打工。
家里几代人都是务农,我没有手艺,也不会做生意,所以我只能外出打工。
第一次有钱是工厂生活时,虽然收入微薄,但生活花销少。我记得用工资买过书,比如《守望Manhattan》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当时觉得,钱可以换来一些超越时间的东西。
2009 年年底的日记
然而,钱也让我付出了代价。2010年3月,我被劳务派遣骗了2000块,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这次被骗让我暂时无法离开工厂学习编程,我并没有感到愤怒或绝望,而是意识到自己很无知。这次的经历让我明白,钱可以再挣,无知可以去学习。
2010年5月,我攒了9000块,几乎用光所有存款去交编程学费。但学费只够支付一个学期,剩下的学费和生活费根本无着落。是谁给了我这样的勇气?或许是从小的农村生活告诉我,只要手脚健全,就可以生存下去。
钱可以买到想要拥有的经历
2012年3月,我每个月还在还编程学费,又选择用信用卡分期付款,报名了一个2.5万元的英语课程。每月需还2000块左右,那时我工资只有4000块,扣掉房租后,刚好够维持生活。
2012 年 3 月 31 号的日记
22岁的我,对钱依然没有太多概念。当时,我的目标只有一个:我想知道如何像同事一样自信又能说会道。高中毕业的我,觉得学习英语可能是一个突破点,这也是被一句话所启发——多学习一门语言,相当于多掌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2016年底,我已在职场中工作了好几年,我几乎没有任何存款。那段时间,我的支出大多花在学习、玩飞盘和为父亲治病上。
2016 年 10 月 17 号的日记
但到了2017年10月,我存了13万。这次,我选择用所有的积蓄出国留学。我不知道一年后会是什么样子,但至少能去一个新国度体验人生。我想,这个过程本身就值得。
从2012年开始花钱报名学习英语,后来又花钱去提升学历,最后到2017年的留学经历,钱变成了我追求更广阔世界的工具。
2024年11月,我工作上的收入已不再是简单的安全感,更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包括最近我开始提供咨询服务,即便我告诉对方费用是自愿的,不给也没关系,但每次收到钱,除了满足感,更加会觉得我的价值被认可。
在消费上,我的购买力比以前高了很多,但我依然舍不得买稍贵的品牌。或许,这是节俭惯了;或许,是过去匮乏感的延续。
在亲密关系中,我希望对方多承担一些,却又因此感到愧疚,总想着用某种方式追平。
钱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什么我们还会看得那么重要?
2021 年 8 月 29 号吃饭时收到的幸运饼干里的一句话,当时正在看老友记
通过写下这些经历,我意识到,虽然关于钱的某些答案我仍然不够清晰,但我逐渐明白,钱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能量。它连接着我的价值观、选择和生活意义,帮助我去探索、去尝试、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或许就是钱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