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用动作评估来预测运动损伤风险吗??

健康   2024-09-20 23:40   广西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康复小南宁》,本公众号是小编业余时间,用来学习分享,因此有添加小编微信号kangfxnn或者留言的同道,回复有所怠慢请见谅!

功能性动作检测(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MS)是个相当简易且容易操作的检测之一,目前无论在运动损伤领域还是体医融合领域,都被广泛使用在训练开始前的检测,其主要的目的是检测动态动作时动力链内的稳定性(Stability)、活动度(Mobility)、对称性和整理动作的品质,期望借助这些检测,能够检测并预测是否受测者有较高的受伤风险。

就像许多临床使用的测验、介入等工具,设计的概念多是依据过去的理论为基础,设计简易学习,好上手又能够推广给大众的工具,这正是FMS的优点,是个能够花很少的时间,一次筛检的好工具。但是当有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后,而且使用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检测运动伤害的高风险,我们是否就也要开始思考。


这个反思的过程也就是实证科学的核心概念,大家其实可以到文献库里搜寻打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搜寻。在谷歌学术上,限定只搜寻标题有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得到了492篇相关研究,显然已经有不少研究者也跟我们一样关注这个好用的临床工具。打开来看看这些研究的结果,会发现对FMS的评价相当分歧,其效用仍具有争议性,这时可能会有点困惑,但做下一个动作之前(比如决定你要相信哪一方),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是否这些研究的结果就能回答我们的问题呢?


答案是:视情况而定!


因为决定一个研究的结果是否值得被相信,取决于研究的品质(这个部分是另一个大议题,这也是为什么深信读研究所是相当有价值的原因之一)。

回到今天的主题,是否FMS可以有效侦测高风险性的伤害?下面的这篇统合性分析帮我们用严谨的方式筛选相关研究,从149篇中筛选出7篇研究做分析(最后只用6篇)。Dorrel, Long, Shaffer, & Myer (2015)统合性分析发现如下:过去研究多半研究品质偏低 => 影响结果能提供的证据力


即便是筛选过了,但是此篇研究发现,整体而言这些研究的品质都偏低,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没有进行盲选(例如受测者知道他是被观测的)。

 

FMS 能抓出未来受伤风险的的敏感性很低

 

统合性分析结果发现,FMS有85% 的特异性(specificity,FMS 是否能正确判断谁无未来伤害的能力),但是只有24% 的敏感性(sensitivity,FMS 是否能正确判断谁未来有伤害的能力),在包含其他数据资料,发现FMS能够准确区别谁是有较高的受伤风险或低的受伤风险的能力并不好。

 

原文用 just above chance,中译就是比『机会机会』好一点啦!

广告

-----------------------------------------

 

尚无明确的临界点

 

这篇研究的分析发现,FMS对未来伤害的预测性不佳,针对筛选出来分析的研究们的品质,他们发现,研究们对伤害的诊断与定义,与其使用的统计分析的方式并不一致,且也尚未有明确的FMS 分值 的 界限,也就是低于哪个分数是不好)。

 

所以要就这些研究的结果下什么结论还有待商讨,未来也还需要有更多研究用较一致的伤害定义与界限,才能更有效比较相关研究结果,并协助我们回答问题。

 

那这篇研究对临床工作的大家有什么意义呢?是要告诉大家现在就停止使用眼前的工具了吗?

 

请别失望地把 FMS 丢到垃圾桶,只是希望当各位临床工作者选择检测工具与每次检测后,当看着那些数字,鼓励大家,保持怀疑的态度,思考以下的问题:

 

  1. 通过的人,真的比较不会受伤吗?
  2. 没通过的人,下一步要加强的是什么?
  3. 如果过一阵子再测一次,他们通过了,代表他们安全了吗?
  4. 最后是,只有 FMS 得到的资讯,足够让我设计个人化的预防伤害课表吗?还是其实学校教的扎实、有逻辑的评估流程,能给我们更多讯息呢?

 

学任何新技术或工具时,也适度地保持一定的怀疑,不断问自己问题,在临床工作中嘗试并作记录,累积下的资料,也能协助我们检视工具是否有效。


附原文献:

Dorrel, B. S., Long, T., Shaffer, S., & Myer, G. D. (2015). Evaluation of the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as an Injury Prediction Tool Among Active Adult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orts Health: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7(6), 532-537.


——本文完——

本文为分享类文章,不做商业用途

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继续下拉

文章作者:黄昱伦

编辑排版:康复小南宁

小编微信:kangfxnn

医院介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康复小南宁
康复知识分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