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爱尔兰骑兵军(Cavalry Corps)通过与英国战争部的协商,获得了8辆“彗星”坦克。在此之前,爱尔兰陆军装甲部队主要使用瑞典的L-60坦克及4辆“丘吉尔”MK.IV型坦克,与“彗星”差别很大。
就当时的世界潮流而言,“彗星”并不能称得上是一流的装备,但对爱军来说,这已经是他们手中最强力的坦克了。
【爱尔兰陆军装备的“彗星”坦克,一旁的装甲车是1930年代引进的瑞制L-180装甲车】
“均衡为重”
在英军中,“彗星”是针对前代“克伦威尔”坦克的升级版本,该车于1943年设计,并在1945年入役。虽未能在二战中建功立业,但“彗星”仍是一款相对均衡的坦克,以1940年代的水平来说,其火力、装甲、机动性都相对均衡,为日后“主战坦克”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彗星”的发动机采用“劳斯莱斯 流星”MK.III型四行程V12汽油发动机,时速最高约51公里。整车全重33.53吨,主武器为一门维克斯77毫米高速坦克炮。该炮基于著名的17磅反坦克炮改进而来,可发射被帽风帽穿甲弹及脱壳穿甲弹等弹药,根据测试,“彗星”发射的脱壳穿甲弹可在500码击穿182毫米的30°均质装甲,威力尚可。
“彗星”的副武器是布局在同轴、车体位置的7.92毫米“贝沙”机枪,其车体装甲最厚处达102毫米。该车主要有两个版本,A型、B型。这两款都被编入爱军装甲兵中。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排气装置。A型的车后排气口上方有个“诺曼底整流罩”,而B型则以标准排气管代之。此外,B型的“彗星”炮塔两侧增加了烟雾发射器,使乘员能及时脱战。
“彗星”共有5名乘员,分别是车长、炮手、装填手、机电员及驾驶员。1958年前,“彗星”一直都是英国陆军的主力装备,后被“百夫长”系列主战坦克取代。随后,多数“彗星”坦克作为剩余军事物资出售给其他国家,包括古巴、缅甸、芬兰等。
【某次阅兵式上出镜的爱军“彗星”坦克,这是一辆B型的“彗星”,在炮塔两侧加装了烟雾发射器,并没有A型特征的“诺曼底整流罩”】
【17磅及77毫米高速坦克炮在射击30度滚轧均质装甲时的穿深示意图。】
“人穷手短”
此时,有读者会问了。都1958年了,爱军装甲部队为何不去向冷战霸主——美国寻求装甲车辆?要知道,历经二战、朝鲜战争的美国除役了众多坦克,包括扬名二战的M4“谢尔曼”及M24“霞飞”坦克。买了美式坦克、有了美式后勤保障,岂不美哉?
其实,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军费预算。以1958年初的爱军装甲兵预算为例,当时爱尔兰国防部批下的钱总计不过8万多爱尔兰磅。而当时一辆“彗星”坦克的成本为22000爱尔兰磅。经过对比后,爱军认为“彗星”的机动性、越野性强于M4,火力则优于M24。至于当时较新的M41“华克猛犬”,爱军实在没有足够预算购买,最后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刚从英军中退下的“彗星”。
【正在向几名骑兵军官学员讲解“彗星”坦克结构的爱军中尉】
【库拉富军营中的“彗星”坦克,该车也是第1骑兵中队指挥官的座车,在炮塔侧面印有中队徽标】
1958年9月,爱军购买了4辆“彗星”,后经运输于当年12月抵达都柏林的北墙(North Wall),在英军教官及操作手册的指引下,这批坦克奉命前往库拉富(Curragh)军营接受进一步测试。综合而言,爱军对“彗星”的性能较为满意,决定追加8辆坦克,编入第1骑兵中队。然而,还是因为经费原因,爱军最终将订单缩减为4辆“彗星”,同样是单车22000爱尔兰磅的价格。这4辆“彗星”分别于1960年1月底、3月初交付。经过整编后,爱军第1骑兵中队的坦克数量增至12辆,包括8辆“彗星”及4辆“丘吉尔”坦克。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彗星”都是驻库拉富的第1骑兵中队的主力坦克。在其服役的最初几年里,“彗星”一直都保持着英军装甲兵中的绿色涂装。后来,为了加以区别,爱军将其重新喷涂成了浅灰色,类似其军中的L-60坦克涂装。
【爱尔兰骑兵军徽标,该部成立于1922年9月14日,成立伊始就是机械化部队。最初的骑兵军使用的是独立战争后缴获的英军装甲车,后曾使用过瑞制L-60轻型坦克与英制维克斯MK.D型坦克。整个骑兵军下辖三个中队,第一装甲骑兵中队驻库拉富;第一骑兵中队驻科克;第二骑兵中队驻拉斯莫恩斯】
【一辆爱尔兰骑兵军的“食人鱼”装甲车正在伊玛尔峡谷中执行射击测试。这一类的轻型装甲车都分给了第一、第二骑兵中队,划归陆军的两个步兵旅指挥,主要承担轻装甲火力支援任务。】
【接受检阅的8辆“彗星”坦克】
【正在伊玛尔峡谷中进行越野测试的“彗星”坦克。注意该车的最后一个负重轮处于悬空状态】
上述坦克被广泛用于库拉富军营、伊玛尔峡谷中的演习对抗训练中。自1900年来,这座5948英亩的峡谷始终是爱军装甲兵、炮兵的射击靶场。此外,“彗星”也曾在一系列的阅兵、游行中出镜,成为爱军展现国防力量的象征之一。
与其他坦克相比,“彗星”虽深受爱军骑兵部队官兵的喜爱,但却并没有服役多久。其主要原因包括:军方缺乏远见,没有从英国购买足够的零部件,导致其出勤率较低。此外,“彗星”使用的弹药口径、类型都是独一无二的,给爱军的后勤带来不小的压力。在一次抽查中,爱军还发现不少从英国进口的77毫米高爆弹引信存在问题,剩下的炮弹数量严重不足。
进入1970年代后,爱军的“彗星”坦克后勤更加雪上加霜。以1970年为例,军火库中只剩下55枚被帽风帽穿甲弹,只够让一辆车带满!经过此次调查后,爱军高层有将这批“彗星”的炮塔拆下,改成类似加军的“袋鼠”装甲运兵车的想法。然而,基层频频报告“彗星”抛锚、过热、发生故障,最终让高层下定决心要退掉这批坦克。
爱军的“彗星”最后一次开火射击训练是在1973年,当弹药、备用件全部用完后,“彗星”们便宣告退役,取代它们的则是16辆英制的FV101“天蝎”式战斗侦察车。
【爱军使用的FV101“天蝎”式战斗侦察车】
奇怪的“无头马车夫”
1962年8月11日,一辆“彗星”坦克因火灾导致炮塔报废。由于缺乏备件,军方准备将其报废处理。但经技术人员检查后发现,这辆“彗星”的其余部分(包括悬挂、行走装置)均完好,鉴于该车的特殊性,这辆“彗星”便被保留下来,冠名“无头马车夫”,用于运输射击训练用的焦油桶。
不久,一位名叫罗杰·麦考利的陆军上尉提出了更好利用这辆“彗星”的办法。麦考利先前曾在瑞典学习操作过博福斯Pvpj 1101 90毫米无后坐力炮,也有小部分被爱军引进后使用。这款无后坐力炮可发射高爆反坦克炮弹,射程约900米,可炸穿380毫米的装甲。该武器一般被安装在轮式车辆(如军用吉普)上,也可采用牵引运输。
【由萨博·博福斯动力公司开发的PvPj1110型90毫米无后坐力炮。在瑞典语中,“pvpj”为反坦克武器。该型无后坐力炮于1960年代初服役,至1990年代末期停产时共下线约1600门,其射速为6至8发/分,采用后膛装填方式,有照门及准星,可采用4倍放大倍率。使用瑞制M/77型曳光穿甲榴弹时,可贯穿500毫米的均质装甲。采用M/62曳光穿甲榴弹时,穿深也有380毫米。】
【正在使用Pvpj 1110型无后坐力炮朝目标开火的拉脱维亚士兵】
麦考利的想法,很快被骑兵部队的指挥官J.斯特普尔顿(Stapleton)上校获悉。经他批准,骑兵部队的工程师们在“彗星”的炮塔环上建起了一个连接点,使无后坐力炮能架设在坦克底盘上。在驾驶员、球形机枪手舱盖位置额外附加了钢板,以避免无后坐力炮射击后产生的炮尾风影响两者。
【麦考利上尉的“90毫米无后坐力炮车”图纸方案四视图】
【配有90毫米无后坐力炮的“无头马车夫”实车,摄于库拉富军营内】
1969年1月27日,经过改良后的“无头马车夫”在伊玛尔峡谷接受了测试。测试显示,无后坐力炮性能良好,能360°旋转并准确命中目标。为了提升“无头马车夫”的火力持续性,爱军高层计划在炮塔篮一带装上弹药架,并在无后坐力炮四周加上钢板,以保护暴露在外的炮手。此外,也有计划使用这辆“彗星”安装81、120毫米迫击炮,或是安装另一款90毫米无后坐力炮的计划,但都受限资金未能成型。最终,无后坐力炮交还给步兵单位,可怜的“无头马车夫”也变成了峡谷上的又一靶子,化为一团废铁。
爱军中的8辆“彗星”,有2辆毁于事故,4辆仍留在爱尔兰。当中的2辆“彗星”停在库拉富军营的大门口,1辆与“丘吉尔”坦克一同展出,还有1辆仍处于可动状态,不过很少出镜。
另外的2辆“彗星”则回到了英国。其中1辆被诺福克的穆克勒博格(Muckleburgh)军事博物馆收藏。馆方于1987年找到这辆“彗星”,并用一辆“皮亚力士”(Peerless)装甲车换回。2012年,经过多年修复的“彗星”已恢复可动状态。第2辆“彗星”同样被私人买家收购后,因资金问题出售给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雅克·利特菲尔特(Jacque Littlefield)博物馆,当前已被再次转手给马塞诸塞州的柯林斯博物馆。
【库拉富军营内展出的可动“彗星”,该车原是被涂成浅灰色,为了还原二战时期的样式,在修复的过程中改回了英式的绿色涂装】
【爱军“彗星”坦克彩绘,其车身采用浅灰色涂装,炮塔侧面还印有单位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