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 3423 字
阅读需 8 分钟
我们可能经常会刷短视频,但你想过把短视频当作自己的素材库吗?
本期有一篇文章《把短视频刷成自己的“知识库”》,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文章中说,很多人沉迷短视频,但有人已经让短视频成为自己的知识工具。比如,有一位社会学博士说,刷短视频现在已经成为自己每天的功课。过去,要做关于陌生群体的研究,得真实地去对方所在的地方。现在,观察他们的视频和直播就可以。这名社会学博士,把短视频叫作“社会学的洛阳铲”,找到一个你想了解的点,就能用它挖出足够多的宝藏。
腾讯研究院的王健飞老师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谈论这个问题。他认为,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短视频的“信息茧房”效应。因为假如信息茧房能够把一个人留在一个特定的视野范围内,那么这同时也意味着,这个范围内的信息深度和传播速度都会更高。所以,只要用对方法,掌握穿越不同信息茧房的能力,你就完全可以把短视频刷成自己的知识库。
闲言少叙,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青年文摘》2024年第20期的素材世界吧。
从废品站,“淘”回一名女科学家
“她的一生,就这样在我面前展开。”
近日,南京的冯女士记叙了一段奇妙的经历。她在废品站淘回一批旧书和发黄的书稿,意外拼凑出一位女科学家的人生过往。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相逢。
10月中旬,冯女士去买菜时路过一个废品站,一辆老旧三轮车上一本小小的、红色封面的《莎士比亚》吸引了她的目光。走近翻阅,看到车上有两个敞开的口袋,成堆的书籍里有杂志、医学期刊、画册,还有俄华、英语、日文等字典。冯女士用60元将这些旧书和手稿带回了家。
购回的旧书中有一本俄文书,冯女士读不懂,只能看清扉页写着两行繁体汉字:王锐购于哈医大,1953年4月7日国际书店。边上还有两处涂鸦,一边是烟花,一边是个化学结构式。“最开始看到名字是那本俄文书,后来发现论文里也有这个名字,然后在一本笔记日历里看到一张证件,上面也是这个名字,还有照片、她的工作单位之类。”
冯女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了一篇帖子,记录自己的感悟。很快,这篇帖子引来了27万余人的关注,有网友在档案馆工作,留言建议冯女士联系王锐家乡的档案馆,说不定那里会有关于王锐更详细的资料。冯女士循着文稿中透露的信息,与江苏武进档案馆取得了联系。果然,对方给冯女士发来一张王锐人物志,并提出希望能收录这些文稿资料。
“出生于1928年,1952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主要从事抗血吸虫病药物研究;其研究成果曾被授予科技成果奖,曾入选‘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她曾任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获得过劳模、先进个人等称号,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路过废品站偶然“淘”回的遗物主人,竟是一位科学家!
缘分的神奇让众多网友感叹,从这些年代久远的实体物品,我们知晓了一名让自己人生发光发热的优秀科学家,而那些琐碎又细腻的日常记录,让她具象成了一位在生活中踏实行进的人,给予读者更多温暖与力量。
适用主题
李四光与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1990年,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聆群在音乐教育家萧友梅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份乐谱,眉端工整地写着曲名《行路难》,右上角写着“仲揆”二字。曲谱背面写了5行19小节乐曲,应为编曲草稿。后经考证,确定《行路难》为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作曲者“仲揆”即科学家李四光。
原来,李四光和萧友梅在1920年相识,李四光将小提琴曲《行路难》交付萧友梅,希望他帮忙批改。这份约定成就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而这首曲名则恰是李四光一生的写照。
李四光少小立志,15岁便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后考上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专业。毕业回国后,参加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李四光为了寻求“科学救国”的道路,于1913年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最初,李四光选择的是采矿专业,因为他深知当时的中国缺乏钢铁资源,根本造不出船舰。但后来他发现只会采矿不会找矿也不行,他想把打开国家宝藏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转到地质学专业。正是在英国求学期间,李四光利用课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受到不公正待遇,激起国人极大的愤慨。1919年冬天,他写下了五线谱背面的5行乐曲,抒发心中的愤郁之情,并于1920年2月完成了整首曲谱。同年,李四光踏上返回祖国之路。1921年,李四光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为祖国培养地质科学人才。
《行路难》虽然曲调简单,但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开头哀伤悠长,抒发了李四光对复杂社会局势的愤郁不平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中间澎湃激昂,结尾又渐回平静,体现了李四光尽管内心苦闷挣扎,却仍坚持着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李四光与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适用主题
1870年9月6日,英国皇家海军铁甲舰“船长号”,在第一次航行中就遇到风暴而沉没,船上473人丧命。
这艘军舰为什么这么弱不禁风呢?
事故调查发现:首先,“船长号”以蒸汽机作为动力,又画蛇添足地安装了风帆桅杆;其次,工人们在造舰时唯恐用料不足,大多数零件的重量超出设计标准,导致完工的军舰整体重量比设计重量多出了747吨;最后,两门旋转炮塔导致军舰上部过重,重心上移,稳定性欠佳。遇到风暴,这艘号称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就这么沉没了。
从此以后,炮塔铁甲舰都取消了风帆设备,只保留一根军用桅杆用来发信号、打旗语。每一个零件的重量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安装的每一步都必须符合图纸的规定。因为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复杂和多并不意味着完美,反而是隐患。
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原则在医学上就是医生精进医术要过的第一关:少即是多。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过:“年轻医生在职业生涯刚开始时,治一种病用20种药;年长医生在职业生涯要结束时,则用一种药治20种病。”
高端、复杂的治疗未必是好的治疗,也不等同于彻底治疗。所谓面面俱到的医生,未必是负责任和关心病人的好医生,他可能只是为了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很多病人认为治疗的环节越多,用的药越多,病就好得越快、越彻底。或许这个医生本身就存在着思维误区。
其实不仅医生、病人,所有的人都可能存在这样的思维误区。
——《少即是多》
自卑一定是坏事吗?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自卑感及随之产生的痛苦、焦虑,促使我们强烈地渴望摆脱缺失的状态,我们通过努力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目标来获得自卑感的补偿。
一种是积极补偿。可以充分利用自卑感带给自己的痛苦,使之成为自身成长的一种滋养,在战胜自卑的道路上实现超越。在考试失利的灰暗日子里,痛苦与焦虑如影随形,它们不仅仅是情绪的波动,更是内心深处自卑感的强烈投射。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否已然消失,自己的智力水平是否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但正是这种深刻的自我怀疑,反而成了我们成长的转折点。它迫使我们停下脚步,深入反思,审视自己的不足,也去寻找内心的力量。如何应对这份痛苦与焦虑,成为一场关于勇气、自我发现、追求超越的旅程。
而消极补偿则走向了反面:面对自卑感带来的痛苦,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陷于“自卑情结”不能自拔。考试失利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陷入自我否定和沉沦。
——《自卑一定是坏事吗》
人,只有义无反顾地前行,才能在大地上留下通往光明的履痕。
——[叙利亚]阿多尼斯
适用主题
前行;光明;痕迹
拖延的最大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气勃勃,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
——史铁生
适用主题
拖延;行动;主动
“朋友”的前提是真诚——真实坦诚。在他面前,我可以只是安静地思考或木木地发呆,却不担心冷场的尴尬,我的神经可以放松到无所思、无所想、无所虑,我可以像一只静态的玻璃杯那样透明地存在着。
——《好的孤独》陈果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书院》(宋)刘过
想掌握这些素材背后更丰富的内容和故事,请移步当地邮政报刊亭,购买阅读《青年文摘》2024年第20期 杂志。
或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中国邮政网上营业厅一键快速订阅:
更多精彩· 不要错过
最美的时光 • 最真的陪伴
「青年文摘阅读与写作」专注阅读与写作
持续提供经典、原创、实用、有趣的内容
原创投稿邮箱📮:gfzwlm@126.com